“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王,你都能區分嗎

在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被封王的人,可以說不計其數。而我們常說的“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麼?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王,你都能區分開來嗎?今天小編帶你一起走進“王”的時代。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王,你都能區分嗎

“一字王”“二字王”,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數字上的不同。的確,這兩種“王”最明顯、最直接的不同就是王爵封號的字數。“一字王”顧名思義是指封號為一字的王,如晉王、秦王、齊王等,而“二字王”當然就是兩個字的王了,例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等。

具體來講,“一字王”一般指的是國王以及親王,這些王一般象徵著國家的最高權力或者與最高權力者存在著最密切的血緣關係。而他們的封號一般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國名,如"晉、秦、齊、楚、魯、趙、魏、燕、代、韓、宋、吳、越"等等,其中還以“晉王”最為尊貴,因為這個封號出的皇帝最多,比如,晉王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晉王楊廣(隋朝第二任皇帝)、晉王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等,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王,你都能區分嗎

而“二字王”除了字數上與“一字王”有差異,它所代表的含義以及地位相比之下就遜色不少了。被封為“二字王”的人一般與最高權力者並沒有存在緊密的血緣關係或者乾脆沒有一點血緣關係,他們的封號一般是來自各個朝代的所屬郡的地名,比如:常山、長沙、中山、渤海、成都等都是郡的名稱。他們的地位比“一字王”低一等。

你如果覺得前面說的還是不夠透徹,那我們可以以唐中宗李顯時期對王爵的封號來舉例分析: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王,你都能區分嗎

該時期的唐朝,“一字王”有溫王李重茂、譙王李重福、衛王李重俊等;“二字王”有漢陽郡王張柬之、平陽郡王敬暉、扶陽郡王桓彥範、南陽郡王袁恕己等。從這些王的封號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字王”是親王的封號,“二字王”是郡王的封號。

而且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兒子才能被封“親王”,其他人都不行;而“郡王”不但李姓宗室可封,異姓功臣也可以封。在承襲上,親王的子嗣,除嫡子授嗣王外,其他人都可以封郡公(皇帝特旨進封除外),而郡王除嫡子授國公外,其餘子嗣基本不會再有爵位。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王,你都能區分嗎

兩者在品級上也是有區別的,親王為正一品,郡王為從一品。食邑上,親王可食邑萬戶,郡王可食邑五千戶,同時唐朝還會授予各個爵位世襲的永業田(只要爵位在就可代代相傳的天地),其中親王10000畝,郡王5000畝。

女親屬的待遇上,親王可以有2位正五品的孺人和10位正六品的媵,而郡王就只能有10位從六品的媵。同時親王的嫡女可封縣主,位列從二品,而郡王的嫡女則無封號。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王,你都能區分嗎

當然,以上的區分僅是以唐朝為例,歷朝歷代對“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區分還是不大一樣的,但總體而言,區分兩者的標準是比較統一的,出入不大。

其實,中國最開始的時候,是不存在“二字王”的。因為當時國家體量比較小,國家體制也比較單一,整個華夏大地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或者佔山為王的局面,也就是存在著許多“一字王”。

“一字王”“二字王”指的是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王,你都能區分嗎

後來,由於諸侯國之間的兼併和統一,國土面積的不斷擴大,之前單一的封王體制已經不再適用,而作為最高統治階級的“一字王”不得不委任一些人到地方去管理,於是“二字王”走上了歷史舞臺,這一明顯變化就是發生在晉朝時期。

由此可見,“一字王”“二字王”的出現發展,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的變化上的,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變化也反過來使得國土面積,人口數量以及權利的集中分散度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

如今,所謂的“一字王”“二字王”在我國已不復存在,但瞭解它們的不同對研究我國的歷史文化仍然有著深遠的意義跟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