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雲港的“美魚”傳說

因面向連島、背倚雲臺山,而得名連雲港,古稱“海州”,地處江蘇東北部,是《鏡花緣》和《西遊記》的文化發源地。連雲港是隴海鐵路的終點,其東臨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在我國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中,連雲港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就有“東海第一勝境”的美譽。

江蘇連雲港的“美魚”傳說

連雲港的傳統文化中,以蘇北大鼓首當其衝,其原名為“宿遷大鼓”,民間俗稱為“說大書”,廣泛流傳於蘇北的宿遷、徐州、連雲港甚至山東等地。蘇北大鼓形成於清初,並主要受到北方梨花大鼓的影響。發展至清末的時候,由於所處地域的不同,蘇北大鼓出現了不同的唱腔、師傳和藝人,那時就已經形成了張、沙、楊等十大門派。

連雲港市的花果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的取材地,有著“孫大聖故里”的美譽。景區位於雲臺山脈之中,其最高峰為玉女峰,海拔625.3米,是江蘇省最高的山峰。遊覽花果山就象讀《西遊記》一樣,最大樂趣就是領略這個“四季花果不絕”的人間仙境。

江蘇連雲港的“美魚”傳說

連雲港菜餚以淮揚菜和海鮮為主,如:鮮美、奇異的佛手魚,長達數尺的銀刀魚,肥碩如盤的“蓋柿”等,均可令人大飽口福,另外,東方對蝦與羊毛蝦、滿殼蟹黃的梭子蟹、身黃尾紅的鳳尾蝦、肉鮮湯美的蟹黃偎魚肚、湯濃肉嫩的奶湯魚皮等等,同樣是鮮美無比。

小魚煎餅

連雲港人款待客人時,總離不開小魚煎餅。一張張用乾麵做成的煎餅有荷葉那麼大,既薄且微脆,卻又富有韌性。隨厚厚一疊煎餅同時送上桌來的必是一大海碗青椒炒小魚。吃的時候把煎餅攤開,隨意夾取青椒小魚於餅上,捲起來咬一口,滿口清香,令人印象深刻。

江蘇連雲港的“美魚”傳說

灌雲豆丹

豆丹被譽為“國內少有,蘇北僅有,灌雲特有”的美味珍品,向來被灌雲人奉為筵中特有的菜餚佳品原料。很多人認為豆丹是蟲子,一般不敢吃或不願吃,嘗後才讚不絕口。如今,美味豆丹已風行到淮海地區的高檔飯館,不再是灌雲獨家所有。但其做法與風味,還是以灌雲為翹楚。

花果山風鵝

花果山風鵝,皮薄肉嫩、臘香可口,相傳為中華美食鼻祖--商朝宰相伊尹隱居花果山下所秘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下。

江蘇連雲港的“美魚”傳說

爆烏花

爆烏花又名爆墨魚,是連雲港的名菜之一。此菜刀工精細,脆嫩爽口。鴨墨魚(又叫"八爪魚")分佈很廣,從最北邊的渤海海域到最南端的南沙群島一帶均有出產,尤以舟山群島最多。墨魚肉脆嫩鮮美,營養十分豐富。

板浦鎮的滴醋

山西的陳醋、鎮江的香醋、板浦鎮的滴醋並稱國內三大醋,而所有的“滴醋”種類中以板浦的汪恕有滴醋為最佳。“汪恕有滴醋”始產於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該醋香味濃醇,風味獨佳,一問世即聲名遠揚,300多年來,盛譽不衰。

江蘇連雲港的“美魚”傳說

最後,再來說一個“美魚”的傳說:沙光魚,學名“矛尾復蝦虎魚”,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連雲港市沿海的分佈尤廣。矛尾復蝦虎魚在連雲港本地俗稱“沙光魚”,自古以來連雲港當地人就有食用沙光魚的習慣,連雲港民間有“十月沙光賽羊湯”之說。

傳說,因沙光魚特別肯長,故它也就有了做龍王的野心,一次它與“碗口鯧(鯧魚)”在一起說話,無意中洩漏了心中的秘密,他對“鯧魚”說:“我一年一託長,十年不死,就去吃老龍王”,“鯧魚”為了討好龍王,就把沙光魚的話原原本本的告訴龍王,龍王聽之大怒說:“好啊!它肯長是不?我叫它一年一脫胎。”就這樣沙光魚每年都要脫一次胎,故它永遠也稱不了霸。又因“鯧魚”愛打小報告,大家便送個綽號給“鯧魚”--小嘴。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