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的春筍為什麼長得特別快?

羅田慄先生


“雨後春筍”通常用來形容某種事物又多又快,呈蓬勃之勢,尤其突出的特點是,長勢猛、長得快。那麼為什麼春天雨後的筍,長得特別快呢?這與竹筍的生物學特性以及春天溫暖溼潤的氣候息息相關。

竹筍的生物學特性使得竹筍具備長得快的“先天”條件

吃過竹筍的朋友都瞭解竹筍的結構,尤其是冬筍的結構更能說明問題。

竹筍是由一個個密閉的筍間組織組成,像春筍的節間略長,而冬筍的節間非常的短,層層疊疊,緊密的疊加在一起,以至於嫩筍乾看起來像一堆皺紋。

而竹子的生長特性與樹木不同,樹木僅具有頂端優勢,依靠頂芽不斷分裂生長,使得樹木不斷長高,利用形成層不斷分化,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得樹木不斷增粗;

竹子則是具備多個生長點,每個節間都是它的生長點,利用每個節間組織細胞不斷分裂,拉伸節間組織,發動“集團衝鋒”,快速拔高。一個節間拉伸1公分,100個節間同時拉伸,就會瞬間長高100公分,這是樹木無法攀比的,因此說竹子具備“先天”的長得快條件。但竹子沒有形成層,不會不斷增粗,所以筍有多大,竹有多粗,這是竹子生長的特點。

春天溫暖溼潤的氣候,充沛的雨水給了竹筍長得快的“後天”條件

任何植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溫暖溼潤的氣候和充足的水分。所以溫暖溼潤、降雨充沛的南方樹木,一般都會比氣候寒冷、降水較少的北方長得快。最典型的是南方的速生之王桉樹,一年可飆高十餘米,這不僅得益於南方溫暖的氣候,也需要有充足的降水做保障,因此,也有人說桉樹是“抽水機”,破壞地下水。而將桉樹種植到北方,不僅會缺少水分生長趨緩,而且也會因為氣候寒冷而不能成活。

所以,溫度和水分是任何植物快速生長的“後天”條件。在適宜竹類生長地區的春天,氣溫回升,日均溫度大約在18-20度左右,同時降水充沛,空氣溼潤,具備了植物快速生長的基本條件,加之竹類多生長點的“先天”生物學特點,促成了竹筍春天裡的瘋狂,尤其是雨後的春筍,在寂靜的山谷可以聽見它們拔節的響聲。以至於出現村婦清晨將衣服掛在竹筍上,上山採茶,傍晚回家,已經夠不著衣服的奇觀。

綜上所述,雨後的竹筍長得快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竹筍的生物學特性,多生長點造成的;二是春天氣候溫暖溼潤,降水充沛,滿足了竹筍生長的基本條件。您認為呢?


基層林業


為什麼雨後春筍長得特別快?

一夜春雨,竹園裡常常滿地都冒出竹筍,並且幾天之中就長成了竹子。所以我們形容某種事物蓬勃發展,就說好像“雨後春筍”一樣。為什麼春季下雨後,竹筍長得特別快呢?原來,竹子是一種屬於禾本科的常綠植物,它有長在地下的地下莖(俗稱竹鞭)。地下莖是橫著長的,中間稍空,和地上的竹子一樣有著節,而且節多而密,在節上長著許多鬚根和芽。一些芽發育成為竹筍或竹子,另一些芽並不長出地面,只在土壤裡橫向生長,發育成新的竹鞭,當它還嫩的時候,把它挖出來吃,就叫“鞭筍”。

在秋冬時,芽在土壤裡生長,外面包著筍殼,還沒有露出地面,肥大的採掘出來就是“冬筍”地下莖節上的芽,到了春天天氣轉暖時,就會向上長出地面,外面包著筍殼,我們就叫它“春筍”,吃起來也是很鮮美的,並可製成筍乾、鹽筍、玉蘭片和罐頭食品等運銷各地。但這時候常常因土壤還比較乾燥,水分不夠,所以春筍還長得不快,有的芽暫時還待在土裡,好像箭在弦上還沒有射出去一樣。要是下了一場透雨以後,土壤中水分一多,春筍就好像箭被射出去一樣,紛紛躥出土面。春筍一出土以後就長得非常快,如果要挖取多餘的春筍作為食用,就必須及時,挖晚了春筍就長成竹子了。

許多樹木都會越長越粗,譬如加拿大白楊,剛栽下的時候只有筷子那麼粗,以後一年一年地長,莖幹就慢慢粗起來十來年後就變成一棵很粗的樹了。

可是竹子就不同了。竹子也能生長許多年,但是它的莖一出土面,就不再長粗了,年齡再大,也只能長這麼粗。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竹子是單子葉植物,而一般樹木大多是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莖的構造和雙子葉植物有很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單子葉植物的莖裡沒有形成層。如果把雙子葉植物的莖切成很薄的薄片,放在顯微鏡下面觀察,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的維管束,維管束的外層是韌皮部,內層是木質部,在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夾著一層薄薄的形成層。不要看輕了這層薄薄的形成層,樹木長得這麼粗,可全靠了它。形成層是最活躍的,它每年都會進行細胞分裂,產生新的韌皮部和木質部,於是莖才一年一年粗起來。如果把單子葉植物的莖橫切成薄片放在顯微鏡下面觀察,也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的維管束,維管束的外層同樣是韌皮部,內層是木質部,但是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並沒有一層活躍的形成層。所以單子葉植物的莖,只有在開始長出來的時候能夠長粗,到一定程度後,就不會長粗了。





三農阿典


關於雨後的春筍為什麼長得快我用兩句話來說:1.冬天時候常常因土壤還比較乾燥,水分不夠,所以春筍長得還不快,有的芽暫時還呆在土裡。要是下了一場透雨以後,土壤中水分吃飽後充足了,春筍就好像發射火箭一樣,紛紛躥出土面。2.在冬天地下莖節上的芽,到了春天天氣變暖,溫度回升,就會向上長出地面,春筍剛出土的時候,常常因為土壤比較乾燥,水分不足,所以長的不快,有的芽還暫時呆在土裡,如果下了一場春雨,土壤中水分一多,春筍吸收了足夠的水分後,就會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生長。



農村小夥晴天


竹子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植物,它的地下莖既能貯藏和輸送養分,又有很強的繁殖能力。橫著生長的竹鞭和地上的竹子一樣也是一節一節的,節上長著許多鬚根和芽。 冬天,竹鞭上的芽貯足了和生長所必需的各種養分,到了春天天氣轉暖時,就開始萌發長成春筍。可是,這個時候土壤還比較乾燥,水分不夠,所以春筍長得不快,有的還暫時藏在土裡。下了一場春雨後,土壤裡水分多了,土質也變得很鬆軟,這時,吸足了水分的春筍便像箭一樣紛紛竄出地面。竹子的生長速度很快,有時一晝夜可以長高1米多,特別是春雨過後,24小時之內可以拔高2米,不到一年時間,就能長成竹林。



農民可樂樂


雨後春筍長得快有以下幾個原因: 1-植物的生長跟環境中的水份、溫度、營養等相關。 2-下雨以後,筍吸收的水分充足了! 3-春天來了,土地環境的溫度逐步提升,為筍生長提供了條件! 4-經過許久的沉澱,土壤中的腐殖質提高,筍的根系中也有以前積累的營養物質! 5-各種有利條件綜合在一起,促進了筍子含有的生長促進因子提高!促進新筍快速生長! 6-綜上所述,主要是環境因素和竹筍自身含有的生長促進因子對春筍的快速生長髮揮了重要作用!





巴適蔣


為什麼雨後春筍長得特別快?

竹子是一種禾本科常綠植物,它的地下莖是橫著長在地下的,中間稍空,和地上的竹子一樣有著節,而且節很密,節上長著許多鬚根和芽。

一些芽發育成為竹筍,另一些芽發育成新的地下莖,當它還嫩的時候,把它挖出來吃,就叫“鞭筍”。

地下莖節上的芽,到了春天天氣轉暖時,就會長出地面,外面包著筍殼,我們就叫它“春筍”。如果春天干旱,筍生長就會非常緩慢,要是下場透雨,筍就會飛快的生長,紛紛躥出土面。由於竹子大多春天的時候開始生長,因而春雨之後,突然長出的竹筍非常多,

而且長的非常的快。




美好的伊天


驚墊已過,春風即將來臨。山林中的竹木,花草又迴歸大自然。開始生根,發芽,成長啦!

山林中的毛竹,如果毛竹生長的地方土壤肥,水份充足,竹葉濃,竹根發達,它的繁殖能力相當之強。春雨貴如油!一場春雨過後,有些竹根可以冒出二.三根春筍,甚至有些冒出六.七根出來。只要春筍冒出了地表層,它們快速的增長,清明季節的時候這批的春筍就開始脫殼,生枝,慢慢成竹子了。

為什麼雨後的春筍會長的如此之快呢?因為冬季的時候竹子就開始為春季準備好了,竹根就開始吸收水份,使它的根系健狀。然後受天氣的優勢,土壤水份也充足,一天一天在變化。


G一切偕有可能


很高興回答題主這個問題。其實,大家應該都見過,且吃過春筍,春筍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深受廣大人民群眾青睞,但是不能貪吃,很傷胃的。下面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雨後春筍能長的特別快?

竹林地表層堆積了大量的落葉和枯枝敗葉,經過常時間的風吹日曬,萎縮慢慢腐爛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掉,從而轉換為有機肥,形成一種天然的肥料。

當然,春筍主要是依靠竹鞭提供水分和所需養分,竹鞭在地表下面七橫八縱交叉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貯藏和輸送養分的功能,以及很強的繁殖能力。下雨時,土壤裡水分多了,土質也變得很鬆軟,水就將這些肥料充分的滲透土壤流入到竹鞭根部附近。


這時,白天竹子需要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夜晚則通過竹鞭拼命吸收土壤水分。就像我們挖回去的春筍,煮過水後會有乾癟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春筍體內含有大量粗纖維素,具有驚人瞬間吸水性和較強的耐磨性,煮過的春筍晾乾,會大幅度縮水。為此,只要吸足了水分和養料的春筍便像箭一樣紛紛頂出地面。

另一個方面,竹子又屬於被子植物,其根部含有一種黴素,它是一種激素能調節植物體內生長,以提高生長素在竹子體內數量,促使竹子細胞的伸長。
所以,春筍一般由2-3年的壯年竹生的多且大,竹鞭金黃,筍芽活力四射,一旦加上上述幾個方面因素,春筍的生長速度就很快,有時一晝夜可以長好高。反之,乾旱時腐葉轉換有基肥減少,竹鞭輸送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不足,地表堅硬,春筍長的就比較緩慢些。


龍泉vlog


筍是竹子剛從土裡長出的嫩芽,有冬筍和春筍之分。冬筍長在竹子的地下莖上,外面包著堅硬的筍殼。到了春天,溫度上升,筍殼裡的芽向上生長,就變成了春筍。春筍生長需要很多水份。雨水一下,春筍便喝足了水份,便從土裡拱出地面,迅速生長。



濟水發源地


雨後春筍長得快,首先基於溫度的回升。陽光普照,溫度回升是驚醒植物的鐘聲。各種植物的各個物候期,都有它的臨界溫度和積溫指標。當兩者都得到滿足時,植物就會萌芽、吐葉、或開花、結果。這是春筍長得快的一個先決條件。春雨綿綿,水分增加,沉睡的大地復甦。及時滿足竹筍抽長需要大量的水分,既是春天帶給植物的第二個喜訊,也是春筍長得好,大得快的必要條件。

營養物質對竹筍生長甚為重要,竹鞭、竹筍、母竹是互相聯繫、互通營養的有機體,母竹又居於主導地位,地上竹林枯榮,涉及地下竹鞭的興衰。因此,要讓春筍出得多、長得好,就要加強撫育管理,改善土壤,提高林間的光合作用的能力和養分的積累,尤其要把握冬前追肥、深翻的關鍵措施,特別要保障竹園的持水量,讓竹子喝足水分。科學測定,100克鮮筍所含的水分達93.1克,凡是幼嫩的、生長旺盛的、生理活動強的組織,含水量都較高。如果一個月左右沒有下雨,就得給竹林澆水,只要土松、肥夠、水足,竹鞭長又粗,筍芽多又健,竹筍就出得多長得好。


雨後春筍長得快,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家從春筍中提煉出含有醛基的赤黴素,如果將它噴灑到其它植物體上,被噴的植物也能像雨後春筍般地飛快生長。赤黴素亦稱“920”,它是從稻惡苗病毒的代謝產物中分離出的一種,具有共同的赤黴烷結構,其中,活性最強的是赤黴酸,即赤黴素A3。純品為白色結晶,能溶於乙醇、丙酮和酯類,能刺激植物生長、誘導花芽形成打破休眼,形成無子果實,提高無核葡萄、蔬菜和其他一些農作物的產量是一種高效植物生長素,正因為春筍含有赤黴素,加上回升的溫度、溫暖的陽光、充足的雨量,春筍才能撥節有聲,茁壯成長。


以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