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農村地裡的水井要封了節約水資源,不讓澆地,農民種什麼農作物合適?

定州農村小夥


實事求是,農民種地不讓澆地,靠天吃飯!那是行不通的,本來種地就掙不多少錢!有人說種樹,樹生長慢,收益更慢。國家基本農田,也不可能種樹,得保證糧食安全!




魯西平姐


大家好,我是農人,來自豫東平原一位80後農民,對於有的農村地裡的水井要封了節約水資源,不讓澆地,農民種什麼農作物合適,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要封水井,不代表沒法澆地,到那時可能是統一灌溉,取締不在國家批准水井。

第二,到那時候國家會像寧夏一樣,利用河水,進行統一安排,有計劃用水,會用滴灌來給農作物補充水分的。

第三,就是種耐旱的農作物,例如種牧草,栽果樹,引進一些耐旱的品種,在我們這邊現在還是要用地下水。

以上是個人的想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下你們那邊情況,謝謝大家。




我是農人


對於,我們北方多地區來說,因為常年下雨少,導致當地經常乾旱缺水。為了保證莊稼的生長,當地很多農村會花錢在田裡打一口深井,從地下抽水灌溉。而對於一些根本沒法打井的地方,就只能靠天降雨了。現在突然說,要封掉耕地裡面的深井,節約水資源?!我個人覺得不太能。

對於,農民來說,經常種植的傳統農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等。不管是哪種作物,都需要有足夠的水份來支持它們的生長。當乾旱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水份供給作物生長,自然會導致減產,甚至出現絕收的情況。如果不讓灌溉了,那麼就應該有相應的措施,而不是強行去改變多年來的種植方式。



當然,抗旱類的作物肯定有,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相應的種植技術。如果當地要推行一種抗旱的經濟類作物,就一定會推出相應的培訓,以及紮實的技術指導。只有實實在在的教會老百姓,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才能嘗試去改變一種多年來的種植習慣。所以,我是不相信,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的。

那麼,如果真的出現了封水井的情況,那麼我們還如何選擇合適的種植作物呢?


一、抗旱類經濟作物。如果澆水成了很大的問題,那麼我們首要考慮哪些作物抗旱性好。比如我們在治理沙漠過程中,就發覺沙棘樹是一種非常好的經濟類作物。既有很強的抗旱性,也有很好的經濟價值。當然,除了沙棘,我們還可以種植一些果樹,打造果園。畢竟果樹根系更加發達,可以深入地下很深。那麼,果樹的抗旱性,就相比較小麥等作物的抗旱性要強。

二、多年生經濟作物為好。為什麼要說到,多年生作物的種植,原因是澆水成了大問題後。我們只能通過第一年的大力投入,確保成活的作物,在以後可以靠生命力來抗住乾旱。那樣,我們基本也就沒有了年年乾旱的問題,澆水的影響就小了很多。多年生的經濟作物,多是一些果樹。比如桃樹、蘋果、梨等等。


三、考慮種植技術相對簡單的經濟類作物。作為農村人,大多數人的知識是有限的,太複雜的種植技術,讓很多人沒辦法快速接受,而且一般技術越複雜,那麼相應的成本投入也越好,風險也越高。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這樣的種植推廣就比較難。畢竟同樣的作物,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很好的種植好。所以我們在選擇種植的作物的時候,就一定要考慮種植技術的難易程度,也要考慮種植成本的投入。


著迷大鄉村


像你說的這種情況多是地下水資源匱乏地區採取的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由於以前地下水無序開採,已經造成地下水位極速下降,現成地下水漏斗區,沿海區域形成海水倒灌風險。有的地區地下水資源為淺層地下水,沒有循環補充,造成當地生態系統越發脆弱。

各地因地制宜採取限制開採利用地下水資源的措施,基本上以稻改旱,菜改旱,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兩季田改一季田和輪耕休耕等方式。對地下水超採嚴重地區,在實施限採政策的初期,政府會給予一定期限的補貼或因此造成損失的補償。

如你描述的機井封填,一律不允許灌溉的情況應該屬於地下水資源嚴重破壞地區。實施限制政策已經迫在眉睫,地下水資源急需涵養,而且需要想當長的週期。調整種植結構要有長期規劃才行。

安排種植品種要綜合考慮當地氣候和降水量。由於沒有灌溉條件,不能保障適時播種,就要選擇生長期短的品種,保證在無霜期內能夠成熟。結合多年平均降水量水平和降水豐枯分佈,通過有效降水保證各個生長階段需水量補充,不至於由於乾旱減產或絕收。比如華北農牧交錯地區可以種植穀子,粟子,豆類,莜麥和胡麻等耐旱的短日數作物。在種植技術上要採取保水耕作技術,利用地膜覆蓋等保墒措施。

在降水量小的乾旱地區,退耕還林,還草不失為最好選擇,免除每年耕種的開支,國家給予一定補貼。如果選擇適合的經濟林品種,收益也是不錯的,比如仁用樹種。隨著養殖業的發展,青貯飼料需求量巨大,發展苜蓿等飼草種植和青貯玉米等糧改飼都可以解決旱作品種難題。

中藥材種植方興未艾,品種多樣,可以選擇野生道地藥材品種人工培育,可以試鍾高效益品種。中藥材種植可以選擇多年生品種,解決播種季節缺水制約,也可以選擇育苗移栽,有些品種可以分根繁殖。

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涵養地下水,恢復生態系統功能,調整種植結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希望能夠發掘當地資源優勢,減少損失,實現增收。


綠水青山大七環


我是無為,無所不為。

首先,這個問題提的不夠嚴謹。政府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是無的放矢,應該有對應的措施。再說了,封地頭的私打水井是有原因的,我們村就存在此類現象,為了澆地方便,幾乎每塊地頭都有一口水井,不但浪費了寶貴的水資源,還造成了許多安全隱患,大人小孩受到損傷的事件時有發生,政府決定封井是對人民群眾負責任的表現,我們應該無條件執行。

再說了,即使封了地頭私自打的水井,並不是不讓農民灌溉了,我們可以有選擇以下兩種應對措施。

其一種樹。無論是成材林還是經濟林、綠化林,相對來說,都是比較省水的,在全國除過西北乾旱地區以外,大多數地方甚至不用澆水就可以保證樹木的正常生長,即使是經濟林,一年也就只有在乾旱年份才澆幾次就可以了,所以,你要因地制宜,選擇既節約用水,又能豐產豐收。當然,如果是國家劃定的基本糧保護地,那就還是選擇種比較耐旱的糧食作物,高粱、大豆、穀子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其二就是選擇節水農業。這種種植模式,既節約了水資源,保護了環境,還大大的減少了勞動力,更容易獲得豐產豐收。

我們新疆屬於內陸乾旱型季風氣候,乾旱少雨、雪,僅有的一部分農業也都是依靠最古老的“坎兒井”在澆灌,所以,幾千年以來,“綠洲農業”一直就是新疆的特色。在遠離河流的地區,無論是種植農作物還是栽樹,如果不澆水那是絕對不能成活的,更不要說收穫了。由於沒有技術更新,以前都是大水漫灌,僅有的一點水資源大多數都被浪費了,由於受水的限制,新疆的工農業一直髮展不起來。直到滴灌、噴灌普及後,真正的讓新疆煥發了生機,天山南北,隔壁沙漠,到處都是綠樹成蔭,瓜果飄香,在水資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新疆的種植面積比過去多了幾倍。採取節水灌溉,一口深機井可以保證五百畝農田的正常生長。現在,新疆已經成了全國節水灌溉的最大地區,而且經驗已經向全國推廣了。

失敗的原因各種各樣,成功的經驗千篇一律。建議你也可以

根據實際情況,引進滴灌或噴灌來進行農業生產,我相信你行,一定行!如果需要了解這方面的信息,我保證提供最貼心的免費服務。那時你想種什麼就種什麼。

這就是我的答覆,不知道你滿意否???

謝謝!


無為148121227


自古以來有句話“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可以說這沒有水就不會有農作物的種植和成熟,為此相關部門不應該會出臺這樣的措施,反而是應該想盡辦法幫助咱們農民澆灌農作物。所以我還是比較懷疑您所說的是否是事實,或許只是為了所謂的流量而杜撰的負面事件而已。當然既然您已經提出了此問題,我還是會予以解決。

適合種植的農作物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環境和地理特徵,能夠適宜種植的農作物自然不同,所以您首先應該對您當地的條件進行一個簡單的考證,由此選擇合適的農作物。拿我們恩施地區來舉例,在沒有灌溉水源的情況下,我會選擇種植玉米。因為我們本地的天然雨水,剛好滿足玉米的生長,能夠獲得不錯的收成。

其實地裡的水井被封住之後,還可以去尋找其它的水源,比如說您可以在雨水季節多接些雨水儲藏起來,等到乾旱的季節澆灌。再者看看附近有沒有天然的河流、池塘等,然後採取些措施將這些水用作灌溉水源,以備不時之需。因為即使您栽培的是抗旱的農作物,其生長過程中也是需要水的。

自己的看法

《最後的棒棒》老黃有一段經歷:

村裡修路,要農民出資,村裡給先墊上了;村裡安裝路燈,要農民出資,村裡又先給墊上了;結果給每戶安裝自來水的時候,村裡沒有先給老黃墊上。

不管是何種措施,都需要明白在農村的主體是農民,由此應該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來進行。節約水資源不是不使用水資源,應該在能夠保障農業農事基本用水的情況下,再來談談如何節約水資源,如果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我想到最後就會導致農村農民生活無法正常進行。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現在農村水和土地都是十分重要的資源,不求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只求能保持基本的生活需求。於咱們農民來說,獲得收入必定得依靠土地,土地又得有水才能種植。


愛茶者九號


農村如果把機電井封了,不讓農民們澆地,為了節約水資源,農民種什麼作物,肖為華回答。

節約用水人人有責,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這些年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無節制的用水導致了地下水急劇下降,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水是不可再生資源,如果沒水了,大家可想而知,那是多麼的可怕。

農民種地離不開水,如果靠天收有可能人們就要餓肚子,所以說現在封井還不現實,民以食為天,地還得種,說句實話,以前大水漫灌形的澆地的確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由於大水漫灌導致的浪費,國家提倡節水灌溉,實行膜下滴灌,這就大大的節約了水資源,但是也有弊端,大量的塑料也造成土地汙染,希望能儘快的想出辦法加以解決。

農民種地沒有水種什麼作物都沒有太大的希望,把井封了根本就行不通,所以只能在技術上下功夫,提高節水效率,這才是王道。


肖為華


民以食為天,從種地上省水就是自斷命脈!!!算算全國有多少城市吧,城市的每家每戶和各個單位的每日用水量是多少,,這些裡又多少是不必要的浪費,,農村一天才用多少水,,算算吧,每天每日每時每刻,加起來是多少??城市人每人上一次廁所衝一次水,算算加起來一年有多少水白白浪費,老百姓農村,除了吃飯洗衣,其它的還有什麼???農村老百姓都別種地了,節約用水供城市人保持乾淨吧,等哪一天,農村人吃水也沒了,種地也不種了,看看城市人還能吃什麼喝什麼!


江湖一旦皮


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而保護自己腳下的一方水土,作為農民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對於某些農村封存地裡的水井來節約用水,不讓澆地了也要支持。當一個地方的農村的地下水位繼續的下降,以後更是缺水,所以加強水資源管理也是對的。



但田地裡的水井封存後,農民又會回到過去那種靠天吃飯的境地,有水利設置灌溉條件不復存在,如果遇到旱天年份,農作物就會減產。農民已經習慣於有水澆條件的耕耘模式,突然更改很不習慣的,尤其是有水田的農村,沒有了水井澆地的便利,只有重新選擇適合旱地作業的農作物種植。現在有的地方農村種植紅薯等農作物還需要拉水進地澆定苗水。

比方說我們老家這裡,以前也是有在田裡打水井的,但是不多,主要是集中連片的那種適度規模化的農田才有,以前鄉村提倡讓種菸葉、種植菊花,修了水井,後來種地大戶不幹了,水井也就報廢了,其他的普通農戶根本也用不上。所以我們這裡一直以旱地農作物種植為主。比如小麥、玉米、花生和紅薯等。



幾百年了,我們這裡的農作物種植模式一直就是這樣的。冬春種植冬小麥、春花生、春玉米,然後夏收以後種植麥茬花生、麥茬紅薯等,但農作物產量並不低。因為老家是平原地帶,只要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時,一般不會有多大的問題。但是近幾年氣候變化異常,有時候種地趕不上節氣了都,比如收麥時下雨,收花生時下雨,記得有年收花生,一直連雨天,機器下不了地,只好人工出,最後還發黴變質好多。

今年又是暖冬天氣帶來的後果,老家所有的溝渠坑塘,幾乎全部乾涸見底。前幾天我去麥田轉悠,小麥缺水現象很嚴重,所以農民急盼下雨,因為現在是冬小麥返青起身拔節期,對雨水比較敏感,需求量很大。乾旱帶來的後果還有,極有可能會有嚴重的病蟲害和倒春寒天氣。另外,我們這裡正在春管階段,要對小麥澆水、除草、防蟲、追肥,這一切離開水不不好。



但一直這樣了,小麥畝產量豐年1000斤左右,欠年500斤左右,差距很大,花生畝產量豐年600斤左右,欠年300斤左右,再加上糧價低,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也不算太高,年輕勞動力都去打工掙錢了,剩下老弱婦孺守候看管農田,農作物不收打工還能旱澇保收,總得兩頭落下一頭收入。


農村老俗話


在過去我國農村的農業種植模式,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沒有現在大型的水利設施,那個時候種上的莊稼如果遇到乾旱的天氣是顆粒無收。但現在有了水利設施以後,即便是天氣再幹旱,農民也可以靠水利設施進行灌溉,以確保乾旱的年份並不造成減產,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增收的現象。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天氣溫度比較高,光照時間比較長,這也是在那種植的農作物豐收的一個主要原因。



對於題主所說的現在有些農村的水井要封了,這種說法在目前應該不存在,即便是存在也只是在一些重要的取水源地帶。比如濟南市72泉著稱於世界,其中濟南的趵突泉由於定水位的不斷下降,也使得趵突泉的水已經不在流出了。這兩年對於濟南周邊區域的地下水井進行了關停,而且又引進了黃河水進行周圍區域灌溉,這也使得地下水位不斷的上升,現在趵突泉又呈現了往日的風采,泉水又嘩嘩的流了出來。


對於關停了地下水井區域的農村而言,但並不意味著是水利設施全部關停,可以進行集中的灌溉農作物。比如長江水北調的這種做法,以及黃河水周圍區域的調度,這些都已確保周圍農業灌溉的問題。在我們這邊水利設施建設的相對比較完備,基本上每個村都有大型的水庫,這樣把自然的雨水收集起來,以備乾旱的時候用水澆地。對於地下井方面我們這邊根本在農村沒有出現,當然也有的地方靠近河流比較近的地方會打一口水井。

如果真像題主所說的這種情況,那麼選擇種植的農作物需要根據當年的年景是否出現乾旱,這就要看天氣預報的情況來決定。在農村也有一些農村的諺語,基本上能夠預測一年的雨水的多少的問題。如果真要發生乾旱可以種植一些抗旱的作物,比如紅薯就是比較耐旱的一種農作物,還可以種植一些大棗等水果類的農產品。當然,如果出現連年的乾旱,就像西北的沙漠一樣種什麼都無用。所以大興水利設施才是保障農業穩產、高產、增產的前提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