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地球中大氣層為什麼必不可少?

小徐先生徐


為什麼大氣層必不可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搞清楚大氣層的定義。大氣層又稱大氣圈,是因重力關係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氣體,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被稱為空氣。

大氣層有什麼作用呢?

大氣層對地面既有保護作用,又能產生溫室效應,使地面溫度保持溫暖而且穩定。一定強度的大氣壓力是使地面水在常溫下保持液體狀態的必要條件,所以大氣層的厚度必須適中。如果大氣層太稀薄,地表熱量容易散佈,會導致溫度下降,使晝夜溫差加大。而且,會使地面水在常溫甚至在低溫下持續沸騰不已,直至全部汽化消失,地面所有動植物均將因缺水而死亡。反之,如果大氣太厚重,過高的氣壓會使人和動物不能忍受。而且,也將使地面溫度持續上升而危及動植物的生存。

簡而言之,沒有大氣層,地球上就沒有生命。



赭壁


大氣層(atmosphere)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氬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汽。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裡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米,實際介於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於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成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和塵埃等。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編輯本段]對流層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空氣的移動是以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叫做“對流層”。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里,在赤道上空為17公里,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大氣中的水氣幾乎都集中於此,是展示風雲變幻的“大舞臺”:颳風、下雨、降雪等天氣現象都是發生在對流層內。 [編輯本段]平流層 對流層上面,直到高於海平面50公里這一層,氣流主要表現為水平方向運動,對流現象減弱,這一大氣層叫做“平流層”,又稱“同溫層”。這裡基本上沒有水氣,晴朗無雲,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於飛機航行。在20~30公里高處,氧分子在紫外線作用下,形成臭氧層,像一道屏障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高能粒子的襲擊。 [編輯本段]中間層 平流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85公里,叫做“中間層”。中間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500公里,叫做“熱層”。在這兩層內,經常會出現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人類還藉助於熱層,實現短波無線電通信,使遠隔重洋的人們相互溝通信息,因為熱層的大氣因受太陽輻射,溫度較高,氣體分子或原子大量電離,複合機率又少,形成電離層,能導電,反射無線電短波。 [編輯本段]暖層 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暖層的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時,氣溫可達1000℃以上,像鉛、鋅、錫、銻、鎂、鈣、鋁、銀等金屬,在這裡也會被熔化掉。本層之所以有高溫,主要是因為所有的波長小於0.175μm的太陽紫外線輻射,都被暖層氣體所吸收。暖層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氣體成分,在強烈的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下,已處於高度電離狀態,所以也把暖層稱作“電離層”。其中100~120公里間的E層和200~400公里間的F層,以及介於中間層和暖層之間,只在白天出現,高度大致為80公里的D層,電離程度都較強烈。電離層的存在,對反射無線電波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在遠方之所以能收到無線電波的短波通訊信號,就是和大氣層有此電離層有關。 [編輯本段]外層 熱層頂以上是外大氣層,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處。這裡的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大氣層有多厚,這的確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問題。人類經過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對大氣層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了。整個大氣層可以分成幾個層。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裡。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裡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裡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裡空氣極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內,即電離層之內作為大氣的高度,即大氣層厚1000千米


康人壽道


誰能告訴我地球中大氣層為什麼必不可少?這提問?我以我的《太空定律》回答就是,因地球中大氣層是地球和地球表面上萬物生存的象徵,所以必不可少。

地球生態循環往復式規律生存,就是地球昇華形到宇宙空間大氣層,太陽昇華形到宇宙空間大氣層,兩形多陰與多陽生萬物生命顆粒,地球吸收宇宙空間大氣層裡萬物生命顆粒精華生存;地球地氣未分解的萬物生命顆粒,在適合條件育出萬物原始祖宗,相傳發展成族群,亦是地球表面上萬物不斷再生。如果沒有地球大氣層,就是地球以死無生機,亦是地球表面上萬物滅絕。

故我回答就是,因地球中大氣層是地球和地球表面上萬物生存的象徵,所以必不可少。


真王山


就讓我這個草根回答試試:地球大氣層的存在,是與地球的自轉同時存在和同時消失;地球大氣層的高度和強度,都與地球的自轉速度成正比;地光環顏色的深淺,也都與地球自轉速度成正比。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

地球的自轉速度越快,地光環的顏色就越深,地球的自轉速度越慢就越淺。為什麼這樣說呢?是因為地光環的顏色的深淺與溫差有關,而溫差又與隨地球自轉氣體與太空靜止氣體相互摩擦的快慢有關。對不起!全憑坐井觀天。


夢探


針對地球上的人類 和 所有的生物來說,地球的大氣層是不可少的。因為大氣層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大氣層中有氧氣供給動物;

大氣層中有二氧化碳供給植物;

大氣層的隔熱使地球表面能保持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如果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白天的溫度可能是零上一、二百攝氏度,晚上又是零下一、二百攝氏度,生物不能生存;

大氣層擋住了來自宇宙的絕大部分有害輻射,保護了地球的生物,以及消除外來物(隕石,小星星)侵害;

大氣層是地球上水循環的關鍵一環。

所以,沒有大氣層,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生機勃勃的地球。


生活三稜鏡


火星和地球 地貌環境很接近也有水。 但是火星溫差很大 白天能到一百多度 晚上零下幾十度。 這是因為火星沒有大氣層,白天被太陽照射的時候 沒有大氣層幫忙阻擋過多的紫外線 所以很熱。到晚上 沒有被太陽照射的另半球 因為沒有大氣層保溫作用 大氣層就像被子一樣 所以熱量流失特別快。 如果以後有技術可以給火星製造大氣層,那麼火星就是第二個地球


Floatingdre186637491


1.大氣層給地球起到一定保溫效果,避免太陽直射,阻擋太陽強紫外線,電離輻射,如同給地球蓋了一床毯子;2.大氣層做為電離層,是良好的反射層,如同給地球安裝了反射電磁信號的鏡子。


想有一棵枇杷樹


地球才不怕沒有大氣層,怕沒有大氣層的是我們地球生物啊!因為大氣層中有氧氣和水汽,都是我們生命必不可少的東西。而且大氣層中的臭氧層還能吸收紫外線,讓我們地球生物才能安全的繁衍生息!


破土而出的力量


你可以理解為,你一個人跑到外太空,大氣層就好比防護服,你在外太空不穿防護服試試?


聽悅


地球在宇宙中如此獨一無二(目前看來)很大程度上依賴周圍一圈厚厚的大氣層。

溫度

地球大部地區氣溫在攝氏零下二十多度到攝氏三十多度之間,適合動植物生長。晝夜溫差也不會相差太大。白天陽光的熱量經過大氣層阻擋,不會灼傷你我的皮膚,只會溫暖彼此的心靈;晚上熱量不會很快離我們而去,因為空氣輕柔地將它包裹,不久明日的陽光又會如期而至,持續將生命的能量噴灑向大地。

水循環

太陽將地表液態水蒸發至空中,陽光照耀的不均衡使大氣因溫差而流動,帶動水蒸汽從溼潤地帶流向乾旱地帶,水、陽光、氧氣,帶來生命的繁榮而生生不息。

光線

我們生活在一個明亮的世界中,五彩繽紛,多姿多彩。如果沒有大氣層對太陽光的散射,世界是黑暗的,不可名狀的。我們可能連眼睛都進化不出來。

大氣形成機制

地球的大氣層如此豐功偉績,它的由來卻頗有戲劇性。

原始地球充斥著毒氣:甲烷 、氯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這與其它行星形成之初一般無二。

然而地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離太陽不遠也不近,而且它有一個巨大的庇護神—木星。它既不會因過熱使氣體洩漏殆盡,也不會因過冷而讓氣體凝固,而木星擋住了大多數來自天外的襲擊,使地球不至四分五裂。

月球是一個例外,從地球分裂出去的月亮,最終與地球形成完美的地月體系,調整了地球的自轉,使白天黑夜的時間漸漸有利於生命的出現,使地球磁場穩定下來,與太陽風相爭相殺,挽留了欲遠行的大氣。

然後生命登場了,葉綠體與線粒體忙忙碌碌,無非是做著陽光、水、氧氣、二氧化碳的把戲,卻極大改善了大氣的成分,使地球更宜居。

地球大氣層形成這部大片,演員表如上,這是地球的表演,擁有無可爭議的版權,山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