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

遙山書雁


這是一個非常私密的問題,在中國古代的時候,首先要經過原始的社會,在原始社會剛開始很多人是不穿衣服的,但是到後來人們漸漸的有了羞恥心,於是就開始穿上了獸衣,可是當時還沒有其他衣服的稱呼,只是為了進行保暖而已。



內衣的發展是逐漸變化的,最主要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加方便,更加的舒服,稱呼是跟隨樣式變化

後來慢慢的進入到農業社會,人們開始有了衣服的分別,而裡面的那一層衣服只是為了進行隔離,這個一直到漢朝的話叫做心衣,其實也就是當事人們對於內衣的一個稱號而已。


這個也不是普通的,人家能夠穿的,大多數都是有錢的富豪他們能夠買一些上等的衣料,這樣的衣服穿起來非常舒服,在家裡睡覺或者是辦公特別好的。

而漸漸的到了唐朝這個時候是文化發生的最鼎盛的時刻,不僅是詩詞歌賦都很突出,就連其他的東西都也很好,就連內衣也是不例外的。

當時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就是楊貴妃,她開始走上了時尚的巔峰,身為我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發明了一個東西叫做抹胸,也就是現代內衣的雛形,據說是安祿山把她那裡抓傷之後,然後為了不讓唐玄宗看出來,所以就製作了這樣的抹胸。

而唐玄宗看到這樣的抹胸,感覺是一種欲拒還迎的感覺,所以對楊貴妃更加的喜歡了,而楊貴妃身為唐朝的典範,自然是引到了很多人的學習,於是唐朝就開始像現代社會那樣,女子解放了。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唐朝的模式都是非常的開放 ,這個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後來在之後就出現了肚兜這種形式,肚兜這個形式的話,是在清朝和元朝這兩個朝代比較多,因為這種形狀更適合少數民族,在他們入住中原之後,靜靜地引發了潮流,所有的人都適應了這種模式。


最帥汪公說


第一反應,姜文電影《讓子彈飛》裡面的經典場面,一個穿著肚兜的女人。


當然,這只是電影橋段,真正古代內衣的種類可是很多的。

在秦漢之前,內衣被稱為“褻衣”。秦漢時期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魏晉時期的時候,內衣被稱為“兩當”。唐朝時期的內衣變化就比較大了,那時候稱為“訶子”。宋朝時期被稱為“抹胸”。明清時期,就是我們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

可見《讓子彈飛》裡面平民女性穿的就是被稱為“主腰”的內衣,這種內衣比肚兜稍大,是前面比較長,把肚子全遮擋住,保證肚臍不會受涼。背部用一根繩繫上,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光看這名字也非常形象啦。

下面,一張圖,向你解釋古代內衣的演變過程

古人對於內衣還是很隱晦、很保守的,認為這是非常私密的東西,有點像衣服一樣遮擋的嚴嚴實實。我們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古代內衣的款式有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等幾大類,但萬變不離其宗,最根本就只有一個作用,遮羞。直到二十世紀,科技大發展,內衣的作用才開始演變成功能性的進步,有聚攏型、託高型、方便肩帶、美背型、前扣式、無鋼託型......等等各種各樣的演變。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內衣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雖然內衣通常是指貼身穿的衣服,但現在我們說內衣,一般單指“文胸”。文胸最大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遮羞,就是保證身體的健康和提高女性魅力了吧。怎麼樣,你瞭解了嗎?

最後,知道了文胸的演變,也就能更好的對待它啦。


粗腿阿立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中國古代內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稱呼變化巨大。

漢代以前的名稱叫做“褻衣”,褻這個字,在古語中是貶義,有著輕薄不莊重的含義。也顯示了古代封建社會的保守性。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新稱呼,叫做“心衣”,衣服的樣式的特點是背部是袒露的。“心衣”上面的圖案也有專門的名稱叫做刺繡,上面的圖案都具有描述愛情的意義。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叫做“兩當”,這是北方遊牧圈裡的內衣,因為北方比中原地區寒冷,所以這個“兩當”的夾層加上了棉花,具有保暖的功效。

唐朝的服飾文化較為開放,出現沒有肩帶的內衣,方便穿搭,叫做“訶子”。

宋朝的名稱則沿用至今,叫做“抹胸”,普通百姓家主要用土布製作,貴族家庭則裝飾牡丹、月季等花卉圖案。

元代叫做“合歡襟”,衣服特徵是前排多了一排扣子。圖案多以合歡花為主。

明代的時候叫做“主腰”,外形有點像今天的背心。

清代的時候叫做“肚兜”,肚兜正面呈倒三角形,脖子上有帶子,一般有錢之家會用金鍊子。這時候肚兜一般都會選用正紅色。


文史工作坊


說到內衣,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人們穿著的貼身的衣服。當然了現在的內衣和古代的內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現在的女人穿內衣,更多的像是一種裝飾品一樣了,因為穿上內衣之後,會讓自己的身材顯得更加豐滿一些。

要知道古代的內衣和現代是有大不同的,古代女人穿的內衣,男人根本不可能在外面見得到的。

因為這是女人們最為私密的東西。

那麼,古代的內衣,都有過哪些稱呼,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事實上內衣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普及了。

西周的時候,內衣被稱為“褻衣”。有不可褻瀆和侵犯的意思。要知道那時候的女人是很注重自己的貞操,她們的思想也是很封建的。當然了這種叫法,更多的是對女性的一種約束。

“褻衣”就是分別在腰、胸和肩部等地方繫帶,達到一種在運動中而形成塑性效果的衣服。

到了秦漢時期,內衣又改了名字和樣式,這是內衣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內衣大致的形狀就是把整個前胸都給覆蓋著了,僅僅剩下後背裸露著。

魏晉時期的時候,內衣被稱為“兩當”。

“兩當”的意思,就是無論是前胸,還是後背,都被內衣給遮住了。

唐朝時期的內衣變化就比較大了,那時候稱為“訶子”。這個我們在影視劇裡應該都是見過的。

宋朝時期被稱為“抹胸”,這個叫法就顯得有點現代化了。

明清時期,內衣就是我們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可以說在以上所有朝代的內衣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清朝的“肚兜”了,因為影視劇裡青樓裡,經常有女子穿著肚兜招搖過市的。

這大概就是古代內衣的叫法和演變的過程。


史學達人


古代社會,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內衣。

因此,內衣的名字自然也是五花八門。大家千萬不要誤以為內衣是現代社會的特權。事實上,古代女性對內衣投入了大量心思,內衣就是時尚的象徵。

最早的內衣,大概就是纏腰布(loincloth)。這種內衣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遮蔽身體的敏感部位,而是用來保暖。譬如日本男性穿的襠兜布,就是一個很直觀的例子。

相對於男性而言,女人花在內衣上的功夫更多。大家會追求內衣的材質,以及內衣上的圖案、紋樣。

對於歐洲古代的女性而言,緊身胸衣(corsets)可以說是最知名的一類內衣了。這種內衣能夠凸顯出女性的身段美。

但與此同時,緊身胸衣也會對女性腰部的骨骼造成危害,大致就相當於我們古代的纏足吧。

除了外國以外,我國古代的內衣種類也是有很多的。

例如,漢代稱內衣為“抱腹”、“心衣”,從名字上看就知道是要保暖的。隋唐時期,內衣被稱作是“內中”、“褻衣”。

再往後,還有“襪肚”、“襪胸”、“讕裙”等等。直到清代,“肚兜”這個名字才廣泛流行起來。

當然,肚兜這種東西一般都是女性和小孩穿的。在小說《紅樓夢》中,就有薛寶釵替代襲人幫寶玉繡肚兜的一幕。具體請看下面這張宋代畫家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中小孩穿肚兜的場景:

總而言之,內衣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了。


HuiNanHistory


現代社會有內衣一說,事實上內衣這種東西在古代就已經有了,現在只不過是發展的更為完善一些而已,在很早的古代,人們就意識到內衣對人的重要性。

在很多古代小說甚至古裝電視劇中,人們就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所穿的內衣叫肚兜,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有一種更確切的說法叫做褻衣,也就是傳說中的另一種說法。古代的內衣沒有現在這麼完善,主要是在腰部肩部或者胸部肌上帶子,從而能夠保護自己一些關鍵的地方,不至於春光外洩。

不同的朝代對這種利內衣有不同的說法,到了漢朝的時候就被稱為心衣,因為內衣保護的地方主要是胸部,而心臟也正好在那個地方,當然腹部也是內衣保護的另一個關鍵地方,所以又叫報腹。到了唐朝的時候,因為唐朝是風氣比較開放,所以唐朝的內衣給人一種比較美觀的感覺,大家可以看楊貴妃。

到了明清時代的利益,事實上和我們一般人所說的肚兜已經比較相似了。肚兜上有時候還繡一些圖案,例如鯉魚什麼的一些吉祥的東西,據說可以辟邪。此外,小孩很多時候也會穿那種肚兜。總而言之,內放這種東西在中國古代可謂是源遠流長,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文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古代的內衣,曝光率最高的,一定是老少通吃的“紅肚兜”了!小時候看古裝電視劇,每當即將出現涉及內衣的鏡頭時,大人就把我們趕走,說小孩不能看。

他們越是這樣,越是引起了我無限的好奇心,發誓一定要看看那一段到底演了個啥。終於有一天趁他們下地幹活的時間,我在電視上看到我朝思暮想的畫面——唉,看完就大失所望了!不管脫多少衣服,最後都

千篇一律地“紅肚兜”啊!

那些電視劇教會了我三件事:

  1. 古代人脫衣服實在是麻煩!
  2. 古代人的內衣都長一個樣!
  3. 大人都挺沒勁,啥也沒有的鏡頭還喜歡遮遮掩掩!


但歷史告訴我們,電視劇都是騙人的!

其實古代人的內衣,花樣多著呢!光名字就有很多種叫法。


一、春秋時的“衵”

《左傳·宣公九年》裡有這樣一句:“皆衷其衵,以戲於朝。”

這個“衵”,就是指內衣。《廣韻·入質》裡有專門的解釋:衵,婦人近身衣。《左傳》這句話的意思是“都穿著他們的內衣,在朝堂上嬉戲”這說的是陳靈公和夏姬,這兩人本來就是不清不白的在一起,竟然還玩這麼大,古人其實比我們想的要開放啊。


二、戰國時的“褻”

《荀子·禮論》記載:“說褻衣,襲三稱。”

這裡的“說褻衣”就是指設立內衣(標準),“說”是通假字,設立的設。而“褻”字在今天有“汙穢、下流”的意思,也是從這裡引申而來的,因為古人覺得內衣特別容易髒,慢慢就有了把“褻衣”也作為髒衣服、舊衣服的統稱。


三、兩漢時期的“抱腹”、“襗”

漢朝時,內衣主要形制為帕腹、抱腹、心衣,背部袒露無後片。


“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漢劉熙《釋名.釋衣服》


帕腹最簡單,胸腹部橫裹一件布帕而已,抱腹上面用細帶子,心衣用鉤肩及襠。內衣上面多繡一些愛情主題,比如“鴛鴦相偎燕雙飛”之類。


漢朝班固的《竇將軍北征頌》裡面有這麼一句:“勞不御輿,寒不施襗。” 《廣雅·釋器》這樣解釋:襗,長襦也。襦類似於現在的短夾襖,長襦,就是比較長的夾襖。古代人穿衣服,是最裡面穿襗,外面再穿袍,袍外還有中衣,必要時外面再加禮服。

“襗”,也寫作“澤”,引申為“汙澤”,也是來源於“內衣容易髒”的原因。


四、魏晉之後的內衣發展

  • 魏晉

內衣形制為“兩當”。和漢朝的抱腹心衣不同的地方,在於

後面有布,前後都遮擋。色彩有了更大發展,常兩層,外為織錦,內為襯綿。


  • 唐朝

女性內衣出現了肩部無帶類型,叫訶(hē)子。唐代女性喜歡穿半露胸式裙裝,裙子高束到胸,胸下繫條闊帶,上胸和後背袒露,外披紗衣,內衣半隱半現,類似“內衣外穿”,因此無帶的訶子比較好看。

  • 宋朝

內衣分兩種:抹胸和裹肚抹胸,史料註釋其作用“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此外也有裹肚,抹胸短小,裹肚較長。抹胸有時還可以穿在外面。


  • 元朝

英勇好戰的遊牧民族很喜歡“合歡襟”,又稱“合歡”。合歡襟主要特點是從後向前系束合歡襟背後袒露,僅以帶子相連,肩部無帶。穿的時候從後往前穿,前面用襻(pàn)帶或者一排扣子聯結。

  • 明朝

內衣聽上去倒像是別的東西:主腰,這玩意的外形神似我們今天的背心。

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

這描述相當詳細,也讓我們看到了明朝這設計相當地先進,已經具備了現代內衣的塑形功能了。

最後,到了大清,就有了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紅肚兜”!


以後,再在電視劇中看到了熟悉的“紅肚兜”,記得我和你分享的知識哦!一個導演專業不專業,就看他“紅肚兜”用得對不對!



《釋名.釋衣服》

《廣雅·釋器》

《左傳·宣公九年》


國史無雙


關於古代的內衣,我們第一印象想必就是肚兜了。不過這不是我國古代內衣的最初形式,我國古代的經過了長時間的演化,形式和稱呼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內衣指貼身所穿的衣物,具有吸汗、矯形等作用,是人們不可少的服飾之一。從人類開始穿衣,具有內衣效果和作用的衣服就產生了,內衣演變到現在的稱呼和樣式,也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史。

內衣誕生之初,還比較簡單,只是最簡單的貼身衣物而已,並沒有現代內衣的各種功能,直到發展到漢代,隨著紡織技術的發展,內衣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發展。

漢代的內衣有抱腹、心衣等多種形式,以著名的平織絹等絹絲為原料的布料為內衣原料,並開始越來越注重內衣的審美,愛情圖案開始稱為內衣上的圖案主流。

發展到兩晉時期,出現了名為兩當的內衣,是非常明顯的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的集合體,內衣材質變得厚實,色彩和圖案變得更加豔麗豐富。

到了過我國古代發展的巔峰時期唐朝,內衣也有了更為長足的發展,出現了著名的袔子。從內衣的角度展示了大唐的經濟與文化的繁榮開放。

到了兩宋時期,經濟與文化的雙繁榮,又促進了內衣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名為抹肚的內衣,可以將胸部和腹部全部遮蓋,在選材和刺繡上也更為講究。

隨後的明代在兩宋的內衣基礎上繼續發展,形成了名為“主腰”的內衣形式,並開始出現以內衣託顯身材的用意。

內衣發展到清代,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肚兜,而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不論什麼朝代背景都是肚兜,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表現。

我們現代的內衣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開始有了現代內衣的雛形,到了八九十年代,現代內衣基本成型,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到的內衣形式。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用心回答,交流歷史】

這個問題要是在一百多年前問,或許那時候的人們還會害羞。其實並沒有什麼,內衣就是人們的貼身衣物,很正常。不過,大多數人因為現在清朝宮廷劇多的原因,可能簡單的就將古代的內衣稱為“肚兜”,其實不然,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古代的內衣經過各個朝代的發展,其名稱也是千變萬化。如下所示:

1️⃣商周之前:“帶、裳”

在商周以前,人們對於內衣還沒有什麼概念,內衣和外衣幾乎時不分的。當時剛開始,人們只遮住前面,稱為“帶”。後來,發現後面也需要遮住,就前後兩片連起來,成為了“裳”。


2️⃣商周時期:“心衣、膺心衣”、“衵”

再到了商周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社會,人們的“禮儀廉恥”的意識已經大大提高。此時,對於內衣的叫法,有“心衣、膺心衣”。意思也很形象,就是貼近心,即身體的衣服,就是指現在的內衣。

另外還有一種叫法“ 衵”,而它的是由“ 衤”和“日”組合而成,連起來看,就是天天都在傳的衣服,就是內衣的意思。

如《說文解字》中對於“ 衵”字的解讀如下:

《說文解字》:日日所常衣、近身衣也。

3️⃣秦漢時期:“抱腹、心衣”


4️⃣魏晉時期:“兩當”

到了魏晉時期,內衣又叫做了“兩當”。“當”字諧音“擋”,“兩當”意思即為前後兩邊都遮擋住。


5️⃣唐朝時期:“訶子”


6️⃣宋朝時期:“抹胸”

到了宋朝,人們就把內衣叫做“抹胸”。它的材料一般為棉製品,而有錢的貴族人家就用上好的絲綢製作,並有各種圖案。


7️⃣明朝時期:“主腰”

到了明朝,人們又把內衣叫做“主腰”,可見到了明朝,人們已經開始注重內衣的美觀性,即可以體現腰部的曲線,以追求美感。


8️⃣清朝時期:“肚兜”

到了清朝,內衣又成為了“肚兜”,這在清朝的影視劇中大家都經常可以看到。


回答總結:

所以,從我國大一統的朝代中可以看出,古代對內衣的稱呼變化多樣,分別有“帶、裳”、“膺心衣”、“抱腹”、“兩當”、“訶子”、“抹胸”、“主腰”、“肚兜”等多種叫法。並且,這僅僅是中原地區主流的叫法,這還不包括各個地域內特殊的叫法。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有太多值得學習的知識了。


醉觀滄海


說起古代內衣,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就是肚兜吧。因為在一些影視劇裡面,一些女人都是穿著肚兜的。比如說讓《讓子彈飛》裡面的一個普通的民女,還有黃四郎的丫鬟黛玉晴雯子,在電影裡面都是穿著肚兜出現的。 如果你要以為肚兜只能是女人穿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古代男人也是可以穿肚兜的,比如說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和珅因罪入獄,他在大牢裡面穿的就是肚兜。古代的內衣在之前的基礎上,可能稍加修改,但是叫法確實是一直改變的。

較早的稱謂:褻衣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季康子的人,非常有才能,受到魯國君主的賞識,當了魯國的重要大臣。有一天,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季康子非常的傷心。母親死了,肯定要辦喪事,季康子便將所用的便服給擺了出來,其中就包括女子所穿的內衣。

他的媳婦敬姜看到了就非常不高興,於是便說,婦女要是不打扮自己的話,是連自己的公公婆婆都不敢見的,現在客人都快來了,你怎麼能把內衣也拿出來呢?這便是《禮記》:“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可見褻衣確實是當時內衣的稱呼。

漢朝時期的報腹與心衣

昭君出塞,留下千古佳話。確實,王昭君的行為確實值得敬佩,為了和平,她可以說是犧牲了自己,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並且在那裡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因為她帶去了很多的書籍,種子,當然還有她自己使用的內衣。在那時候被稱為心衣。

報腹就是上下都有帶子,能夠裹住自己的腹部,而心衣則是在報腹的基礎之上加了鉤肩,並且有襠,當然這種衣服背部是露出來的。

唐朝時期的訶子

提起唐朝給人的印象就是兩個字:開放。髒唐一說,確實並非空穴來風。大唐的繁榮因為開放,其衰弱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因為開放。

訶子相傳是由楊貴妃所設計出來的,但是可信性不大。訶子是一種裙裝,並且由於唐朝女性比較愛美,比較喜歡顯示自己的身材,所以它是半露胸的。訶子其實和現在不少的禮服挺相似的,可以較好展示體型。

清朝時期的肚兜

肚兜也叫抹胸,直到現代仍然由許多女人愛穿肚兜。關於肚兜的起源,其實有很多,有的說是在女媧與伏羲時期,二人為了遮蔽自己的身體,於是便發明了肚兜,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在古時候,治安很差,一些女子獨自出門的時候其實是很危險的,於是便發明了肚兜,所以穿肚兜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這兩種說法,感覺都挺扯淡的。

肚兜也是露背的,通常來說肚兜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含義,比如說繡了個鯉魚,代表鯉魚躍龍門,前程似錦,繡了個蟾蜍,代表辟邪。很多小孩與女人都喜歡穿肚兜,因為肚兜代表著中國傳統的一種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