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作者|寧鏡誠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時間回到大約公元170年,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一群小孩不堪酷暑,因此躲到一株桑樹下玩耍,那樹高五丈有餘,向四周伸展的樹枝搭配濃密的桑葉,看上去好似帝王馬車的車蓋一般。

這時,其中的一位少年端詳了桑樹片刻,突然指著它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言外之意是,將來我也要當一次帝王過過癮。

一旁的叔父聽罷,連忙急走幾步,蹲下來捂住他的嘴說:“汝勿妄語,滅吾門也!”,他讓侄兒不要亂說,此番言語會禍及滿門的。

誰也沒有想到,大約50年後,這個少年在頭髮花白之際於成都稱帝。

那是公元221年,那一年,他已經60歲,在那個平均壽命不足50歲的年月,這位老人做了很多人這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

他,就是劉備。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影視劇中的劉備

幼時讀《三國》,喜歡曹孟德處事果決,目光長遠;鍾情於孫仲謀親賢貴士,納奇錄異;而對於劉玄德的好感,則是來源於他身邊的諸葛孔明和對他誓死效忠的五虎將。

但隨著經歷的豐富,再讀《三國》時,劉備的形象漸漸的在我眼前展開,越瞭解這個人,你會發現這是個狠人!

論出身,劉備是各方諸侯中最差的,仔細一看,在三國早期佔有自己地盤的,無一例外都是官宦世家,妥妥的一群“官二代”,我們來看看這幾個人的根基對比:

曹操:確切的說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三代”,他的爺爺曹騰乃一代權臣,官拜中常侍,歷經四代皇帝而不倒,可謂權傾一時,他雖然是個宦官,但有一個很器重的養子一一曹嵩。

這個曹嵩就是曹操的父親,曹騰死後,曹嵩繼承了爵位,一路從司隸校尉(省委書記)做到大司農(財政部長),最後官拜太尉之職(軍委副主席),位列三公;

孫權:這也是個“官二代”,其父孫堅年少得志,從平定黃巾軍開始任佐軍司馬(團長),因為平定叛亂有功,且在治理匪患方面頗有政績,所以他用不到5年的時間做到長沙郡太守(長沙省委書記,古時的長沙郡要比現在的長沙市大),隨後因為剿滅荊州南部匪患有功,被封烏程侯;

袁紹:他的起點可謂最高,從其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本人也居三公之上,他的家族更是有著"四世三公"的美譽。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劉備幼時估計就是賣草鞋的

反觀劉備,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其父早亡,家裡主要靠母子兩人織蓆販履為生,這樣的初期裝備差距,你說劉備能走到最後,誰會相信?

就像袁術說得那樣:“術生年以來,不知天下有劉備!”,劉備是誰?我袁術沒有聽說過!可見至少在家庭背景方面,劉備已經落後了一大截。

那麼,這樣的一個草根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逆襲的呢?

01

不忘初心,有危機感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自23歲起事之初,劉備的心思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了這個終身目標,他用盡了一輩子的心血。

劉備的創業之路和孫、曹兩位相比可謂一波三折。

他34歲時,接替原徐州太守陶謙的位置,事業初有小成,正準備大幹一場。

無奈在迎戰袁術之時,被呂布鑽了空子,徐州太守的位子還沒捂熱,就被別人搶了去,情急之下劉備只能選擇投奔曹操。在和曹操“青梅煮酒”之後,劉備心知此地不可久待,於是轉而聯手袁紹抗曹。

因為沒有根基,他帶著兩個兄弟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終於在公元207年遇到了比自己整整小20歲的諸葛亮,他的創業之路開始有了清晰的方向。

直到和東吳聯合,於赤壁大敗曹操之後,劉備得以佔據荊州五郡,大業初成。

那一年,他47歲。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赤壁之戰

雖歷經磨難,但劉備不忘初心,10年後,他終於在漢中稱王,其中艱辛,恐怕只有自己清楚。

不忘初心,說起來容易,但實施起來何其艱難。

很多人喜歡在年前給自己立flag,真正保質保量完成的人有多少?更不必說窮盡一生,專門去做一件事,這背後所需的那份毅力和堅守,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我們總喜歡用“一萬小時定律”來形容一個人的專業程度,如果按這麼算來,劉備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件事上,沒有人比他更專業。

而之所以劉備能夠不忘初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有著遠非常人能比的危機意識,這一點從《三國志•先主傳》中“髀肉復生”的片段中就可看出,原文是這麼記載的:

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啥意思?

就是劉備和劉表喝酒的時候,起身上了廁所,回來就淚流不止,劉表不知原因,劉備就說:

“我摸著自己大腿上都有肥肉了,想著自己原來大腿上肌肉精壯,現在肥肉橫生,但是人老了,功業未建,所以悲從中來。”

上個廁所都有這麼高的覺悟,你說劉備的危機意識強不強?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大學生熬夜打遊戲

再對比我們周圍的很多年輕人,尤其是普通大學的在校生,他們中的大多數缺乏的正是這種危機意識。很多人不考慮自己畢業之後憑藉什麼立足於社會,反而選擇在遊戲中沉淪,讓人嘆惋。

沒有危機意識,意味著看不清自己,一個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人,命運註定是多舛的。

君不見,今年考研報考人數為341萬,而這一人數正在逐年遞增;今年國考共計劃招錄2.4萬人,但有143.7萬人通過報名資格審查,這就意味著平均60個人爭一個崗位。

在這個大學教育即將普及的年代,沒兩把刷子,真的吃不消。

02

折而不撓,終不為下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經評論劉備說:“折而不撓,終不為下。”

意思就是,劉備簡直就是野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命力頑強,百折不撓,雖然投奔了幾大諸侯,但絕不是久居人下者,他一門心思,想盡各種方法擴充實力,就是為了另起爐灶。

小時候和劉備一樣,指著天子的乘騎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的楚霸王項羽,缺的就是劉備身上這股折而不撓的勁,最後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在烏江自刎。

如果換成劉備,肯定是先回老家,幾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

能屈能伸,真乃大丈夫。

如果我們細看《三國志•先主傳》,你會發現記載劉備的生平,離不開一個“敗”字,簡而言之,劉備一直在失敗,但和大多數人失敗一次就萎靡不振相比,他的字典裡好像一直把“失敗”當成家常便飯,留著青山在,他一直找柴燒。

劉備得高唐後失高唐,得徐州後失下邳、敗於廣陵。屯小沛後失小沛,復得徐州後再失徐州,投劉表後棄樊城、敗當陽、走夏口……

這麼失而復得,得而復失,擱一般人真心受不了,早選一個諸侯投奔,甘願做其手下,省的過提心吊膽的生活,但劉備偏不。

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一一“在遠大的理想,也扛不住傻子一樣的堅持。”

劉備23歲起事,34歲佔徐州小有所成,40歲被曹操打得只能投奔劉表,47歲聯手孫權抗曹,50歲戰略入川,58歲入漢中稱王,60歲於成都稱帝。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這樣波瀾壯闊的一生,稱得上是折而不撓,終不為下。

我們可能把失敗當做是恥辱,但劉備不然,失敗的次數多了,就習慣了。

很多創業者都把劉備當作自己的偶像,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創業之路艱險,每當想要放棄的時候,你發現在三國還有一個劉備的人,到了60歲還在折騰。

這樣的人不成功,誰成功?

曹操曾經寫過一首《步出夏門行》,其中的一句是這樣的: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用來形容年過花甲仍然奮鬥不止的劉備,最為得當。

03

以人為本,有度而遲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和百姓共進退

“以人為本”不是今天才提出的概念,早在《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劉備敗當陽,從荊州撤退時很多民眾跟隨,手下將領勸他捨棄百姓,因為人多會拖延行軍速度。

劉備拒絕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這一幕,《資治通鑑》中亦有記載,自古以來得民心者的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劉備深得其中奧義,而且這一點他踐行得很好。

你仔細想想,三國的各大諸侯誰沒有屠過城?無論是“屠夫”董卓燒殺搶掠還是“奸雄”曹操為父屠殺徐州百姓,他們皆視人命如草芥,動不動就屠城,毫無人性可言。

劉備就沒有過,就這一點,三國的那些個所謂梟雄,皆不如他。

除了對百姓仁愛,劉備對手下的將領也算是仁至義盡。

鎮北將軍黃權,在劉備夷陵兵敗後不得不率部降魏,這放在那會兒可是叛國之罪啊,按照法律應該將皇權的妻兒收監,可是劉備理解黃權的苦衷,他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之後他沒有為難黃權的家眷,反而照顧有加。劉備的以人為本帶來的回報就是,黃權的兒子黃崇,在蜀漢後期隨諸葛瞻抗擊鄧艾時,戰死綿竹。

黃崇用戰死沙場的忠勇回報了劉備對自己的信任,他甘願為蜀國而死!

魏國的三朝元老劉曄曾評價劉備說:“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意思就是說劉備度量大,能容人,雖然慢半拍,做事猶豫不決,但好在越挫越勇,從不放棄。

做事猶豫不覺,從他慢吞吞入川就能看出,這一幕在《資治通鑑·劉備入益州》一卷中就有記載,當時的謀士法正勸劉備說:

“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響應於內;以取益州,猶反掌也。”

意思就是劉璋是個草包,可以聯合張松先把益州拿下作為根據地,則大業可成,可是劉備猶猶豫豫,不忍下手,龐統見罷,擔心劉備像“當陽之敗”一樣重蹈覆轍,繼續勸說,劉備才勉強依計而行。

這事兒如果擱曹操手裡,決不等到明天。

可惜劉備沒有曹操的果決,曹操也沒有劉備的仁心。性格決定命運,此話不假。

看著做事百折不撓卻又慢吞吞的劉備,我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金庸筆下的郭靖,一個是《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這三人頗有相似之處,不知金庸當年寫郭靖時,有沒有參照劉備的形象。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許三多

先說許三多和劉備,兩者都是慢性子,但許三多和劉備一樣,骨子裡有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勁兒,正是憑藉這股子韌勁,許三多才順利從鋼七連進入“老A”,成為兵王。

如果說劉備的事業正式走入正軌是因為他遇見了諸葛亮,那麼許三多的“諸葛亮”就是“老A”的大隊長袁朗,從模擬戰爭中被許三多生擒,到“老A”選拔中許三多揹著伍六一堅持到最後一刻,袁朗堅信,這就是自己想要的兵!

這股子不服輸,百折不撓的勁頭,不得了啊!

再說郭靖和劉備,郭靖拜江南七怪為師後,雖然咬緊牙關,每日苦練,但對小巧騰挪之技領悟甚少,只練了一些根基,師父們教十招,他往往連一招也學不來,資質可謂愚鈍。

直到全真七子之首的馬鈺用“順其自然,開拓心智”的教案教授其內功後,他才慢慢打開了自己的一片天,最後遇到洪七公傳授“降龍十八掌”,這才成為一代大俠。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洪七公和郭靖

諸葛亮可以說就是劉備的“馬鈺”,前半生雖心懷大志,但苦於沒有具體的實施戰略,直到遇到小自己20歲的諸葛亮,劉備前面要走的路才逐漸鋪開。

而這一切,靠的就是劉備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寬厚的度量,雖然慢一些,但一直在走,從未停歇。

04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誰能想到,劉備彌留之際告訴劉禪的,不是什麼你要掌握權力,遏制諸葛亮的勢力;也不是告訴他,我老劉給你留下多少家產,不要敗光了,而是告訴他要好好做人。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做好了,其他的不會太差。

也可以說,劉備深知自己的兒子玩手段根本玩不過別人,所以索性還不如以德服人,做個寬厚善良的人,這樣反而給自己留一條活路。

劉備一生“五易其主,四失妻子”,50歲前可謂是四處逃竄,邊擴充實力邊挪窩,生存能力之強可見一斑,在給自己孩子的忠告時,不可謂不通透。

公元222年,61歲的劉備為了替二弟關羽報仇,舉全國之力征討東吳,但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打敗,退駐永安,那是一個蕭瑟的七月,劉備知道自己大限將近。

來年三月,劉備託孤諸葛亮,一個月後病逝。

23歲起事,40歲功敗垂成,58歲稱王,60歲稱帝,這個男人不簡單

很多人說劉備為關羽報仇,是一時昏了頭,所以才導致蜀國精銳盡失,從此再也沒有了爭天下的實力,但一個60歲的老人,為了自己的老哥們,跨馬提劍,舉全國之力復仇,雖戰敗,但悲壯,又深情。

試問,誰不想要這樣的朋友?

縱觀劉備一生,草根出身最後和孫曹二人三分天下,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人生贏家,也是實打實的逆襲者,他的身上有太多的需要我們後輩學習的地方。

最後,我想用陳壽的評語作為結尾: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這輩子,值了!

一一END一一

[關於我]:寧鏡誠,職場領域創作者,專注於職場領域的研究和實操。關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