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他人的經驗,長自己的本事

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中曾提及“幾乎世界上所有非西方文明都至少存在了1000年,有些是幾千年。有記錄證明,它們都借鑑過其他文明來增強自己的延續。”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將他人的經驗和學識為自己所用。

但我們並不是完全照搬,而是通過借鑑及融合他人的經驗,來強化自身的優勢,修正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卓越。

善用學習能力,懂得如何加強及運用自己已有的優勢,想不成長都難。

景德鎮瓷器的工藝製作流程被傳到法國後,尋找高嶺土的過程縱然令制瓷工藝歷盡千辛萬苦,1771年法國瓷器也還是在利摩日順利展開了。

借他人的經驗,長自己的本事

我們不討論他們是如何“仿製”景德鎮瓷器工藝製作流程的,這則沉痛的歷史事件,相信大家早有耳聞了,拜法國傳教士殷弘緒的親筆信所賜,中國的瓷器才被推向法國、歐洲,乃至世界。

事實上,利摩日這座位於法國中部的藝術之都的確將它打造了成了舉世聞名的瓷都。

瓷器在歐洲享有的美譽經久不衰,繼法國瓷器之後,早在1794年,英國人發明家威廉華爾森又將骨粉與玻璃工藝進行完美結合,最終燒製出薄胎瓷1mm-2mm左右厚度的骨瓷。

由於骨瓷從燒製工藝精良、對成品的標準極高,曾一度成為英國皇室專用瓷器。

以上不論法國或是英國的瓷器發展歷程中,我們都會從中發現仿製——融合的過程,最終他們形成了自己國家乃至歐洲獨一無二的瓷器工藝,不得不令人稱讚。

借他人的經驗,長自己的本事

歐洲瓷器雖說不如中國瓷器歷史久遠,但卻因為在瓷器文明的延申及創新上融入了他們本土化的特色,在今天看來,歐洲瓷器所擁有的典雅、復古及華麗之美,與中國燒製的釉瓷及彩繪瓷有著截然不同的反差。

而在藉助其他文化強化自己本國文明的路上,中國也在其中哦。

“學者們認為,中國從印度吸收的佛教並沒有導致中國的‘印度化’,中國吸收佛教是為了中國的目的和需要,中國的文化仍然是中國的”(這句話依然出自前文提到的《文明的衝突》)

眾所周知,佛教距今約有2500多年曆史,而印度佛教被傳入中國,大概是在東漢年間。不論宋代或是元代時期,都對佛教實施了保護政策,也因此,中國佛教的發展史上,也在融合不同時期的政策而逐漸變得更加中國化。

借他人的經驗,長自己的本事

換言之,那些能令我們強大的文明或是文化,為什麼不去吸收呢?

就好比今天的我們也會為了令自己更加精進、或是快速有效地成長而選擇各種工具書來汲取經驗一樣。

不論別人的經驗是從何而來,只要對我們個人的身心發展有利,且能幫助我們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我們就認為自己是需要這些經驗的。

同時將外來的文化、思想與自身“本土化”的文化及思想進行有效的融合,最終你不止收穫了寶貴的經驗與知識,還強化了自身的“社會感”。

借他人的經驗,長自己的本事

這裡的社會感是指個體在立足於社會時所需的與人為善、和諧的人際關係、與他人建立基本的合作及信任、維護社會道德與秩序等,與社會建立連接的一切事務的基礎要領及意識。

而在歷史上,不論是文明誕生及延續的軌跡,精神文化的傳承,或是各個朝代的興衰,都可以從中提煉出文中這則簡單的道理。

即借他人的經驗,來強化自己的本事,當然,前提是你能善用自身的優勢,並能將他人的經驗融會貫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