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度過炎熱的夏天?他們有哪些避暑的方式?

工夫茶客


古代的環境比現在好多了

古時候生活在皇宮中的人特別注重避暑,綠樹成蔭,並且還會製作假山瀑布,瀑布下方的地方就有大水池,池內滿是紅白相間的荷花。最好的是在花園裡有茉莉花。


這樣古代宮中人既可以避暑,又可以賞花。這種利用大自然條件避暑相對於現代空調製冷,是不是會更舒服呢?


古人有雅興

古人們在夏天更親近大自然,就像我們小時候,吃完飯奶奶帶著一把扇子坐在月光下給我們講故事。古人也拿了一把蒲扇來降溫,扇蒲扇既舒服又費力,不到一會就睡著了。


也有古人會在小溪邊,擺上一桌酒菜,然後賞月喝酒划拳,月亮倒映在溪水裡,也頗有大自然的意境。其實,現代人一到夏天就躲在空調房裡面享受,與現代人相比,古人則更自然健康。(賣涼茶)


古代也有清涼藥茶。

一到夏天,古人們就開始製作涼茶了。在炎熱的夏天,街上總是有一兩個人推著手推車,唱著小調叫賣涼茶。古老的涼茶是真正無防腐劑,非常綠色健康。他們會把涼茶在放在井水裡冷卻。拿出又可以很涼,喝一口清涼,神清氣爽,十分悠閒自在。


還有,現代人的避暑之道實在是太弱了,古人兩千年前就比我們享受得多了。與其呆在空調房裡,不如出去散散步。


事實上,我懷念沒有空調的童年。夏天,人們會在晚飯後聚集在村裡的一棵大樹下。老人、小孩、女人,都會在樹下嘻嘻哈哈的聊天,聊著最近發生的趣事。


小編最喜歡聽老人們講他們以前的老故事,還有鬼故事,又想聽,又害怕,聽了一個人以後不敢上廁所。現在想想真的很想念,有時候回到家裡,老一輩的人都不在了,大樹底下再也沒有村民去乘涼了。


越長大,就越懷念童年。畢竟,沒有空調的時候我會很開心。


搞史人


想想以前沒電的時候,怎麼過夏天就知道了。白天熱的時候,找個陰涼地方吹吹風,再熱下河洗澡,或者打些井水,擦擦身子。晚上就相對難受些,屋裡根本沒風,拿著扇子扇都不行。實在熱的不行,乾脆把床抬到室外,會好很多。我小時候就這麼過的,相信人是有適應能力的,只不過現在條件好了,再讓你想象沒空調的日子肯定受不了。





家鄉的遊客


不要說古人,像我這種70後的人,到90年代中期才在單位上班用上空調,到90年代末家裡才裝了空調!那以前夏天是怎麼過來的呢?還不是一樣扛過來了。只不過我們小時候住在農村,農村比較開闊,而且樹木繁多,一到晚上,村裡的人就會在各自屋裡搬出竹榻或則竹床乘涼。年紀大的會拿出蒲扇扇,年輕的嫌麻煩就會搬出電風扇對自己吹!天氣實在熱的慌,大家會乘涼到半夜。早的話,會乘涼到晚上10點回屋睡覺。在露天過夜是萬萬不能的,因為半夜有露水,人會得病!另外村裡的老者也經常會對年輕人說“心靜自然涼”的老話!


觀嵐觀世界


沒空調照樣過呀,沒空調沒電扇,蒲扇總有的吧哈哈。想想我小時候90年代,我爸媽小時候60年代也沒有空調啊,一層平房睡在裡面像是蒸饅頭,還不是照樣過了,我媽還和我講過,她小時候其實還更喜歡過夏天,因為她小時候條件差,夏天熱可以睡涼蓆,扇蒲扇,但是冬天連冬褲都沒有,單薄的一條褲子還不是過來了,她總說現在的人就是日子太好了[捂臉]要是像以前那樣,還不是照樣過,總不至於熱死吧


林傑Alan


我想古人古時候也沒有這麼熱吧!現代企業也讓溫度上升了。每年都在說全球變暖。

還有古人都是用的井水。要知道井水可是冬暖夏涼的哦!我家門前有一口古井,以前全村的人都是來我家門前打水,喝的用的,每天絡繹不絕。現在我家都還是喝這個井水,冬天用是暖暖,夏天用涼涼的,非常舒服。

古時候樹木也比較多,人說:樹下好乘涼!心靜自然涼。


PING平


沒有空調,可是有藏冰呀~~有冰,就有消暑的辦法!


吃冰鎮水果

古代,並沒有冰箱,在很早以前,就有用硝石製冷的技術,但是成本實在太高,所以,冬季採冰,以供夏用,成為了降溫主流方式。

盛夏天享用冰鎮水果,都以為是現代人才有福氣享受,其實,古代人,早已開始享用冰鎮水果。

唐朝時,夏天吃冰,還是一個奢侈的事情。得要像大文青白居易、或是身居翰林學士地位那樣的人,才可以論筐得賞冰。

到了宋代,除了朝廷還保留著賜冰的慣例外,尋常百姓,也都可以享用到消夏的冰塊,那時候,已有專門賣冰的人,走街串巷售賣清涼。

當時富裕的人家,在天氣炎熱之時,還會發起向窮人發放冰鎮解暑食品的活動。

由於冰塊已成了夏天的日常消費品,許多夏季食物就都使用上了冰塊。水果商人當然也不例外。

在炎熱的夏季,會採用冰塊給水果保鮮。

京師賣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不敢觸其實,必留上衣,令勃勃然,人方以新而為好,至食者須雪去之。

在出售

芥辣瓜兒、義塘甜瓜、衛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鵝梨、金杏、小瑤李子、紅菱沙角兒、藥木瓜、水木瓜、荔枝膏

這些水果攤或是蜜餞鋪子裡,

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

玩冰雪遊戲

碧碗敲冰傾玉處,朝與暮,故人風快涼輕度

這是宋文青們格調比較高的一種遊戲。敲冰消夏,證明那時候冰已是夏天尋常物。


水車踏水上宮城

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

當搖扇子都不得力的時節,達官貴人,便會命能工巧匠們,藉助水車的運轉,把清涼的河水引到屋簷上,讓水像雨一樣,從屋簷上落下,形成循環不斷的水簾,暑氣全然消散。

這種降溫裝置,早在唐代已有。


我是冰娉


第一招,用冰塊降暑。老祖宗的智慧可一點都不弱於現代人,他們在周朝時便開始建立冰窖。當時的皇室為了確保夏天能有足夠的冰塊用,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管理機構,名為“冰正”。負責人為“凌人”。他們一般在冬天開鑿足夠的冰塊兒,然後運送到“凌陰井”儲存起來。在冰塊之下通常都會墊著新鮮的稻草和蘆蓆,然後再以樹葉覆蓋其上。最後將窖口密封,等待明年使用。一到夏天,周王便會舉辦隆重的“頒冰禮”,各地官員根據職級和貢獻領取冰塊。因為保存不易,所以當時的冰塊真的是千金難換。

第二招,建“涼屋”。這個涼屋和現在的空調房相類似,但利用的確是大自然的力量。不會因待久了而得空調病。具體做法是將涼屋建在活水邊上,利用水流來達到降溫的作用。屋中還有一個叫“扇車”的特殊裝置,其造型和水車相似,通過水流驅動來讓扇子轉起來。簡直就是古代的電風扇。此外,扇車還可以將水送上屋頂,讓它順著屋簷流下來,就如同人工瀑布一樣。

第三招,睡涼蓆,抱“竹夫人”。涼蓆就不必說了,大家都見過,也用過。而這個“竹夫人”則是一種用竹子編成的圓柱形中間鏤空的枕頭。睡覺時,風會順著鏤空的地方吹入,微風習習,給古人以良好的睡眠。此外,古人也喜歡用瓷枕或玉枕。這類枕頭上都有一層釉,夏天枕上去會感覺非常涼快。

第四招,穿開襠褲、“半臂裝”和“袒胸裝”。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人都是比較保守的。其實不然,他們在衣服方面也是十分講究實用性的。魏晉時期,男子喜歡打赤膊,而女性則穿開襠褲。當時的古人外面穿一件深衣,裡面穿一件脛衣。所謂脛衣就是今天褲子的雛形,不同的是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所以小風一吹,真的是透心涼。而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女子則穿起了“半臂裝”和“袒胸裝”,既涼快,又時尚。


王東3515


現在是烈烈夏日,而此時的古人並非感到很熱,實際上,那時的空氣才叫空氣,純天然,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綠色”。當然,一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還是低。

儘管沒有空調,但也不用擔心什麼,他們自有智慧來解決。



辦法一:空調房

這裡所謂的空調房是指專門用來解暑的房間,其設備不亞於現在的空調,合理選址,合理的結構建造,能夠達到。還純天然!

比如先秦的“窟室”,秦朝的“涼殿”,漢朝的“清涼殿”,舒舒服服過個夏天。



皇家有這樣的房間,百姓也有,類似。有時候三五幾人,約著一起,聽評書,當然順便蹭“涼”。

辦法二:神器

扇子估計算吧,雖然有點累,還是能“解渴”。除此之外,還有玉枕、竹枕、竹床,涼爽著睡覺。

這還不算完,還有兩件神器,一件叫竹夫人,是用竹子編造成的類似葫蘆型的挺長的東西,這玩意可以抱著睡覺。

另外一件神器叫“冰箱”,沒錯,只不過它原名是“冰鑑”,起初,材料為銅,後來發展到木頭,深受廣大人們的喜愛。除了可以調節室內溫度外,還能冰鎮水果、飲料。



辦法三:吃吃吃

很早以前,人們便會挖坑儲存冰塊,每到冬天,都會挖掉冰塊來儲存,便於夏天用。到唐末,用於製造火藥的硝石遇水降溫結冰,人工製冰誕生。以此,冰塊走進千萬戶家。

這樣的冰鎮食物很多,比如元朝的冰酪,後來的冰淇淋,還有慈禧的小吃“甜碗子”。總之,有了冰,夏天的炎熱根本不存在。

總之,古人還是很智慧的!



三叔小記


第一,是冬天將冰塊保存在冰庫裡,夏天取出,冰鎮飲料瓜果等。

第二,建築臨湖而建,或在建築附近建造人造湖。在建築物的屋頂留有水槽,用水車將水汲到屋頂,湖水不住地在屋頂流過,形成雨簾從屋簷落下。比如唐朝長安,大明宮的含涼殿,就建於太液池的南岸。

通過,以上兩種納涼的方式,富商貴族,基本可以很安逸地度過炎熱的夏天。但是,這兩種納涼方式都耗費巨大,絕不是普通階層可以消費得起的。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我國,空調冰箱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

但是,古代的王公貴族,他們在炎炎夏日,是可以和我們現代人一樣涼爽的。





寂寥的東叔1


前幾天說了古人怎麼禦寒,這次就再說說古人怎麼避暑吧。

炎炎夏日馬上就要來了,小夥伴們準備好清涼的夏裝了嗎?

古人都比較講究衣著得體,大熱天出門在外也是冠帶衣履,缺一不可。

漢服寬鬆還好,長袍馬褂看起來透氣性就不咋地,那夏天還不悟出痱子?

《水滸傳》有一段的經典描寫,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可見富家子弟與底層勞動人民的巨大生活反差。

避暑山莊

河北坐擁古都北京,自然也承接了皇帝避暑的任務。

位於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如今已經成為絕佳的旅遊場所,在古代那可是皇帝才能入場的地方。

康熙,乾隆每年都去承德避暑山莊避暑。據清史記載,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因地制宜,結合了當地的山水特色,併兼具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由於康熙再次的長久居住,避暑山莊也有了政治的職能,不僅僅是帝王避暑、遊玩之地,甚至成為了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具有陪都的所有功能,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裡處理。

乾隆一生更是48次來到承德,經常帶著寵臣和後宮嬪妃。

值得一提的是,承德避暑山莊見證了中西方的外交,1793年,83歲高齡的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馬戛爾尼。這是英國第一次正式派出外交代表前來中國拜見中國最高統治者,最後不歡而散。

冰窖

古代的大戶人家都有冰窖。冰窖是古時人們常用以儲冰避暑的窖穴,現代的冰箱、空調取代了天然冰的功能,冰窖、天然冰便逐漸消失了。早年天然冰給人帶來的清涼世界已經變為歷史了。

儲藏冰在古代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起源非常早,奴隸社會就廣泛存在了。

在北京市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以冰窖為主體的有兩處,一是雪池冰窖,一是恭儉冰窖。雪池,是冰窖的雅稱,為地下建築,地面上只露出1米來高的四壁,無窗,窖頂是人字形的起脊雙坡,覆蓋琉璃筒瓦,內部為拱形,很像一個地下城門洞子,非常堅固。內部空間很大,長25米,寬10米,高10米,窖門有1米多厚,密封隔熱性能非常好;大約能盛2500立方米冰,6座冰窖大約能盛15000立方米冰。

金庸先生的名書《天龍八部》中對冰窖也有過一段風光旖旎的描述,詳情不再贅述。西夏皇宮也有冰窖的存在,看見藏冰避暑也是一件普遍存在的事情。

老北京人一到夏季就吃冰,還衍生了一系列特色的食品,冰鎮西瓜、冰鎮水果、冰鎮銀耳蓮子羹,愛飲冰鎮汽水兒,冰鎮酸梅湯等,是不是很豐富啊。

隔汗衣

還是個馬甲,是不是很前衛呀。

古人或衣袖寬大或長袍馬褂,都不怎麼通風。

而且古人講究儀表儀容,朝臣在殿前議事,誰都不能失了風度,即便很熱,也得穿著得體不能異動,不然御史會拿個小本本給你記上,或通報批評,或者罰奉,當官的也沒那麼好嘛。

這樣的情況難不倒古人,於是乎便出現了這種竹子編織的“內衣”,俗稱隔汗衫,也叫隔汗衣。

那些衣冠楚楚的王侯將相,竟然裡邊穿的這麼有情調,真是讓人發笑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