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想要遠離禍患?那就必須培養這三種心態

《了凡四訓》是明朝學者袁了凡所作的家訓,對後人的人生多有啟發和借鑑的作用。他在書中寫道:

今欲獲福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

意思是如今想獲得福氣遠離禍患,先不要說行善,而要先改正自己的錯誤和壞習慣。

這就像一個腳底長了瘡的人,要想正常行走,必須先治好腳底的瘡;雍正在位時吏治清明,他大規模地整治了貪官汙吏,格外重視“退不肖”的治國理念。他認為,如果只採用賢能之人而不貶黜奸邪小人,賢人最終也會被小人所害,所以必須先打擊廢黜小人。

人修身亦是如此。

侮人者,人必侮之;愛人者,人恆愛之。遠離禍患的根本不是外在,而在於改變我們的內心。我們在自省、自我改過之時,便消除了以往的錯誤及壞習慣對這個世界的負面影響,消除了別人對我們的憎惡情緒,所以“改過”已是一種變相的“行善”。

而對於改正過錯,袁了凡認為:必須要培養羞恥心、敬畏之心、勇猛精進之心。

《了凡四訓》:想要遠離禍患?那就必須培養這三種心態

一.羞恥心

孟子曾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何以見得?明代“心學”大儒王陽明的弟子曾抓住了一個小偷,王陽明便對小偷灌輸良知良能的思想,小偷不屑一顧:“我是個小偷,怎麼可能有你所說的良知?”

王陽明便假意說天氣太熱了,命小偷脫去上身的衣服,小偷照做。接著,他又讓小偷脫去褲子,小偷猶豫了,不肯照做。王陽明當頭棒喝:“這就是你的良知!”

一個小偷,也會有自己的底線和良知,這就是人類最基本的羞恥之心導致的。如果沒有羞恥心,人就和禽獸沒什麼區別了,不過是行屍走肉而已。

所以改正自己的錯誤和壞習慣,首先要培養的便是羞恥心。有了羞恥心,才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過失,才會知恥後勇,勇於改過。

《了凡四訓》:想要遠離禍患?那就必須培養這三種心態

春秋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曾因兵敗被吳王奴役三年。如果勾踐是個沒有羞恥之心的人,被吳王放回後必然是該吃吃該喝喝,安時處分,根本不會想到復仇。但勾踐是個正常人,還是個自尊心極強的君王,他怎能忍下這奇恥大辱?

於是他臥薪嚐膽,知恥後勇,用艱苦的環境使自己的羞恥心永不泯滅,最終實現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神話,一雪前恥。羞恥心,是人改過自新的首要條件,是促使人不自滿的向上的車輪,是我們首先需培養的心態。

二.敬畏心

一個人活在世上,必然要有敬畏的東西,這可以是法律、道德、信仰、宗教等等。

否則,一個人若什麼也不敬畏,便沒有任何能限制住他的條條框框,他的慾望便容易極度膨脹,極易做出無法無天之事;或是極度消沉,對任何事都懶散怠慢不上心,造成辦事效率的低下、人生光陰的浪費虛度。

所以,要改掉以往的過錯和壞習慣,第二要培養的便是敬畏之心。

你可以自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於法律相違、於道德有虧、於信仰相反、於父母老師的諄諄教誨相牴觸。永遠不要一邊敬畏著某事某物,一邊卻又存僥倖心理做壞事,表裡不一。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若想遠離禍患,必須好好培養自己的敬畏之心,才能端正自己的行為及態度。

《了凡四訓》:想要遠離禍患?那就必須培養這三種心態

三.勇猛精進心

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了凡四訓》

據科學調查研究,人形成一個新的習慣至少需要21天。在這21天裡,以往壞習慣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它容易讓我們因循守舊,會時常阻礙我們改正錯誤,所以最後必須培養的便是勇猛精進之心。

如三國的呂蒙最初不讀書,後來聽從孫權的建議時常讀書學習。不久後,他與魯肅交談,魯肅大驚:“你今天的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回答:“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呂蒙作為軍中大將軍務繁忙,有充足的藉口不去閱讀學習。但在主公孫權的勸導下,他下定決心學習,以勇猛之心破除以往不讀書的舊習慣,最後學有所成,整個人的知識謀略比從前都大有長進,可見在破舊立新上,勇猛精進之心是必要的。

若想遠離人生的禍患,必須改過行善;若要改過自新,必須先培養這三種心態:羞恥心、敬畏之心、勇猛精進之心,大家共勉之。

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是平生書事,願每日與您共享書中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