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援华赠诗:为何日本被捧,法国被嘲?浅析古诗背后的文化认同

2月10日左右,日本在援华抗疫物资上频频引经据典,引起举众哗然。刷屏最广的一句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2月19日,在一份法国支援武汉的物资上,也印上了中文古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取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同为援华赠诗:为何日本被捧,法国被嘲?浅析古诗背后的文化认同

今天不谈弘扬传统文化,就谈谈中国的文化认同。

法、日两国引用诗歌的原意

日本所赠物资上印有:

<code>“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唐】长屋《 绣袈裟衣缘》/<code>

公元7世纪,日本天武天皇的孙子长屋王,制作了1000领袈裟,赠给唐朝僧人。

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四句,含有异国同心之意。

尽管长屋王因遭人陷害而无法亲自来朝,但他的诗句感动了高僧鉴真,造就了鉴真东渡的佳话。

<code>“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国风》/<code>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是为一首铿锵有力的誓词,一首同心抗敌的动员令。

同为援华赠诗:为何日本被捧,法国被嘲?浅析古诗背后的文化认同

日本所赠物资及诗句


法国所赠物资上印有:

<code>“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code>

此诗为刘禹锡贬谪期间回赠白居易所作。

白居易憾其被贬经历,赠诗中有言:“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思是:同辈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独自虚度了年华。

而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自嘲的同时含有豁达之意,劝慰友人不必为自己感伤。


同为援华赠诗:为何日本被捧,法国被嘲?浅析古诗背后的文化认同


面向国外:啼笑皆非的理解难题

很明显,在法国赠诗中,原为自嘲的“病树”、“沉舟”,经他人一说,就显得啼笑皆非了。谦称和自嘲永远是在自己使用时才显得谦逊,一旦被他人使用,总归显得有些突兀。

而与法国赠诗被嘲的情况不同,日本的赠诗一度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注:据京都新闻等媒体报道,物资上的古诗大多为在日中国人所为。

抛去华侨这一点,简单按照文化圈来看,我们很容易理解法日两国在理解中国文化上的差异。

日本本身就处于亚洲文化圈,受到汉语的影响,更容易理解中国诗词;

而法国属于欧洲文化圈,惯用语为法语,归属于印欧语系,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同为援华赠诗:为何日本被捧,法国被嘲?浅析古诗背后的文化认同

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学者韦斯坦曾经认为,不同国家之间是不能真正交流的。

他在《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说:“在我看来,只有在一个单一的文明范围内,才能在思想、感情、想象力中发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维系传统的共同因素。而企图在西方和中东或远东的诗歌之间发现相似的模式则较难言之成理。”

他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明:

如:同为莎士比亚的诗句,两位中国学者的翻译截然不同:

<code>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I am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code>

↓译文一: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朱生豪)

↓译文二:他本想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个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方平)

朱生豪的翻译中,隐含着中国人避“性”而不谈的风格,连带着,把“床”翻译成了“桥”——这显然会让读者和原典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从而很难理解别国文化中的内涵与意蕴。

面向国内:关于“现”“古”孰优孰劣的讨论

国外面临着理解难题,而国内同样也存在争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比之于“武汉加油”,究竟孰优孰劣?

有人认为,“你不能只会喊‘武汉加油’,我们的传统文化哪儿去了?”

他们从,带着厚重文化底蕴的邻国赠礼中,反思起了自己的修辞贫瘠,口号粗浅;

有人认为,“文艺”、“诗歌”与疫情的情绪不搭,而在“武汉加油” “湖北加油” “中国加油”,这12个字里面,他能听到14亿颗心灵碰撞的声音。

而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就藏在这一句里:

<code>“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犹太哲学家,阿多诺/<code>

众所周知,奥斯维辛是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建立的集中营,其中充满了绝望和恐惧。

20世纪的这场灾难,使得包括诗歌在内的许多创作、研究哑了声,要么苍白无力无法反抗,要么沉入黑暗成为“凶器”,为纳粹罪行提供正当辩护,使之成功脱逃。

而等到二战结束,纳粹退出历史舞台,它们终于不沉默了,转而选择紧随大流控诉纳粹,而非首先自省忏悔。

同为援华赠诗:为何日本被捧,法国被嘲?浅析古诗背后的文化认同

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号营)


矛盾的是,真正具备批判和反思精神的创作者,在德国纳粹时期往往难以幸存——这也是阿多诺为何感慨“写诗是残忍的”的真正原因。

但此后,他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写道,“日复一日的痛苦有权利表达出来,就像一个遭受酷刑的人有权利尖叫一样”。他重新振奋了精神,认为不写诗也许也是残忍的——谁都不写诗了,谁把那些苦痛的记忆和情感、思考和斗争记录下来?

实际上,根本不必将“古”“现”两相掰扯。

如果灾难中不允许写诗,杜甫也不会留下“诗史”之称,让后世很多人不由地想起那一句惊心动魄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果通俗语言不值得被提倡,毛泽东同志也不会靠着一篇《论持久战》,让整个中国社会醍醐灌顶。

这本身就是不应该对立起来的命题:无论是诗歌还是口号,无论来自哪,都是一份支持不是吗?

结语:

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更加频繁,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也更加明显和迫切。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以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这个中西交汇的大潮之中,也都必然在中西文化与文明的交汇与比较中生活着。

同为援华赠诗:为何日本被捧,法国被嘲?浅析古诗背后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概念下的世界


这就意味着,推广本国文化和了解他国文化,几乎成了必然——然而,如果单纯借助媒体、翻译等去了解别国的状况,难免会造成文明传播和理解上的失真。

于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针对普通人的理解问题,根据个人查证,整理出十大外国文学出版社,以供读者参考:

  • 商务印书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译林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引用资料:

新京报书评周刊:“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说的是个什么问题?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