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2020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必備考點彙總(五)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教育基礎知識的考察主要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六個部分,總有太多考點要記憶,重難點把握不住。別急,招教備考必備的知識精華版來啦!教育心理學高頻考點、重難點知識點彙總!錯過難上岸!

乾貨|2020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必備考點彙總(五)

三十四、學習策略的種類

邁克卡等人認為,學習策略可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三種。

1. 認知策略:複述策略與組織策略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術。其基本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與整理,二是對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系統儲存。

認知策略包括複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這裡主要介紹複述策略和組織策略。

(1)複述策略

複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它是短時記憶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常用的複述策略有:①在複述的時間上,採用及時複習、分散複習;②在複述的次數上,強調過度學習;③在複述的方法上,包括運用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排除相互干擾、運用多種感官協同記憶、整體識記與部分識記相結合、複習形式多樣化、畫線等。

(2)組織策略

組織策略是指將經過精加工提煉出來的知識點加以構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識結構的信息加工策略。專家建議學生使用的組織策略包括形成概念圖、使用分類、運用類推、形成規則或產生式、建構圖式。組織策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歸類策略,用於概念、語詞、規則等知識的歸類整理;另一種是綱要策略,主要用於對學習材料結構的把握。

2. 認知策略:精加工策略——記憶術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繫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

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種理解記憶的策略,其要旨在於建立信息間的聯繫。它包括:(1)記憶術;(2)做筆記;(3)提問;(4)生成性學習;(5)運用背景知識,聯繫客觀實際。這裡主要介紹記憶術。

3. 元認知

(1)弗拉維爾的觀點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於1976年在《認知發展》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元認知的概念。他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個人關於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它具有兩個獨立但又相互聯繫的成分,即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控制。

(2)董奇的觀點

另外,董奇認為,元認知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控制三部分構成。元認知知識是個體關於自己或他人的認識活動、過程、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知識,即知道做什麼。

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關於人的知識、關於任務的知識和關於策略的知識。元認知體驗是個體伴隨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既包括知的體驗,也包括不知的體驗,在內容上可簡單也可複雜。元認知監控是指個體在認知活動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監控和相應的調節,以達到預定目標,即知道何時做、如何做。

4. 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

(1)元認知策略

學習的元認知策略是指個體為實現最佳的認知效果而對自己的認知活動所進行的調節和控制。它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①計劃策略。元認知計劃策略包括設置學習目標、安排時間、瀏覽閱讀材料、預測重點難點、產生待回答的問題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學習任務等。

②監控策略。監控策略是指在認知過程中,根據認知目標及時檢測認知過程,尋找兩者之間的差異,並對學習過程及時進行調整,以期順利實現有效學習的策略。它具體包括領會監控、策略監控和注意監控。監控策略包括閱讀時對注意加以跟蹤和對材料進行自我提問、考試時監視自己的速度和時間等。

③調節策略。調節策略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對認知活動監視的結果,找出認知偏差,及時調整策略或修正目標。在學習活動結束時,評價認知結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修正錯誤,總結經驗教訓等。

(2)資源管理策略

①時間管理策略;②環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④學業求助策略:學業求助策略指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向他人請求幫助的行為。學業求助包括兩個方面:學習工具的利用,如善於利用參考資料、工具書、圖書館、電腦等;社會性人力資源的利用,如善於利用老師的幫助以及同學間的合作與討論來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三十五、記憶術

記憶術即通過把那些枯燥無味但又必須記住的信息“牽強附會”地賦予意義,使記憶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提高學習記憶效果的方法。常用的記憶術主要有:

第一,形象聯想法。這種方法是通過人為聯想,使無意義的、難記的材料和頭腦中的鮮明奇特的形象相結合,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第二,諧音聯想法。這種方法是通過諧音線索,運用視覺表象,假借意義進行人為聯想。

第三,首字連詞法。這種方法是利用每個詞語的第一個字形成縮寫,或者用一系列詞描述某個過程的每個步驟,然後將這一系列詞提取首字作為記憶的支撐點。

第四,位置記憶法。這是一種傳統的記憶術,最早被古希臘演講家使用。它是通過與熟悉的地點順序相聯繫來記憶一些名稱或者客體順序的方法。位置記憶法對記憶有順序的系列項目特別有用。使用位置記憶法,就是學習者在頭腦中創建一幅熟悉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確定一條明確的路線,在這條路線上確定一些特定的點,然後將所要記的項目全都視覺化,並按順序把這條路線上的各個點聯繫起來,回憶時,按這條路線上的各個點提取所記的項目。

第五,縮簡和編歌訣。縮簡就是將識記材料的每條內容簡化成一個關鍵性的字,然後變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從而將材料與過去經驗聯繫起來。編歌訣法就是利用編制歌謠口訣的方式來幫助記憶的方法。

第六,關鍵詞法。關鍵詞法就是將新詞或概念與之相似的聲音線索詞,通過視覺表象聯繫起來。

第七,視覺聯想。視覺聯想就是要通過心理想象來幫助人們對聯繫的記憶,如前述位置記憶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視覺聯想法,利用了心理表象。聯想時,想象越奇特而又合理,記憶就越牢固。例如,可以使用誇張、動態、奇異的手段進行聯想。

第八,語義聯想。通過聯想,將新材料與頭腦中的舊知識聯繫在一起,賦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義。

第九,特徵記憶法。法國大革命發生於1789年,只要記住前邊是1,後面789是三個順序相連的數,就很容易記。

第十,譯意法。將要記的內容轉譯成有意義的材料。例如,鄭州以西的第一個大城市是“洛陽”,可以記成“從鄭州西望夕陽西下”,就不會忘記這座城市叫“洛陽—落陽”了。

第十一,識記的連鎖法。簡單來說,如要識記沒有任何內在聯繫的A、B、C、D、E幾件東西,在識記時應首先通過聯想把A和B聯結起來,接著按順序聯結BC、CD、DE,最後將這四組東西聯成一個鎖鏈,就可以一個個地記起來了。


三十六、學習遷移的種類

1. 根據遷移的性質和結果,可分為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

正遷移也叫“助長性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促進作用。負遷移也叫“抑制性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阻礙作用。兩種學習也可能不發生影響,這種狀態稱為零遷移,它是遷移的一種特殊形式。

2. 根據遷移發生的方向,可分為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

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後繼學習產生的影響。逆向遷移是指後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產生的影響。

3. 根據遷移內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為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

加涅根據原有知識在新情境中應用的難度和結果,將遷移劃分為橫向遷移(也稱側向或水平遷移)和縱向遷移(也稱垂直遷移)。水平遷移也叫橫向遷移,是指先行學習內容與後繼學習內容在難度、複雜程度和概括層次上屬於同一水平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垂直遷移也稱縱向遷移,是指先行學習內容與後續學習內容是不同水平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垂直遷移表現在兩個方面:(1)自下而上的遷移,即下位的較低層次的經驗影響上位的較高層次的經驗的學習;(2)自上而下的遷移,即上位的較高層次的經驗影響下位的較低層次的經驗的學習。

4. 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

一般遷移也稱非特殊遷移、普遍遷移,是指一種學習中所習得的一般原理、原則和態度對另一種具體內容學習的影響,即原理、原則和態度的具體應用。具體遷移也稱特殊遷移,是指學習遷移發生時,學習者原有的經驗組成要素及其結構沒有變化,只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要素重新組合並移用到另一種學習之中。

5. 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可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和重組性遷移

同化性遷移是指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直接將原有的認知經驗應用到本質特徵相同的一類事物中去。原有認知結構在遷移過程中不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只是得到某種充實。

順應性遷移指將原有認知經驗應用於新情境中時,需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重組性遷移指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中某些構成要素或成分,調整各成分間的關係或建立新的聯繫,從而應用於新情境。在重組過程中,基本經驗成分不變,但各成分間的結合關係發生了變化,即進行了調整或重新組合。


三十七、學習遷移理論

(一)早期的遷移理論

(1)形式訓練說:形式訓練說是最早的關於遷移的理論,以官能心理學為心理學基礎,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國的沃爾夫。形式訓練說認為心理官能只有通過訓練才能得以發展,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遷移是無條件的、自發的。

(2)相同要素說:桑代克認為,只有當兩個機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時,一個機能的變化才會改變另一個機能的習得。

(3)概括化理論:賈德指出,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其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擊靶”實驗,是概括化理論的經典實驗。

(4)關係理論:苛勒認為,遷移是學習者對情境中各種關係的理解和頓悟,所做的“小雞覓食”實驗是支持關係轉換說的經典實驗。

(二)當代的遷移理論

(1)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奧蘇貝爾認為,認知結構可利用性高、可辨別性大、穩定性強就能促進對新知識學習的遷移。

(2)產生式理論:兩項任務之間產生式的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

(3)情境性理論:格林諾等人認為,遷移在於如何以不變的活動結構或動作圖式來適應不同的情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