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备考点汇总(五)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对于教育基础知识的考察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六个部分,总有太多考点要记忆,重难点把握不住。别急,招教备考必备的知识精华版来啦!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点、重难点知识点汇总!错过难上岸!

干货|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备考点汇总(五)

三十四、学习策略的种类

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1.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与组织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这里主要介绍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在复述的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②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③在复述的方法上,包括运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

(2)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专家建议学生使用的组织策略包括形成概念图、使用分类、运用类推、形成规则或产生式、建构图式。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另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2. 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记忆术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

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它包括:(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这里主要介绍记忆术。

3. 元认知

(1)弗拉维尔的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2)董奇的观点

另外,董奇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三部分构成。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即知道做什么。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和关于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既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在内容上可简单也可复杂。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和相应的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即知道何时做、如何做。

4.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1)元认知策略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它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安排时间、浏览阅读材料、预测重点难点、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

②监控策略。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它具体包括领会监控、策略监控和注意监控。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和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

③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

(2)资源管理策略

①时间管理策略;②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④学业求助策略: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学业求助包括两个方面:学习工具的利用,如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电脑等;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如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十五、记忆术

记忆术即通过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必须记住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记忆效果的方法。常用的记忆术主要有:

第一,形象联想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人为联想,使无意义的、难记的材料和头脑中的鲜明奇特的形象相结合,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二,谐音联想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谐音线索,运用视觉表象,假借意义进行人为联想。

第三,首字连词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每个词语的第一个字形成缩写,或者用一系列词描述某个过程的每个步骤,然后将这一系列词提取首字作为记忆的支撑点。

第四,位置记忆法。这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最早被古希腊演讲家使用。它是通过与熟悉的地点顺序相联系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位置记忆法对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都视觉化,并按顺序把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

第五,缩简和编歌诀。缩简就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编歌诀法就是利用编制歌谣口诀的方式来帮助记忆的方法。

第六,关键词法。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之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第七,视觉联想。视觉联想就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如前述位置记忆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视觉联想法,利用了心理表象。联想时,想象越奇特而又合理,记忆就越牢固。例如,可以使用夸张、动态、奇异的手段进行联想。

第八,语义联想。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义。

第九,特征记忆法。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只要记住前边是1,后面789是三个顺序相连的数,就很容易记。

第十,译意法。将要记的内容转译成有意义的材料。例如,郑州以西的第一个大城市是“洛阳”,可以记成“从郑州西望夕阳西下”,就不会忘记这座城市叫“洛阳—落阳”了。

第十一,识记的连锁法。简单来说,如要识记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A、B、C、D、E几件东西,在识记时应首先通过联想把A和B联结起来,接着按顺序联结BC、CD、DE,最后将这四组东西联成一个锁链,就可以一个个地记起来了。


三十六、学习迁移的种类

1.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两种学习也可能不发生影响,这种状态称为零迁移,它是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

2.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3.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加涅根据原有知识在新情境中应用的难度和结果,将迁移划分为横向迁移(也称侧向或水平迁移)和纵向迁移(也称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1)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2)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4.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5.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三十七、学习迁移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沃尔夫。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3)概括化理论:贾德指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其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4)关系理论:苛勒认为,迁移是学习者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

(二)当代的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2)产生式理论: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等人认为,迁移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