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戰投爭議跟蹤:“員工持股計劃鎖18個月”第一案?深交所已發關注函

見習記者譚楚丹

圍繞定增戰略投資者的爭議仍在發酵,尤其“員工能否被納入戰略投資者範疇”受到上市公司與投行的關注。此前證券時報記者獨家報道董監高以個人身份通過戰略投資者名義參與自家公司定增,如今又出現新類型的案例,即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直接參與定增且鎖定18個月,直接挑戰2014年版員工持股計劃鎖3年的規定。目前深交所已經對此發出關注函。

定增戰投又見新案例

3月9日英博爾披露定增預案,公司表示,本次非公開發行全部採取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的方式,計劃發行不超過600萬股,發行價格26.62元/股,募集不超過15972萬元,主要用於“新能源汽車一體化動力總成建設項目”。

發行對象為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認購股數不低於200萬股且不超過400萬股;華裕德恆認購200萬股。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發行對象的限售期均為18個月。

根據再融資新規,適用18個月鎖定期的僅限3類發行對象,即戰略投資者、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關聯人、通過定增成為新的實控人。由於本次定增不會出現實控人變更,英博爾發行對象或選擇適用“戰略投資者”情形。

戰略投資者身份之所以受到各類資金方的關注和追捧,主要因為其享受3大優勢。第一可對定價基準日進行選擇,即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或者發行期首日,而董事會召開時間因為可控成為往年定增火爆時期的主流選擇;鎖定期縮短至18個月;發行價格從9折改為8折。

根據記者查閱,英博爾整個定增預案未解釋發行對象作為戰略投資者的定位以及對公司經營帶來的影響。英博爾僅表示,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旨在提高公司管理層、員工的積極性和凝聚力。

監管層發關注函

今年2月再融資新規發佈以後,員工參與定增主要有兩類方式。第一為原有方式,即員工通過員工持股計劃參與,鎖3年。第二員工以個人身份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鎖18個月,該方式目前還存在爭議,尚未見到監管層通過的案例。

證券時報記者此前瞭解到,對於員工抑或員工持股計劃能否被納入戰投範疇,業內存在較大爭議,深圳一名券商投行總監曾告訴記者,監管層還在研究討論,員工持股計劃可能沒有納入戰投範圍。

如今,員工持股計劃直接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定增且鎖定18個月,成為另一種類型的創新案例。

但該案例的鎖定期挑戰了現有規則。英博爾公告稱,員工持股計劃存續期為36個月,其中前18個月為鎖定期,後18個月為解鎖期。根據2014年《關於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試點的指導意見》,員工持股計劃若通過非公開發行方式實施,要鎖定36個月。

3月9日深交所發出關注函,要求核實說明是否符合《關於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試點的指導意見》第六條“以非公開發行方式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持股期限不得低於36個月”的規定。

一名上海券商資管人士表示,“員工不僅投入人力成本,還真金白銀投入資金,他們才是真正的戰略投資者。”其認為員工持股計劃應得到監管層的支持。在他看來,員工持股計劃作為戰略配售,建議鎖定期從36個月改為18個月,對應的員工持股計劃規定做相應的修改。

廣州一家券商保代對此表示,“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抱著僥倖嘗試的心態,畢竟成本不高,大不了可以再修改定增方案。”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