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迎泽大街的宽度在中国可以排第二

下午一点多钟时我经过近七个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太原站。太原为山西省省会,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从春秋末期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晋定公十五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之始,迄今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在历史上曾为九朝古都,历来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也是中国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按惯例凡是会议之类的工作总会安排接站,这次也不例外,走到出站口东道主的员工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帮提行李,让我感到在这寒冷的天气里有一股暖流扑面而来。

从火车站出来就是迎泽大街,这是一条一直往西延伸的大道,其宽阔的街道无与伦比,两旁林立的高楼在冬日的雾霾里仿佛是苍茫大海中的海市蜃楼,我被这恢宏的气势所震撼,古城的格局果然不一样!一九八四年的时候我和夫人到过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觉得除长安街外,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也没有这样大气的大街。我知道北方人素来粗犷、豪爽,看来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比南方人大气!

太原迎泽大街的宽度在中国可以排第二

宽阔的迎泽大街

迎泽大街原是明代太原城南城垣外一条高低不平的泥泞土路,连通着两条起始太原南下河东、东出娘子关的著名古代交通要道“东官道”和“西官道”。东官道出承恩门(后因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军从此门入城而改名首义门)后逶迤向南连通榆次,岔往娘子关与子洪口;西官道出迎泽门入南关城,经小店、徐沟直达汾州(今汾阳)、平阳(今临汾)。明朝末年,就是这条沿城的古道,曾是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打太原城的战场。农民军沿古道兵临太原城下,智取南关城,强攻迎泽门,利用东南角楼守军的仓惶失措,一举突破迎泽门和承恩门,攻占了太原城。

解放后的太原古城获得了新生,为了使太原古城的发展有一个科学的合理方向,遂制定了为期20年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这个规划针对太原千百年来“丁”字路的街巷,封闭不畅,东西不贯,南北不通,没有通衢大道的闭塞格局,提出了大胆的、科学的旧城改造方向,制定了太原城市道路建设由城内向城外扩展的原则。迎泽大街作为扩建太原城市街巷的主轴线,纳入了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当时的太原市市长岳维藩,高瞻远瞩,力排众议,以博大的气魄,将迎泽大街的宽度规划为七十米,这使不少专家、领导瞠目结舌,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在当时的太原街巷中,最宽者不过六、七米,与七十米相比,确实让人惊讶。   

1955年,迎泽大街的第一期扩建工程打响,历时一年,从五一广场至迎泽大桥,一条长近10华里的大道呈现在人们眼前。当时这条拆除南城垣建成的大街以南还是一片空地,不过在之后的十余年间,迎泽宾馆、财贸大楼、电信大楼、工人文化宫……相继竖立在大街的两旁。1976年,新的太原火车站落成,迎泽大街的第二期工程又动土。两年后,工程告竣,又一条大街从五一广场之东直达新火车站。新大街两侧的邮电大厦、交通大厦、三晋大厦、云山饭店、电力大厦、友谊大厦、唐明饭店等新的高层建筑又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了起来。迎泽大街往西还跨越了汾河上的迎泽大桥,被称为迎泽西大街,原来的迎泽西大街,到千峰附近后,向西北弯曲而去。1986年,迎泽西大街进行了取直工程,到1987年,形成了东起迎泽桥头,西至下元丁字路口的迎泽西大街。

据说在迎泽大街一期工程建设期间曾有人传说毛泽东主席要来太原视察,所以才修筑了这条大街,并取名迎泽。但事实是毛主席一生都未涉足太原,取名“迎泽”只是一种巧合而已。也有人说这条大街可以同时升降两架战斗机,在战时可以作机场使用。现在这些传闻已经成为了历史谈资。

迎泽大街经过1956年、1959年、1976年和1985年的多次建设后,街道的路面宽为70米,最窄处也有66米,仅次于北京的长安街,赢得了“中国第二街”、“三晋第一街”的称号。现在宽阔笔直的迎泽大街两边,是太原市最高的大厦群,最美的大厦群,最繁华的大厦群;除此之外还有街心花池、花坛、广场草坪、车站花坛、大南门花坛,以及沿街的城市雕塑,迎泽大街成了太原市民最喜爱的一条大街。

迎泽大街的得名还与太原古城的城门有关。太原古城有迎泽、承恩、宜春、迎晖、阜城、振武、拱极、镇远等八座城门,各自都隐含着东、西、南、北的寓意。宜春门和迎晖门为东门,《礼记》称“东方者春”,晖乃日光,均寓意东方。阜城门和振武门为西门,“阜城”意为秋季万物成熟,古以“西方者秋”,振武门原名全肃门,五行以金配秋,故二名均寓意西方。拱极门和镇远门含有众星拱北极、震慑北方入侵的意思,均寓意北方。而城南的迎泽门和承恩门则典出古代虞舜时歌谣《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歌谣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迎承南风吹来的温暖和雨泽,使民富物丰,解除了百姓的忧愁,寓意万物和人民都共同迎承着南风的恩泽。因此南城门在古时就成了迎接钦差大臣、宣读皇帝诏书的必经之地,而宋代时迎泽门外还是一片沼泽,以迎泽为南城门之名确也恰如其分。迎泽门初名朝天后改迎泽,俗称大南门,是南城垣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因而就以迎泽门作为了街名,而残破的承恩门城垣在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被拆除,辟为了五一广场。

其实真正的古城是在晋源区晋原镇古城营村,遗憾的是这座于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始建,三年后落成的晋阳古城在经历了1476年的风风雨雨后,竟会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被宋太宗赵光义下令毁灭。晋阳城当时为北汉都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黄袍兵变”建立北宋后曾亲临晋阳城下,利用晋水、汾水筑堤灌城也未能攻克。赵光义继位后再次率兵北伐,兄弟二人前后三下河东历时十九年才以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得以降服。赵光义认为晋阳有王气和龙脉,出过好几个皇帝,是个‘龙城”,惧怕此地再出“真龙天子”危害北宋政权,而晋阳城地形险要,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同时愤恨晋阳城军民的顽强抵抗,于是下令放火焚毁了晋阳城,只留下了遗址让人凭吊。

赵光义毁城后,为了炫耀他平北汉、毁晋阳的功绩,把他指挥作战时驻扎过的崇圣寺改为统平寺,修筑了平晋城。但许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都不去那里居住,而是逃到唐明镇(现西羊市大关帝庙附近)和三交村(现太原城北古城村)落户。由于太原地理位置实在重要,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光义派三交都部署潘美在唐明镇的基础上修筑城墙,兴建太原城。宋初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城池周长5.28公里,筑朝曦、开远、金肃、怀德四门,城西南至现迎泽大街的北边。在修建太原城时为钉破“龙脉”,把街道都筑成丁字街,并忌讳使用“晋阳”、“太原”名称而设为紧州军事,派潘美、杨业把守。这座建于宋的太原古城,经明、清时代的扩建,遂得以保留至解放初期。

东道主驻地海边街一号离太原站不远,沿迎泽大街西行往北拐个弯不远就到了,与会人员都住在东道主的宾馆,在这里我将和同事们工作一个星期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