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莆田的夢

請慎用“莆田系”這個詞,好嗎?

近期,西方許多媒體或政府機構把新冠病毒命名為“中國病毒”,立即引起中國人的公憤和一片聲討。我也很振奮,覺得應該反擊,咱偉大的祖國豈容亂潑髒水?而中國人現在有自信、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尊嚴,真是值得欣慰甚至驕傲啊!這幾天,在許多科學家和權威機構的努力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重新定名,使得那些別有用心者不能如願以償了。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些西方人也和部分中國人一樣,愛叫人外號,很不嚴謹,甚至不負責任,不顧是否傷害他人,這是不可取的輕浮草率的言行。同樣,在這次疫情與論中,也有許多自媒體連篇累牘抨擊“莆田系”。這類批評本身無可厚非,但冠以“莆田系”就大可商榷了。因為在全國各地從事醫療行業的,畢竟只是莆田市的一個鄉鎮,與絕大多數莆田人沒有任何關係。所以,這麼稱呼是不是不夠科學?不過,這種現象已經延續了20多年了,360萬莆田人和數百萬的海外僑胞及其他散居全國各地的莆籍人士及後裔(包括李嘉誠、孫正義等),從來沒有人表示憤怒,更沒有人站出來辯解。他們總是寬厚地一笑了之,臉上有時還掛著一絲無奈、歉疚、坦然等等表情。他們的這種表情其實是非常真誠的,長期以來他們養成了忍辱負重、寬宏大量的習慣。他們只想與人為善,免傷和氣;他們更想集中精力謀發展,不願意浪費精力逞口舌之快。他們是不是很有意思?所以,趁著宅家無事,我來介紹介紹莆田人,讓大家給予更多的理解與同情,好嗎?

在福建,莆田人是最值得同情的一個群體。分配電話區號,最沒人要的0594,莆田人嚇嚇嚇接受了;安排車牌時,又不按此順序或經濟位次的順序,把B給了莆田,也沒一個莆田人敢有異議。儘管莆田人在省裡當大官的一直都不少,反正大家都覺得這些都不重要。在業餘生活中,許多人當面調侃莆田人的普通話,大家也都是笑笑而過。最典型的是玩撲克牌,若底不埋分,其他地方的人就公然笑之為“莆田底”,意思是太小氣了。有時還當著莆籍權貴的面指責,大家也都樂在其中,樂此不疲。誰叫莆田曾經太窮太苦了,人們的生活只好十分節儉,漸漸在全省“久負盛名”。總之,莆田人被人取笑多了,也逐漸習慣變得無所謂了。唯獨肯為莆田人做些辯解的是一位老市委書記。那是一次工作檢查現場會,省主要領導當眾調侃市委書記,聽說“莆田系”的經營模式都是“你有病,病很重,可以治,錢很貴”四句話吧。市委書記說,那都是跟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學的啊。省領導問什麼意思,市委書記說,我們許多領導幹部不就經常對下級說,好好幹,有前途,組織正在考慮,要經得起考驗喔。兩套話語,如出一轍。此言雖然引得當場笑聲一片,但莆田人自己卻從未為此公開回應過。

說起莆田總被人調侃的種種主客觀原因,不能不提區劃頻繁調整這個因素。新中國成立後,莆田、仙遊兩縣先歸南邊的泉州管轄20年,後劃歸北邊的閩侯專區,不久又成立莆田地區,下轄7縣。10年後又撤銷莆田地區,把5縣劃回福州管轄,僅剩莆仙兩縣孤懸半空,不知何去何從。當時,撤銷地區時尚餘1000多名幹部無處安排,領頭的副專員便給省委書記寫信,建議成立莆田市,以安置留守幹部。省委書記迫於無奈,只好順水推舟,於1983年5月把莆仙兩縣成立為莆田市(實際上1984年後才正式運行)。所以,這個城市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而是一個墮胎未遂的早產兒。先天條件極差,名符其實的一窮二白,連公職人員的工資都時常拖欠;不僅連個中專以上的學校都沒有,幾乎所有行業都是處女地;電話號碼只有四位數,全市僅用一張小地圖一般大的掛紙就羅列完整了。這樣慘不忍睹的莆田市,如何能贏得外人的尊敬與重視呢?

但是莆田人有志氣,不怨天,不尤人,不等不靠,埋頭苦幹,憑藉罕見的勇敢拼搏、開拓進取、吃苦耐勞、百折不撓和世代相傳的聰明才智,硬是闖出了一片天地。他們走南闖北,幹盡苦活、累活、髒活,受盡欺辱;他們還遠涉重洋,克服種種困難到非洲、南美等地討生活,時有殞命等等滅頂之災,但仍然前仆後繼。他們信念堅定,無所畏懼,無遠弗屆,無可阻擋,從不吝嗇流血灑淚,就這樣拼搏不止,然後回報桑梓。這才換來莆田的脫胎換骨、鳳凰涅槃。近十多年,莆田市的GDP更是增長十倍多,增幅一直保持全省前列;平均房價也居全省第三,緊追廈門、福州;居民的網絡購銷一直在全國赫赫有名;如今的莆田學院也在全省名列前茅;莆田的民營經濟在夾縫裡求生存,如今好多個行業在全國處於執牛耳地位,如民營加油站佔全國的八、九成,黃金珠寶業佔全國的七成,木材業佔全國的九成,紅木傢俱佔全國的七成……而且全是“無中生有”,可見莆田人的創造力不可小覷。

總之,莆田人沒有家底,只能靠勇敢頑強,靠奮力拼搏。他們的吃苦耐勞使之成為全國田徑之鄉和全國籃球城市,許多優秀運動健將不斷為國爭光。他們的聰明才智也表現在高考紅旗名聞遐邇,全國各個領域的優秀專家星羅棋佈,院士16位,僅次於省會福州。在古代,莆田讀書人更是燦若繁星,莆田縣的進士人數更是全國第一,而且質量卓越。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莆田16人中進士,包括“四異”:狀元黃公度、榜眼陳俊卿、年紀最大的林鄧75歲、年紀最小的龔茂良18歲。當時皇帝高宗很驚奇,就問狀元和榜眼何故“枌榆未五里,魁亞佔雙標”。陳俊卿回答:“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這個陳俊卿,後來官至宰相,把莆田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重視教育的風氣描述得十分傳神,高宗很是滿意。所以,當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名人朱熹在學術研究遇到瓶頸時,他的恩師李侗便教導他去莆田遊學。於是,1160年冬至1161年春,朱熹在他理學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來到莆田拜“南夫子”林光朝為師,又遇另一博學鴻儒方翥,亦“兄事之”。朱熹驚歎他們“說一種道理,說得精神,極好聽,為之踴躍鼓動。退之思之,忘寢與食者數時。好之,念念而不忘”。半年中,他流連紅泉書院以及附近的群仙書社、壺山書院、木蘭書院等學術機構,與莆籍名儒陳俊卿、龔茂良、方士端、林大鼐、鄭耕老、方德明等交誼深厚。在莆田,立志寫出一部集天下書為一書的大學問家鄭樵也對朱熹給予了極大影響,後來朱熹的治學方法和學術思想幾乎與之一脈相承。所以,朱熹感嘆“莆人物之盛”,讓他受益頗多,甚至在學術研究上豁然開朗,便當即寫下最膾炙人口的九首詩。以後,朱熹又十多次來到莆田,並讓22位學子成為他的得意高徒。最後,著名詩人劉克莊又妙筆生花,苦奏朝廷,為他爭取到“文”的諡號。這些足以反映此地的學風相當之盛。

正如作家林春榮所說:“莆田是中國進士舉人人數密度最高的一個城市,也是誕生狀元最多的一個城市。二千四百多個進士,數以萬計的舉人、秀才,密密麻麻,分佈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脈絡上,分佈在數百個的鄉村裡”,使莆田人身上的儒家文化烙印極其深刻。如孔子推崇“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方誌也記述“莆人生性緘默,不事宣揚”;儒家倡導“孝悌”,莆人的孝敬文化極其濃厚。前些年,福建省長髮動相關部門,花了一年時間,深入研究莆商的特質,最後歸納為四個詞:精明幹煉、勤勞拼搏、儉樸務實、孝敬慈愛。像年銷售十億的紅木傢俱協會會長企業,三兄弟分工不分家,都極孝敬父母。他們的下一代也已分別開始創業,但都和睦相處,像這樣的家族比比皆是。他們生活儉樸,但都熱心公益慈善事業:不僅在歷屆“感動福建十大人物”評選中,莆田人一枝獨秀;而且每次需要奉獻愛心,他們都爭先恐後盡力而為。僑鄉江口鎮,華僑捐辦學校、醫院及修路等以百億計。而當莆田市委書記到京發動成立“大愛媽祖愛心慈善基金會”時,企業家們當天就慷慨解囊1.7億元。當然,發源於莆田的媽祖文化如今已經傳播全球,虔誠的信眾達到三億,這本身就是一項奇蹟。莆田文化不值得好好研究嗎?

所以,受盡磨難困苦、自強不息的莆田人,還請大家多多關照!若能慎用“莆田系”一詞,我等鄉親就千恩萬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