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中,大楷、中楷和小楷的區別有哪些?

青銅時代20


小楷、中楷、大楷幾種楷書是按照字的大小來界定的。

一、小楷。從古人墨跡來看,小楷基本是長度在1.5釐米以下的楷書。如王羲之《樂毅論》,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唐代的《靈飛經》。唐以前能生產的紙比較小,而且多數只是用於寫信札或抄書,所以寫的字都比較小,就是小楷。

《樂毅論》

《洛神賦》

《靈飛經》

二、中楷。這個基本是大小在1.5釐米到3釐米之間的字。最典型的就是唐代人寫在碑石上的那些名帖,如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等。

《九成宮醴泉銘》

《多寶塔碑》

《玄秘塔碑》

三、大楷。這個基本是指長度在3到5釐米之間的字。大楷在古代沒那麼多,比較典型的就是顏真卿的《顏勤禮碑》和柳公權的《神策軍碑》。

《顏勤禮碑》

《神策軍碑》

另外,比大楷更大的字,一般就被稱為榜書了。

所以,其實分辨出來很簡單。1.5釐米以下的楷書為小楷,1.5釐米到3釐米的楷書為中楷,3釐米到5釐米的楷書為大楷。


明之書苑


大楷、中楷、小楷是衡量字大小的一個通俗說法,沒有嚴格的界定標準,但是有一個大概的大小範圍。

一、一般小於1.5cm的屬於小楷,如靈飛經,道德經,洛神十三行,樂毅論等,有的如陰符經則小5-6mm,文徵明的小楷也大多如此。

二、中楷1.5-3cm,最典型中楷《九成宮碑》,另外多寶塔,雁塔聖教序等也都屬於中楷。

三、大楷3cm-5cm,《勤禮碑》,《神策軍碑》等等都屬於大楷。








天其書法


大、中、小楷是就字的大小而言的。


楷書極大者稱“榜書”“擘窠書”,一般數寸以下大字稱“大楷”。《筆陣圖》中說: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然亦以二寸、一寸為度,不得過大也。古代紙貴,字都寫得較小,一、二寸的字在古人看來已是大字了。

中楷,指一寸見方的楷書,也稱“寸楷”。武定《玉佛記》字方小半寸,《張猛龍》等碑字方寸。

小楷,指楷書小字,普通小楷數分見方,如《黃庭經》《樂毅論》等。特小的楷書如蠅頭,稱“蠅頭書”或“蠅頭小楷”。

現代人對大楷、中楷區分得不是很嚴格,5公分見方的字,古人認為是大楷,今人大多認為是中楷。

有些人還有一種錯誤觀點,以為小楷最好寫,殊不知,小楷雖小,筆法一點不能馬虎,相反,它是楷書中最難寫的,對筆法要求最精到。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作為書法教師,回答一下三者的區別。

首先,大楷,中楷,小楷,在字的大小上有區別,大楷8釐米左右,中楷5釐米左右,小楷2釐米之內。這是現代人所學書是普遍認同的大小,在古代書法中,5釐米的字就算很大了。像蘭亭序,它也是5釐米之內的字。包括碑刻,張猛龍碑等,這些在山東,西安都可以看到,這些碑刻上的字也是很小的。今人為了體會用筆的方法,練習手腕的力量,所以把字放大去寫。小楷比如文徵明小楷,王羲之的,都是1.5釐米,2釐米之內的字。

第二個區別是用筆的區別,大楷多用筆靠胳膊,手腕,中楷多用手腕,手指,小楷對三者的要求更高,必須穩。大字的結構要能收的住,而小楷必須小而見舒展。

下圖是個人臨摹小楷。我也是先練習的大字,慢慢接觸小楷以後,小楷寫的多。





書墨匠人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通常對於毛筆字來講才會區分這麼詳細。下面我一一說說。毛筆字的大楷、中楷、小楷是怎麼劃分的?對應的毛筆是怎樣的?

估計很多剛開始學寫毛筆字的初學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這裡,我就根據《黃簡講書法初級教程》中黃簡老師的劃分方法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經驗,跟大家說說毛筆字大楷、中楷、小楷的區別。

我們一般稱筆頭粗為大筆,筆頭細小的就是小筆。但是買大筆還是小筆,取決於你要寫多大的字。

通常學書法,應該從大字開始。練習大字容易掌握運筆方法和字型的把握。

黃簡老師引用了明代書畫行家豐坊的一端論述,豐坊談了講學書法的次第:“大楷,八歲至十歲,《中興頌》、《東方朔碑》、《萬安橋記》”。這是大楷的字帖。

“中楷,十一歲至十三歲,《九成宮銘》、《虞恭公墓誌》、《姚恭公墓誌》、《遺教經》”,這些是中楷的字帖。

“小楷,十四歲到十六歲,《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樂魏表》、《曹娥表》”這是小楷。


然而,大楷、中楷、小楷只是習慣的稱法,沒有固定的標準。就好像我們說“小孩子”,究竟幾歲以下才算是小孩子,說不出一個準數。


東山論道


        小楷、中楷和大楷的尺寸值得商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馮摹蘭亭序》卷為行書偏向行楷,為唐馮承素紙本所摹,縱24.5cm×橫69.9cm,第一縱行“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共一十三字,除去上下邊沿空白,也就20cm略餘,每字佔格在1.5cm略多,再除去字與字之間的空隙,小些之字佔格或不足1cm,大些之字佔格超1cm,大致就是這樣的。 元代趙孟頫《汲黯傳》,宋代淡黃藏經紙本,頁縱17.6釐米×頁橫17.4釐米,全冊12頁共119行合1946字,被譽為小楷之神品,頁縱l7.6cm,還不足《蘭亭序》的縱高,每縱行l7~18字,每字平均不足1cm。這應該就是傳統書法的小楷尺寸,這樣的尺寸更為符合實用標準和需求。

        至於中楷和大楷的界線劃分不是非常明確,所以也有將楷書分為小楷和大楷兩類的觀點,古代記載明確的是北宋蔡襄的《萬安橋記》碑,共153字,每字長18釐米×寬15釐米,算是比較大的楷字了。大楷一般很少用於實用行文,更多用於一定場合。到了明清時代出現了更大的楷體,就是我們今天在很多宮殿古蹟都可看到的更大的楷字,而今天出現的更大的楷字招牌,皆為放大體,並非書寫原樣大小。

        寫大小之楷的筆法差異很大,小楷講究筆畫內部有空隙,不能過於顯露擁擠;大楷講究筆畫內部有東西,不能過於顯得空蕩。


田_言


大楷中楷小楷,三者本質為一種書體,但具體寫法和注意的點又很不一樣。

大概有種說法是3cm左右,算小楷;6到8cm左右算中楷,,以上皆算大楷,榜書也算大楷一種。

其實我更願意以指,腕,肘,臂的側重點來區分小中大楷。小楷一般需要枕腕,以穩為主,更需要指尖控制筆鋒,腕為輔;中楷就開始需要指和腕的協調性,枕腕懸肘都可以;大楷開始需要指腕肘的三者協調,懸肘是必須的,不然寫的就開始侷促彆扭,書寫者自己都可以感知到;至於榜書,就得懸臂了。一句話,字的大小,以書寫者感知為主,執筆無定法,在熟悉各種手法和基本功紮實的基礎上,寫多大的字,自己會用最合適的方法,原則是不讓自己彆扭,自己彆扭了,作品也不會滿意。

再者,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裡面潛在蘊含的美和空間結構,都是矛盾統一的。小楷因為字體小,需要字形舒展,內緊外鬆,虛筆很多,中楷兼而有之,大楷則外緊內松,實筆居多,才能壓的住紙和留白的空間感。榜書則更是如此,您看到處寺廟裡牌匾,能壓的住空間感的,大多是點畫凝重,虛筆很少。

總之,練好點畫基本功和掌握結字規則是關鍵,打好“基礎”,大中小楷是“招式”,基礎好了,招式學起來也很快的。


臨海聽濤林濤


這個問題還真沒有一個定性的答案,由於古代的書法還是以實用性為主,再加上紙張及毛筆都沒有現在的大規格,對於楷書的大小定論跟現在比起來會小些。

小楷在1.5cm以內,常見的字帖有《靈飛經》《汲黯傳》《宣示表》等

中楷在1.5至3cm之間,常見的字帖有《九成宮》《雁塔聖教序》《三門記》等

大楷在3cm至5㎝之間,如巜勤禮碑》《神策軍碑》巜大字陰符經》等

另外,根據現在國展徵稿要求來看,小字作品在2cm以內,大字作品在15Cm以上,這樣劃分就是小楷2cm以內,中楷2至15cm之間,大楷15cm以上,不知能否作為參考依據。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僅作參考!








李年榮


大楷,中楷,小楷,他們分別尺寸多大,己前還真沒深究這個問題,查百度,是以中楷為分界線,中楷又為寸楷,1寸=3.33cm,大於這個數叫大楷,小於則為小楷,當然從數字來定義,我覺得有點硬化了,這隻能作為參考,另外,大楷一般懸腕作字,作字空間自由度大,同時創作大楷一般也為大毛筆,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字寫得更有骨肉感,大氣磅礴,但比較難的是體現出字的鋒芒,寫不好容易使字呆板,失去靈性。中楷比較常見和常用,一般用的毛筆也會比大楷小,其運筆的方法也比較豐富,即可懸腕,也枕腕,所以眾多留傳下來的楷書作品,為中楷類書作,小楷一般為枕腕寫,用的毛筆是三者中最小的,小楷字其鋒芒易於體現,可以讓字寫出靈動飄逸,寫不好易於使字顯得流滑,還有一個用筆的基本原則是不要用大筆寫小字,或小筆寫大字。


三天打魚兩天網


這個提問簡單地說,就是寫字的大小規格,按目前商店出售的九宮格簿本來說,4~5公分的格子為大楷,3公分左右的格子為中楷,2公分以下的為小楷,以前有種形容“蠅頭小楷”的基本在1.5左右。小楷的結構用筆和大,中楷是不一樣的。小小楷放大了看,就沒有大,中楷的漂亮,但小楷並非是特別字形,而只是大楷的縮小而已。所以大楷(亦包括中楷)必須用大楷的結構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