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所謂好學生犯錯了,有的老師也不會懲罰,或者罰過不匹配呢?

東關大石橋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要從兩方面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面,好學生犯錯誤,認為老師處罰的輕重和一般學生不一樣,也情有可原,也正常。這是老師的本能的、潛意識的“感性”所為。你所認為的好學生側重於學習好,當然從感情的角度來說,老師都喜歡學習好的學生,大部分情況下,好學生犯錯的概率少,偶爾有之,老師會不自覺地原諒他,處罰的力度也輕。無意識地包容了“小缺點”,這也是關愛的體現。另一方面,從更“理性”的角度判斷,老師的這種做法就有不妥之處。首先,從某種程度上,這可能被視為一種“偏愛”,有“不公平”之嫌。從另一種角度,老師對好學生應該有更嚴格的更高的要求,這樣更有利於好學生成長和發展。就像在各類競技運動的訓練中,教練對那些一流的隊員,肯定有更高層次的要求標準,不能容忍他們的“小錯誤”,一個個世界冠軍就是這樣打造出來的。


昨日二月二


老師懲罰學生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而是為了使學生變得更好。如果所謂的好學生犯了小錯誤而進行嚴懲,就有可能改變該學生的良好狀態,起到反作用。就像一輛正常行駛的汽車,如果偏離路線了,輕打方向盤就行,不能猛打。而對於有些學生,已經偏離正常路線太遠,走入歧途了,就必須猛打方向盤,希望他能夠回到正常的路線。

當然,對於學習好的孩子,也沒有必要給予特殊待遇。我高三快畢業的時候,我們班班主任把我們班學習好的幾個同學專門在教室旁邊安排了一個大的宿舍。但是這種特殊待遇並沒有使我們考出好成績。

至於孫楊,我覺得就是太嬌縱他了,特殊待遇給多了,犯了錯誤捨不得批評,一開始偏離方向沒有及時糾正,然後在錯誤的路線上越走越遠。


左言左語


我不想談孫楊事件,只因為我們無法真的瞭解事實,在這裡說的過多不合適。

我只想針對老師對好學生犯錯的懲罰說兩句:

1、好學生犯錯了,老師是應該批評處罰的,現在處罰、罰過不匹配其實是對他們的放縱,對孩子的未來未必是好事。

2、老師喜歡好的學生是正常的心態,不用說老師,家長也喜歡好孩子,對吧?

3、上面是客觀的說,換個角度,我們自己可以這樣理解,好學生免受處罰或者受到較輕的處罰,這也是人家自己努力,用好的成績換來的,你不服,也可以去努力。如果自己的成績不好,不如埋怨自己,發奮圖強,不需要在這裡酸溜溜的,沒意思。

4、要理解和接受一點:這個世界不是完美的,也沒有理想國,你或者別人可以在心裡有夢想,有公平正義,也可以努力獲得這些。但我想說,只有不斷趨於正義公平,但不會有絕對公平;同時,一定要明白,憑什麼你就是對的,你也未必就代表正義,不要用一種不正義替代另一種不正義。很可能,如果你是那個好學生,你就不會埋怨老師的不公了。


豆子也是醉了


孫楊這個事情,暫時還沒有蓋棺定論,不好評價。

但是老師對待不同學生,懲罰和過錯不匹配,在生活中是存在這樣的例子的。

一、若尺度拿捏到位,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因材施教;

俗話說,響鼓不用重錘。一些好學生犯錯了,被請到辦公室,老師可能還沒有開口,學生就哭了,又是道歉、又是認錯,保證下次不再犯。老師出於對好學生平時的良好印象,完全可能只做輕微批評。而差學生可能會油鹽不進,甚至無理取鬧,把這個問題複雜化,於情於理老師難免對差學生加重處罰,以儆效尤。

二、若尺度拿捏不到位,這其實是一種溺愛和偏袒;

若老師長期這樣:明顯包庇優生的錯誤,打壓差生。這樣首先會破壞老師公平公正的形象,有損老師的威信。也會助長優生高人一等的驕傲風氣,差生也會口服心不服。包庇和縱容優生,明顯不利於他們的長遠發展。這種明顯的罰過不匹配,在日常教育中是應該極力避免的。

三、因材施教是美好的,但以規則服人、以理服人才是最常規的管理武器。

老師應該建立一套合理的班規,犯怎樣的錯、受怎樣的罰,先約法三章,再以規則來管管理學生,讓優生、差生都養成遵守班規、敬畏規則的好習慣。這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飛鴻高效練字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準確理解“好學生”的含義。

所謂“好學生”,社會上的人包括學生大都認為是指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這種看法也不錯,但不夠全面,。成績好只是最明顯的因素,除此之外,大部分“好學生”不僅成績好,而且比較遵守紀律和比較聽話,德行也較其他學生好,對於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來說,這些學生非常省心,特別是班主任,常常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在百分之二十的差生身上了。這才是“好學生”含義。

當然,也有很少“好學生”只是成績好,但很叛逆或者依仗自己成績好,不遵守紀律,好搞特權,好與眾不同。

弄清楚上述問題之後,再來說說老師們為什麼要像題中所說的那樣對待這些“好學生”?為什麼不像許多人包括學生所說的公平地對待這些“好學生”?這裡的的原因有三點:1、“好學生”輕易不犯錯,偶而犯一次,又是無心之過,與經常犯錯相比,輕罰或不罰,於情於理,都說的過去,社會上法律的執行不也是這樣嗎?。2、中國的學校都是要成績的,老師們也是憑成績吃飯的,對於一個班級來說,好壞主要是看成績的。這就造成這樣一種認識,成績好就是為班級爭光,做貢獻。大家說說,對班級有貢獻的學生,如果偶爾犯一次錯,是不是應該輕罰或不罰呢?3、老師們這樣處理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激勵其他學生把成績搞上去,對學生來說,成績就是資本。

這裡還要補充說明兩點:1、中間那部分成績不好,但也不常犯錯的學生,常常認為老師偏心眼,不公平。這些同學有這種想法,只能說他們心態不好或天真或不理解老師的用心。2,老師們的這種做法對於那些成績好但很叛逆或依仗成績好就想享特權的學生來說,恐怕是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可能會讓他們走到社會上栽跟頭。

朋友們,大家贊同我的看法嗎?


冬踏雪夏賞荷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說:

1.好的一方面,這是老師老師因材施教的結果。好的學生提醒一次就會改正,而不好的學生則需要考試更多的努力才能糾正孩子的錯誤。

2.壞的一方面,老師可能因為學生學習一方面的好,影響了對孩子其它方面的客觀評價。這可能就會導致孩子性格缺陷,比如題目中說到的目中無人,目無法紀。

其實完全靠老師保證孩子的全面發展還是很不現實的,畢竟老師在學校和學生呆的時間有限,而且待在一起的時間大都是以學習為中心開展工作。

導致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好而受到其他方面的特殊優待更多的原因來自於家庭和社會環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對孩子的評價標準過於單一,導致所有相關人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要改善這些情況,最有用的措施就是打破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現在很多大學都在正常考試錄取名額之外預留出了推薦名額,我想這是一個好的進步。

再說回罰過不匹配,我想用一句話來總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FishTree


老師是根據學生的特點來教育學生的,好學生在犯錯時,老師也會犯錯的情況來定,如果是第一次犯錯那麼可能就沒有懲罰,同樣對待其他學生也是一樣,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還要根據學生犯錯的次數來教育。懲罰的目的是改正錯誤的習慣,如果能用最小的懲罰得到最好的結果是最好的,但現實跟理想是存在差距的,那些看是被過重懲罰的學生,大多數是慣犯。

同樣規則也是讓人遵守的。人都會犯錯誤,只要你能改正,那麼就應該有機會從新來過。我們要用包容的心態看待各種不公平的對待,也許你看到的不公,別人切認為是合理的。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待每一件事情,不然我們往往會走進死衚衕。



孤獨中成長ty


成績好,守紀律的學生,老師都喜歡,即使偶爾犯錯,老師也會原諒;成績差,不守紀律的學生,老師的精力都耗在他身上,心裡早就不高興,一旦犯錯誤,老師氣就來了,批評或處罰自然會重一些。這種現象在學校,特別是小學或初中較為常見。

其實,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時一定要堅守公平公正這一原則,不能因為自己好惡而拋開這原則。喜歡好學生,聽話的學生,人之常情,但喜愛變成了偏愛,反而對這些好學生的成長不利。好學生多次犯錯沒受到應有的批評或懲罰,會讓他滋生驕氣,自認為在學生中高人一等,成為精神貴族,久而久之,好學生也會變成問題學生。偏愛是學生人格健全的最大障礙。

對問題學生缺乏愛,一旦犯錯,嚴厲批評或懲罰,會使問題學生產生怨恨之心,只是當著教師面不敢表現出來,其結果是讓他以爛為爛,或尋找機會,製造事端來報復教師。特別是同犯一樣的錯誤,老師對好學生包容,對問題學生變本加厲,會讓問題學生仇恨老師,也會讓教師在全班學生心目中失去信任感。

教育學生是一門藝術,教師如果秉持公平公正的底線,無論你處罰輕重,學生都會尊重你,因為他們知道你是為他們好,你內心是愛他們的,嚴就是愛。


名師聊家教


首先這個所謂好學生這個好字,它的評判標準是有問題。

有些老師僅僅把學生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 根本不在乎學生的德行以及學生其他的綜合素質的一個評判標準。 這種好不要也罷。但是,這恰恰是當今大多數老師對學生的一個評價方式。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這說明了我們的教師隊伍本身就存在問題,就是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另外方面,也說明這個學校和 教育部門對學生的這樣一個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過於單一。 如果教育部門能夠建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而不是唯成績論,那麼這種變革才會從上層開始往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一定是由上到下的,不可能由下到上。

如果這種體系建立起來,那麼在學校教書的老師也就會對於同樣犯錯誤的學生平地對待,不會說因為其中某個學生成績比較好就忽視對其德行的教育, 從而失去在教書育人中的公平公正的態度, 失去學生對其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恰好是老師進行教書育人的一個基石。


柳州數理化君


我的回答:

我是一位老師,平時在工作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也會有孩子質疑我的做法。那麼我在當時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呢?首先我們需要界定一下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是什麼樣的呢?學校的教育就是教孩子做學問和做人,老師教給孩子知識,指導孩子學習,引導孩子做人。所以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就是那些聽老師話,按照老師的指導去做的孩子。而壞孩子呢?就是那些不聽老師的話,老師讓他往東他非要往西的那種孩子。作為老師雖然這個標準顯得有些狹隘,但是我並不認為是錯的。因為老師教給孩子的都是前人總結的知識或者是經驗,指導的也是前人的成功案例或人生閱歷。如果學生按照這些去做了,必定可以開智和開悟,很快成長起來。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中少走彎路,達到更高的人生峰值。但那些壞孩子呢他往往不願意聽老師的這些教條,總覺得自己有更好的方法或者是捷徑。所以老師對所謂好學生所犯的錯誤,往往是給他細心的指出,講明道理然後讓他自己慢慢的領悟並改正。而對所謂的壞學生,多次採用上述辦法無果後,才會採取更為強硬的措施,以期能硬性糾正過來。所以在一段時間內不同的學生犯同樣的錯誤,處罰會不一樣。因此對這樣的事情我們不能斷章取義。就像網上一些老師打孩子罵孩子的視頻被網友斷章取義過分解讀一樣,這對真正執著於教育的老師是不公平的。當然我們也不可否認確實有些無良無德的老師。

好了,我們繼續回到問題本身。老師對所謂的好學生和壞學生教育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孩子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完全沒有區別對待的成分。對於感覺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學生來說,我們自己也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在以前犯類似錯誤時老師給你給你講道理你沒有認真聽呢?才導致老師認為溫柔和平的方法對你沒有用,從而採取了更為強硬的措施呢?而對於所謂的好學生來說,老師用和平溫柔的方式給你講道理指出你的問題時,應該充分的領悟和理解老師所講的道理並及時的改正錯誤,向正確的方向繼續前進。而千萬不能自我感覺良好,自我優越感氾濫。認為老師沒有給我強硬手段,是我表現好應得的。而當某一次自己又犯了錯誤,老師卻沒有給你好臉色的時候,又萬分失落認為老師不再愛你了。

總之,教育是雙向的活動。老師的教育當然應該追求完美,不犯一點錯誤。而學生也應該正確領悟和理解老師的教育。只有老師和學生在教育的道路上相向而行,我們最終才能收穫彼此滿意的教育。彼此也才能真正獲得成就感,從而得到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