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的來歷及名人

滁州,簡稱滁,古稱塗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轄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滁州吳風楚韻,江淮流域,接壤金陵西北,為六朝拱衛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譽。早在先秦時期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區),三國設鎮,南朝建州,隋朝始稱滁州,因滁河(塗水)貫通境內,又“塗”通“滁”,故名為“滁州”。

歷史上,滁州以江淮的獨特地理位置、山清水秀的優美自然風光,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遊玩,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琅琊王司馬伷率兵自塗中(今滁州市區)攻吳,迫吳王孫皓奉璽請降。

唐大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與法琛禪師在琅琊山興建佛寺,唐代宗李豫親賜名“寶應寺”(即今琅琊寺)。

題琅琊山東峰禪室落成

(唐/李幼卿)

佛事秋山裡,僧堂絕頂邊。

同依妙樂土,別佔淨居天。

轉壁下林合,歸房一徑穿。

豁心群壑盡,駭目半空懸。

錫杖棲雲溼,繩床掛月圓。

經行躡霞雨,跬步隔嵐煙。

地勝情非系,言志意可傳。

憑虛堪逾道,封境自安禪。

每貯歸休顛,多慚多深扁。

助君成此地,一到一留連。

建中四年(783年),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所撰詩歌《滁州西澗》《寄全椒山中道士》為傳世之作。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宋太祖趙匡胤於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兵襲滁州清流關,敗南唐兵馬15萬人,攻佔滁州。

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歐陽修貶任滁州知州,揮毫寫下散文名篇《醉翁亭記》,錄入了中學課本。梅堯臣,蘇舜欽、韓琦、富弼、范仲淹、王安石、曾鞏、蘇軾等許多文人大家也到過滁州。其中蘇軾在歐陽修逝世後受滁州知州王詔之請,在琅琊山潑墨書寫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天長朱壽昌棄官尋母是流傳甚廣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艱難窮困,時朱壽昌為鄂州太守,與黃州隔江相望,時常送去酒食和物質資助。

南宋時,江淮一帶又成為宋金對壘的前沿,滁州城先後九次被金兵所陷,百姓外逃,城垣殘破,生產力受到破壞。滁州大地同時成為抗金的戰場。主戰派將領岳飛、韓世忠、張俊、李綱、楊沂中等,曾在江淮間給金兵以重創,滁州、天長、定遠、全椒等地都發生過激戰。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辛棄疾出任滁州知州,訓練軍事抗禦金兵,在滁州寫下了著名的<<聲聲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樓作,和李清宇韻>>等壯懷激烈的詞作。

《聲聲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樓作,和李清宇韻》 宋 : 辛棄疾

徵埃成陣,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指點簷牙高處,浪湧雲浮。今年太平萬里,罷長淮,千騎臨秋。憑欄望: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

千古懷嵩人去,還笑我、身在楚尾吳頭。看取弓刀陌上,車馬如流。從今賞心樂事,剩安排,酒令詩籌。華胥楚,願年年,人似歸遊。

朱元璋應該是滁州歷史最有名的名人。朱元璋出生在滁州下轄的鳳陽縣,這裡有全國著名的鳳陽花鼓戲。明朝文人宋濂、王守仁、文徵明在滁州留下多篇遊歷詩文和碑刻。

烏衣鎮望滁州諸山

(明/文徵明)

東葛城頭曉月殘,烏衣鎮上水潺潺。

偶來下馬三家市,先見環州百里山。

道路重經渾不記,人情未遠尚相關。

舊遊最是西南勝,擬辦青鞋一醉攀。

滁州山水秀麗,文人古蹟眾多,歡迎到滁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