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作者 | 孫魁 武警總部原軍事(政策)研究室主任、甘肅省總隊原副司令員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29歲的消化內科醫生夏思思

在抗擊疫情一線

因接診一位七旬病人

確診後她負責管床四天

不幸感染新冠肺炎

雖經多方救治

但終無回天之力

於2月23日在漢去世

次日,武漢市婦聯決定追授

夏思思為武漢市三八紅旗手

近日國家衛健委等四部門聯合追授

夏思思為全國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人們不禁感嘆——

去世的怎麼又是一位白衣天使?

怎麼不是和毒魔一類的牛鬼蛇神?

怎麼恰是和彭銀華一樣的年紀?

怎麼犧牲的都是那些善良與美麗?

正如有些網友說的:“我們不希望

醫護人員都被這樣的方式銘記!”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是啊,誰也不願以這種方式去死

誰也不願以這種方式去讓人銘記

可“一朵盛開的鮮花就這麼飄落了”

誰又能不為之感到痛惜、惋惜和憐惜

然而,為了醫者的誓言——

“救死扶傷,為人民服務”

她不得不用生命去踐行這崇高誓言

她不得不在國家危難時刻逆行挺立

這也是她日積月累長期修成的本性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因為家庭影響

她父母都是醫務工作者

夏思思從小就有當醫生的立志

2014年醫學院畢業後

她如願以償成為一名白衣戰士

從此,她把自己的一切

都獻給了祖國的醫療事業

獻給了無數需要醫治的病人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她待病人從來就如親人一般

一位常年患病的孤寡老人

總是願意找她就診

問其原因時,老人說——

“她不僅管治病,還暖人心

到了飯點,經常管俺吃的”

連她母親姜文豔也說——

“女兒總是把病人看得比家人重要”

正如病人送給她的錦旗所寫——

“醫德高尚暖人心,醫術精湛除病痛”

這也應了醫學泰斗裘法祖那句話——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

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

夏思思正是這樣一位妙手仁心的天使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我們說她是最美逆行者

那絕對不是信口開河之言

她善於為領導分憂

領導有難處了

她總是那句口頭禪——

“有事叫我,我來。”

諸如下鄉、義診等她始終很積極

同事有需求了

她總是那副樂觀派——

“放心吧,我來幫你!”

她去世後辦公桌前擺滿的“懷念”

都是她行善行好的回饋證實

即使住進了危重病室

她還曾與丈夫商量——

“等我康復後一起上一線!”

可她那只有兩歲的兒子

至今還不知道她已經離他而去

從平時工作的點點滴滴

到助人為樂的德之厚積

從關鍵時刻的英勇戰鬥

到一病不起的最後時刻

她都不愧是武漢這座英雄城裡

一個傑出代表

一個巾幗英雄

一個時代驕子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我們說她是最美逆行者

因為在她的身上表現出了

心繫群眾、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不畏艱險、衝鋒在前的優秀品質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革命意志

忠於職守、頑強拼搏的中國能力


從夏思思的事蹟中

我們不難看出——

沒有生而英勇

只是選擇無畏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

只是有如她一樣的人

在默默地替我們負重前行

最後我想說

讓我們好好珍惜、珍重吧

接過夏思思的生命拉力棒

將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進行到底

《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專欄文章,1號紀實將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夏思思,熱愛醫業和病人的最美逆行者


孫魁,中共黨員,武警總部原軍事(政策)研究室主任、甘肅省總隊原副司令員,中國人生科學學會黨支部書記兼副會長,甘肅省第 12 屆人大代表,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理事,武警知名人士,軍旅作家,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從軍40載,堅持一手持槍習武,6次榮立三等功,一手握筆耕耘,曾組織和參與起草《中國人民武裝警察法》、作為副主編組織編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武警兩個分冊,先後著有數百萬字理論著作及文藝、新聞作品,並屢獲各級各類優秀成果評選和有獎徵文大獎;2016 年出版《母愛伴我行》,是繼著名作家張潔長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之後,又一個單人作者用一本散文集來歌頌偉大母親的力作;2017 年以來,開展“感恩母愛·孝行天下”主題全國公益巡講,已在 19個省區市演講 120餘場次,贏得廣泛受眾群體的高度讚譽和普遍歡迎,眾多媒體和網絡平臺也紛紛予以報道。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1號紀實自媒體矩陣,入駐12個媒體平臺,作品累計訪問量超過5.4億人次,劉德華《愛你一萬年》詞曲原創故事作者創辦。曾先後推出中國第一個APEC設計師、中國第一睡眠師、中國第一個橫渡瓊州海峽少年等紀實特稿。歡迎點贊並關注@1號紀實,歡迎有故事的人物邀約訪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