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君王認為,讓農民“半死不活”,是保持穩定的好辦法

有人說,德川家康說過一句話:“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訣”。這句話是不是德川家康說的,目前已無可考。至少在德川家康留下來的著作和別人對德川家康進行記載的史料中,沒有找到這句話。

為何古代君王認為,讓農民“半死不活”,是保持穩定的好辦法

德川家康畫像

這種情況,就相當於拿破崙說“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醒來,必定震驚世界”一樣,非常有名,但並沒有具體的史料可以證明這句話出自拿破崙本人之口。

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這句話與日本筆記《本佐錄》中說的“不要讓農民有多餘的財產”這句話有點相似。而《本佐錄》據說是本多正信所著,而本多正信又是德川家康的家臣。因此,如果《本佐錄》真是本多正信所著的話,那麼這句話出自德川家康的口中,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是誰說的,這句話顯然是典型的封建時代的產物。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的封建時代,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把老百姓與君王嚴重割裂開來。從來沒有想過,老百姓與君王應該是一體的。

這種認識,甚至也存在於那些認為應該善待老百姓的論述中。比如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他把老百姓提高比一個比較高的高度。還有魏徵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出了老百姓對於君王的雙向作用。但是,就算是這樣,其實也是把老百姓和君王割裂開來的,讓他們處在一種對立的關係上。

為何古代君王認為,讓農民“半死不活”,是保持穩定的好辦法

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士

由於君王一直把老百姓當成一個對立面來看待,因此,他們對老百姓的感情就非常複雜。一方面,君王需要靠老百姓來供養。老百姓如果不生產莊稼,他們也不會有吃的。另一方面,他們因為從老百姓那裡攫取的食物屬於不勞而獲,因此,就怕老百姓看出這一點,就怕老百姓不滿意,就怕老百姓暴動。所以,能夠想辦法讓老百姓不暴動,穩定下來,就是君王們最想做的一件事。

如何讓老百姓能夠心甘情願勞動,而又能保持穩定呢?中國古代君王們經常使用一種愚民政策。愚民,就是讓老百姓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不會思考。不會思考,就很認命。認為自己之所以艱辛地活著,公子王孫之所以不勞而獲,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女媧娘娘造人的時候,手捏的那些人就是貴族,用柳枝蘸著泥點扔出去變成的人就是賤民,這都是認命的表現。只要認命了,他們怎麼還會鬧事呢。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前文所說的,讓老百姓沒有多餘的財富,這樣老百姓也能夠保持穩定。為什麼呢?

為何古代君王認為,讓農民“半死不活”,是保持穩定的好辦法

日本戰國時期的百姓

首先,沒有多餘的財富,意味著他們至少能夠有吃的,不會特別餓肚子。如果老百姓沒有吃的,餓肚子,他們就會造反,揭竿而起。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都是因為實在很餓,活不下去了,才會造反。而但凡給他們一口飯吃,他們也不會當亡命之徒。

其次,沒有多餘的財富,讓他們想要去創造財富。每個人其實都是有事業心的,都是希望能夠發家致富的。在能夠填飽肚子的情況下,下一步的目標就是發一點小財,積攢一些錢財養老,給兒女留一些基業等等。但是,老百姓如果真正發財了,他們又會想更高的目標,自然就會動盪不安了。

所以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老百姓僅僅有點飯吃,也就是“半死不活”。

顯然。封建時代君王們這樣做,其實就是把老百姓當牲口一樣來看待,非常可怕,又非常可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