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熟悉中國近代史同時又喜歡戲曲文化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一個叫做劉喜奎

的人。

在戲劇界中,劉喜奎是公認的“北國佳人”,她曾與梅蘭芳一起被並稱為戲曲界的一對兒金童玉女。只可惜如今已經少有人提到她了。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坤伶大王徽號”劉喜奎

劉喜奎在民國時期被人們以投票的方式封為“坤伶大王徽號”。那麼什麼是坤伶呢?

坤伶就是女伶,高中語文教材裡面有一篇文章叫做《伶官傳序》,講的是一位皇帝死於伶官手中的故事。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課文《伶官傳序》


伶其實就是藝人的意思,女伶即女藝人,也就是女星。劉喜奎在民國時期可以說是北京城數一數二的超級巨星。她曾被五位總統追求,但是最後卻倉促出嫁,也沒有嫁給自己真正喜歡的男人。

身為女伶,她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卻沒有一個好的歸宿,這都要從女伶這一職業的性質說起。

女伶的由來

中國戲曲自打形成以來,往往是男女同臺演出,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人們以“有傷風化”為由禁止女演員登臺。後來到了清朝末期,清政府仍禁止男女同臺,甚至女演員連大劇院也進不得。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女伶

康熙十年(1671),清政府頒佈詔令,規定“凡唱秧歌婦女及惰民婆,令五城司坊等官,盡行驅逐回籍,毋令潛住京城”

康熙五十三年(1714),又以“不肖官員人等迷戀,以致磬其產業”為由,禁止女戲進入京城,“如違,進城被獲者,照妓女進城例處分。”將禁絕的對象由秧歌戲女逐漸擴大到所有戲曲女演員,此後,京城之內再無女伶演出。

女伶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一方面,她們尚屬於職業女性的範疇;另一方面,她們卻又與普通的職業女性不相同。由於早期的女伶當中有很多人還兼職操妓業,加上從事戲曲行業的人往往被稱為“戲子”受到輕視,因此女伶在民國以前的社會生活中聲譽並不高,甚至受到世人的鄙視。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民國的女妓

清朝末年,朝廷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當年天朝上國的氣象已蕩然無存,風雨飄搖的局面使其無暇于禁毀戲曲。同治時期,政府對女伶登臺的限制已經不像康熙時那樣嚴格,對地方官員管轄女伶不力的行為也由罰俸一年改成半年。地方上對此事已經不太重視。此時,政府開始不禁夜戲,百姓可以盡情娛樂。但是在北京城中,仍然採取禁止女伶的政策。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辛亥革命前後。1912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飛快地發生轉變。傳統的戲劇表演已經不能適應人們的新思想了。這時,女伶發展的機遇到來了

1912年,餘振庭將女伶引入北京。由此,各種劇種的女伶先後登上中國近代史的舞臺,在中國大地上演繹了一段悽美又虛幻的絕代佳人史。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小女伶”袁美雲

女伶的職業生涯

和今天一樣,民國女伶也同樣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不論女伶走到哪裡,都有“狗仔隊”在對其暗中觀察,企圖挖出什麼重磅新聞。

據史學界朋友所做的不完全統計,單是北平城中眾多報刊為女伶所做的傳記就有256篇。只《北洋畫報》中就有高達27位女伶的傳記。除此之外,還有數量龐大的並不知名的女伶在臺上表演。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隨意打開一份《北洋畫報》,就有很大概率找到女伶


民國時期,看戲聽戲成為了貴族的普遍愛好。有許多達官貴人就在欣賞戲曲的過程中看中了某位女伶,並納之為妾。一個小小的女伶就因為這樣一個機遇成為了某位高官家中的的九姨太、十姨太。這樣的事也發生了很多。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張作霖娶了一位戲子出身的女人

身為女伶,往往是身不由己。縱使從前女伶十分受排擠,但是這一群體的數量還是十分龐大,原因在於女伶往往是世傳,女伶一出生便被決定了命運。

生長於伶人家庭的女伶,從小耳濡目染,深受薰陶,具備有利的學藝條件。

同時由於社會保守性帶來的影響,伶人的技藝往往不輕傳。“寧給十畝地,不教一齣戲。”因而便形成了承繼家學、代代相傳的做法。

女伶不論是進入科班還是拜伶人家族的師傅學藝,往往要簽訂契約,規定一定時限內由師傅支配

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除了學習唱戲的有關理論,記住唱詞,女伶還要經過艱苦卓絕的訓練,才能具備上臺演出的資格和能力。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女伶

女伶臺下的生活

除了演戲之外,女伶的日常生活充實且豐富。

她們往往早上八點開始活動,練唱功、調嗓子。還會看報紙、寫書法。甚至有一位叫章遏雲的女伶還會在每天讀上一小時中文和一小時英文

她們有空還會看看小說,晚間有時會去參加宴會。但是如果恰逢有戲要演,那麼就什麼都幹不成了,甚至

半夜兩三點鐘才能入睡。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女伶黃柳霜的豐富業餘生活

小有一定名氣的女伶生活條件都十分優越。而且都十分酷愛琴棋書畫,在女伶中湧現出了眾多的才女

如下圖就是一位女伶正在前往音樂會的情形。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女伶前往音樂會

女伶不光收入較高,還擁有高大的社會道德形象。她們經常主動組織義演,熱心公益事業,捐款賑災救民。

這種義演被稱為“義務戲”

抗日救國運動爆發後,女伶在社會中十分活躍,頻繁組織義務戲慰勞將士。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義務戲

佳人情歸何處:民國女伶的感情生活

辛亥革命後,民主自由的思想廣泛傳播,各種報紙雜誌如雨後春筍紛湧出現。

隨著輿論媒體的發達,公眾人物的

私生活逐漸公開化。女伶的感情生活自然備受人們的關注。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傳奇女星楊愛立

當時,女伶的婚戀問題是社會矚目的焦點。

由於職業限制,女伶的交往對象往往是軍閥、達官貴人、記者、男伶以及看客

這幾種人。

民國時期經常戰亂不斷,各個軍閥之間常有混戰。

戰亂之中,女伶成為了軍閥的調節劑,色藝雙絕的當紅女伶更是他們爭搶的對象。

大多數女伶都明白自己雖然大紅大紫,但是始終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實力跟軍閥作鬥爭,所以多數女伶都選擇了服從

但也有性格剛烈的女伶敢於拒絕。比如開頭提到的劉喜奎,她先後拒絕了包括袁世凱、曹錕在內的五位總統以及包括張勳、袁克定等在內的數位權貴的追求。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劉喜奎死後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女伶在社會上本就備受歡迎,加之有千嬌百媚的姿態,嫁作人婦後往往受到極致的寵幸。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遲早會改變。正如白居易千年前在《琵琶行》中說的那樣:“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大多數女伶最終也只是落得一個“月明江水寒”的結局

”淫戲“的興衰

所謂淫戲,就是指以男女之間的談情說愛之事為主題,演出中有淫蕩猥褻的臺詞或動作的戲曲。

這種戲曲樣式其實早在宋朝就有出現。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現代的這種戲份在民國已經算是淫戲了

在女伶出現之前,淫戲往往由於演員皆為男性不會受倫理譴責而更加肆無忌憚。甚至出現雞蛋清這種迷之道具。

女伶出現後,由於演員本身就男女有別,加上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社會風氣更加開放。淫戲在當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女伶在演淫戲時,往往採用言語暗示,肢體動作接觸來激起觀眾的熱情。


北平城裡戲服與性別的故事:民國女伶上演近代版《琵琶行》

女伶

甚至有的女伶性格奔放,最終將一齣戲演為禁戲。

禁戲中女伶打扮得十分妖豔,引誘臺下觀眾的調戲。嚴重的還會引誘、教唆看戲的人犯罪,去做姦淫盜竊之類的惡事。

禁戲這一戲種病毒式的流行也是我國曆朝歷代禁止男女同臺演戲的重要原因。

最終政府對淫戲全面封殺,但是男女同臺保留了下來。

如何評價女伶?

民國時期,女性在戲劇界的地位發生了劇烈變化。改變了戲劇界男人主宰的局面。這實際上並不只是戲劇這一個行業的轉變,女伶的出現對整個近代中國女性地位的扭轉都是十分重要的。

近代女伶群體的出現、發展和走紅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女伶思想的更新,她們行為習慣的改變,都與社會風氣的演變息息相關,她們在社會中地位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她們的感情生活也體現出了中國那一代人的感情生活。

一句話,女伶是時代的產物,女伶也反映了那個時代。

翻開民國風雲的畫冊,女伶已在裡面留下了一幅濃墨重彩的奇畫,畫上有民國幾十年的風雲變遷,有我國女性為翻身爭奪平等權利所做出的壯烈犧牲。而這,正是女伶在我國曆史上最真實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