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大師如何“煉”成?——訪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


音樂大師如何“煉”成?——訪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



弓弦揚起,呂思清的一曲《梁祝》猶如冰山融化的涓涓清流,穿過幽谷,繞過山石,滋潤了綠草紅花。綠林深處,百鳥齊鳴,破繭而出的羽化雙蝶,在空中纏綿,為愛情抒寫瑰麗的篇章。

2019年是《梁祝》首演六十週年,呂思清是演奏該曲次數最多的小提琴家之一。在世界各地,他與國內外眾多的樂團合作演奏《梁祝》已多達數百次。他演奏的《梁祝》被世界公認為最佳版本,唱片銷量達到一百萬張以上。

1987年,17歲的呂思清奪得全世界最頂級的小提琴大賽之一、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東方人,被西方媒體盛讚為“一位傑出的天才小提琴家”。因呂思清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廣泛的社會影響,他還獲得美國國會眾議院榮譽證書、美國新澤西州“傑出亞裔藝術成就獎”、美國加州參議院榮譽證書、四次獲得美國加州眾議院執委會榮譽證書、萬寶龍卓越藝術大獎、《中國青年》雜誌“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個青年人物”之一等榮譽。

呂思清優雅動聽、美妙絕倫的琴聲傳遍了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及地區。他曾經與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家及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著名指揮家包括馬澤爾、捷吉耶夫、阿什肯納齊等。呂思清也受邀參加各項國事演出,例如2016年G20中國杭州峰會文藝演出,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文藝演出。

近日本刊記者對呂思清進行了專訪。


勤奮、自律與團隊精神是音樂家的重要素質


東方文化:很多媒體稱讚您為音樂天才,既然是天才,是不是您的學習過程就會比普通人更輕鬆?

呂思清:天分僅僅是開始,勿忘初心,不要荒廢自己的才華,才有善終,天才要對自己有更嚴格的要求。

我很感謝父親,他從我小時候開始啟蒙,並引領我走進美妙的音樂世界。父親非常嚴厲,採用嚴格方式來培養我們,在這種氛圍下,我學琴一點也不敢懈怠。他認為音樂對於培養孩子的全面素質有重要作用,對人生也會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

我有三個最著名的老師——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王振山老師、梅紐因老師和迪蕾老師,他們都在不同時期教過我。他們都讓我明白,勤奮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小時候,父親教我中國文化,其中有唐詩宋詞、名言警句等等;後來我到英國學習歐洲文化,最後去美國學習。我很幸運,有機會學習三種文化。

東方文化:音樂家要勤奮學習高超的樂器演奏技巧,您認為作為音樂家還需要必備其他哪些重要素質?

呂思清:一定要給自己樹立正確的目標,一定要自律,高度專注,帶著情感持續性投入,這樣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回報,才能夠成功。

作為一個音樂家,我認為自律是第一位的,一定要自律,一定要很好地控制自己,每個人都希望不練琴就上臺拉得特別好,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學音樂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情,而且做的時候一定要專注地做。

音樂大師如何“煉”成?——訪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


例如2016年9月4日—5日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我在最後一個月從北京到杭州去了5次,主要是排練,既然答應主辦方,就要好好準備這場表演。

幾乎所有行業中,金字塔頂尖的最成功人士,非常努力、最自律是他們的基本特徵。

音樂也是個團隊合作的藝術,團隊之間一定要磨合好。好的音樂團隊精神是什麼?在臺上突然有一些靈感或者有些微妙變化的時候,和合奏者馬上有心靈共振的感受。很多時候好的團隊之間可以不說話,用音樂就可以引導彼此,能夠把內容表現出來,這個我認為是音樂的最高境界。這也是一個音樂家的重要素質,團隊的配合能產生默契的呼應。

足球、籃球、排球等球類運動也是同樣,如果沒有團隊意識、相互配合的意識,無法取得勝利。團隊的這種合作,互通互補,互相的感應,每個人的職責是什麼,都需要定位非常精確。

音樂也是如此,一個大交響樂團,我們不能只看指揮,最重要是去聆聽各個聲部,聽懂大家在做什麼,旋律在做什麼,伴奏在做什麼,需要非常敏感地感知音樂,個人要融入到整體音樂表現中。

所以我們要一起勤奮練琴、要排練,琢磨很多細節,有時我們就像壞了的唱機一樣,可能重複二十遍三十遍。

就這麼一個句子,這幾小節,為什麼這麼刻苦?我們要去找最好的表現方式,因為有很多因素會影響音樂或情感的表現。例如我的小提琴如何與鋼琴進行二重奏,我的弓弦速度,弓弦的位置,弦上的發音點,包括柔弦的力度,哪個音多強調一些等等,很多技巧都需要和鋼琴進行配合。

但在演奏的時候,我知道基本上99.9%的觀眾都不清楚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技巧,他只會覺得聽起來特好或者特舒服,並不知道背後我們其實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成功的背後是不懈的努力。


音樂需要不斷地創作與層層深入


東方文化:您拉了很多年的琴,會不會隨著次數增加漸漸消失激情?熟練了一首曲子,是不是就可以一成不變地繼續拉下去?

呂思清:藝術創作永遠這樣,很多畫家在不同的時期,他的畫風會改變,或者他的藝術呈現會改變,因為他想尋找新的靈感。

音樂比較麻煩,同一首曲子要重複很多遍,所以音樂家與普通演奏者不一樣,他需要去找新的靈感,在不同的階段,曲子與自己的共鳴確實是不一樣。曲子沒變,但自己變了,生活經歷變了,對音樂的認識變了,對人生的認識變了,表達情感的方式變了,這些都可以融入到音樂的創作和表現當中,所以音樂要二度創作。

音樂大師如何“煉”成?——訪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所以我個人覺得,藝術家也要平衡,要工作也需要生活,生活也可以為音樂家持續帶來靈感,經過生活的歷練,可以一層一層把音樂的深刻內容表達出來。

演奏也是一門藝術,我們永遠認為我們一直在進步,下一個作品才是最完美的,畫家也會這樣認為,每個藝術家都會這麼認為。我認為下一個作品固然重要,其實過程也很重要、很珍貴,因為每一個時期每一個成長過程當中,都會把不同的自己呈現出來,就是最真實的一種表現。

我20歲時候演奏《梁祝》也很好,因為那時候我演奏出很多清新或者清純的音樂,現在我的演奏有更多豐富的內容,兩者有差別,不管什麼時候,我都需要一種創作精神。

很多發燒友為什麼喜歡聽不同版本的音樂,因為雖然是同一首歌曲,但是不同的音樂家演奏,每個音樂家的風格都是不同的,這才讓音樂特別有趣,前提是作品必須經典,有那麼多內容,有那麼多情感可以去深度挖掘,每個音樂家挖掘的深度或者維度不一樣,或者同一個音樂家在不同時期挖掘的深度或者維度不一樣。

何丹浩老師說過,一個好音樂家,他不但要把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把樂曲當中想要表達的內容表達出來,他還可以把作曲家沒想到的內涵表現出來,表達內涵需要不停探索和創作。我認為很有哲理,這就是為什麼聽眾對好多音樂百聽不厭,因為裡面還是有很多技術要素,也有多重風格。


大師仍然需要孜孜不倦


東方文化:有句話叫熟能生巧,很多職業到了大師的程度,會相對很輕鬆,所以當音樂家到了大師級別,是不是就不需要練習了?

呂思清:音樂最有魅力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練習是音樂家的探索工具,音樂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源源不竭。練琴是音樂家最好的修行,演奏技術的練習與運動員訓練相似,既包括了技術層面,也包含了內心和思想層面,沒有了訓練,再高的天賦也會消失殆盡,成績離不開訓練。

通過練習,可以提高思想和內心層面的境界,對音樂情感內涵會感觸更多,樂譜需要研究,通過繪畫、雕塑、文學等各種藝術行為充實自己,音樂家隨時要推動自己融入新的境界,提高自己音樂的內涵和深度。

很多不懂音樂的觀眾,包括有很多朋友,要請我吃飯,或者邀我出去玩,我說我要練習,他們很驚訝,說怎麼還要練琴啊,他們認為我這個級別就不需要練琴,上臺就可以拉,其實他們不瞭解。

音樂大師如何“煉”成?——訪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


作為音樂家,提高技術和理解音樂需要雙重修煉,技術要保持一種狀態,就像競技運動一樣,競技狀態要通過勤奮訓練來保持,努力練琴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演奏《梁祝》我閉眼按照我的錄音那樣把它拉下來,永遠都不變,這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梁祝》是具有民族風格的愛情浪漫主義音樂,以委婉、大氣、唯美、感人至深為主要特點,我不能把《梁祝》演奏成沒有愛情的曲子,主題風格必須對,但是在這個主題風格範圍之內,我可以把它刻畫得更深刻,技巧做一些變化,這對我來說才有意義。

我不是機械地用手指的力量,或者說做音準練習,而是真正從音樂的角度,把這首曲子能夠表現得感動人心,或者是能夠讓聽眾在音樂會當中有一種感動的時刻,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音樂會之後,聽眾能經常回憶這曲動人心扉的音樂,這才是成功的演奏。

學習一門樂器需要刻苦的精神,音樂家共同的夢想是不排練就可以拉得好,彈得好。我曾跟世界上很有名的一個指揮家、美國的基斯拉克哈特合作後聊天,都感嘆如果不經過多次的排練直接演出多好,但這是不可能的。

作為表演者,我們壓力很大,為什麼?要應急各種突變,我們的表演是現場的呈現,我們這一弓弦拉出,或者唱歌一個聲音出去,就收不回來了,好、壞全都在這,日常的勤奮練習才能隨機應變處理這些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我們要對一個作品反覆研究,我們要讓它有更多的音樂思想與情感通過樂器來表達。

明年我計劃選擇再研究貝多芬的曲子,估計有十首,雖然我以前演奏過,但是我還需要付出較大努力再次研究和練習,去挖掘更多的內涵,因為明年是貝多芬誕辰250週年(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

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格調高雅、旋律柔美、氣勢宏大,頗有王者的韻味,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採用三樂章結構,第一樂章是揚溢著激昂精神的奏鳴曲,第二樂章是莊重瑰麗的小廣板,第三樂章是生機勃勃的迴旋曲。

還有《C大調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是貝多芬運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件樂器的組合與交響樂隊相對置形式寫成的一首協奏曲,創作於1803年。

樂團現在都喜歡演奏貝多芬,我也演奏得比較多,貝多芬作品的演奏數每年都是全世界排前三。

著名作曲家的誕辰多少年或者去世多少年,一般都會激起聽眾的熱情,為了更好地服務聽眾,我們會非常努力提前挖掘這些素材。

把握市場的節奏,做聽眾喜歡的曲目,讓聽眾獲得更加美好的音樂享受,即使自己辛苦一些,我們也願意,這樣我們的演奏會更有意義,音樂家的追求不僅僅是攀上藝術的高峰,更多的是要努力服務社會。


既要騎千里馬,也要舞關公刀


東方文化:小提琴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樂器,在器樂中佔非常突出的地位,有“樂器之後”的美譽,有人說樂器是音樂家的千里馬,您的千里馬有什麼特徵?您是如何來駕馭您的千里馬?

呂思清:千里馬雖好,但是難騎,馴服它需要付出很多。

例如我的小提琴,在演奏的時候弓弦力度、角度,都很有講究,所有的音樂、音色的變化,都在於弓弦特別細微的變化,弓弦雖然表面看似用簡單的反覆動作來拉琴,但卻釋放出變化無窮的聲音,而且它的內在思想非常豐富,就猶如音樂,不單純是一種聲音。

一個優秀的小提琴家,他的技巧會特別豐富,在同樣的範圍裡面可以做出多種變化,而一般的演奏家只能做出幾個變化來,這是差別。

音樂大師如何“煉”成?——訪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


我有兩把琴,都是歷史悠久的名琴。兩把琴不太一致,尺寸稍微有點區別,發音的特色也不一樣,琴的把位、琴和弓弦配合關係也不太一樣,需要提前適應音準,如果練習的時候適應了,演出時就能有優秀的表現。

我的琴來自意大利的小鎮克雷蒙納,離米蘭有差不多兩個小時的路程。那個小鎮從四五百年前就開始做小提琴,至今依舊是世界上做琴最有名的地區,西方對自己的文化藝術保護得非常到位。

我的弓弦都來自法國,法國人弓弦做得好,意大利人只做琴,法國人也想做琴,但是做不過意大利人。

法國人通過靈巧和精細的技術來做弓弦,意大利人用創造性或者是藝術性來製作琴,所以提琴家標配基本上是法國弓弦配意大利琴。

手工小提琴製作工序較多,包括選料、刮板、音孔等數十道工序,而且製作每一部分都需要精細的尺寸和嚴格的打磨,製作小提琴的藝人把心血傾注在每一把小提琴上,所以琴也是藝術品,在於它不可複製性。

小提琴演奏者大都喜歡一直用一把琴,因為熟悉了,越拉就越跟它形成一種默契,等於說琴也懂演奏者,想要什麼它也會知道,我也知道怎麼讓它表現音樂,這就是所謂的磨合,就像新的汽車磨合一千里後就順暢了,所以很多提琴家一把琴能用很久。

優秀的提琴家拉任何琴,都能把這把琴的最好聲音拉出來,不是說只能拿著名琴才能拉出好聲音。有時在某些場合,自己的琴不在身邊,即使學生琴,都可以拉出好聽的聲音。

我曾經一場音樂會因為各種原因,用過六把小提琴,每把琴都不同,但是他們反映說每場都演奏很成功。

一個提琴家要經過長期練習,即使換了琴,一樣也能駕馭。一個優秀的音樂家需要具備各種應變能力,除了要適應樂器、也要適應環境等。


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是音樂家的社會責任


東方文化:

您目前已經功成名就,剛才也提到您自己的人生構想,明年,再往後您有什麼樣的規劃?您希望自己的事業達到什麼境界?

呂思清:演奏很重要,但我會在培養下一代方面付出更多努力,我比較感興趣,也是我的社會責任。

有句名言:音樂是打開心靈的窗戶,藝術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整體素質,也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情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得到全面的培養,音樂也有助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協調大腦的均衡發展,很多名人學過音樂或者喜歡,音樂可以激發更多的創造力。

音樂一定要傳承,好的文化一定要延續,新手需要引路人,每一個成功的音樂家,在年輕的時候,都有很多人提攜他、支持他。

社會上還有很多藝術贊助人、藝術支持人,他們也給了年輕人很多機會,我認為我們要給年輕人創造機會,所以我想在這一方面做更多事情。

音樂大師如何“煉”成?——訪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


去年在深圳舉行的第二屆深圳福田國際絃樂藝術周暨“福田杯”國際青少年絃樂精英賽,組委會任命我為總監,有很多年輕學生來參加比賽,包括來參加大師班。

學生參加藝術節的活動都是免費,每屆都請很多世界各地的大師來,包括我共八個評委,都是免費給學生上大師課,我認為對於學生這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我也參加國際比賽,去年的梅紐因青少年國際小提琴比賽我是評委,裡面有很多優秀的中國選手,包括在海外的華人,有些獲獎有些沒有,我也希望以後給他們創造一些機會,跟大師同臺或者有一些演出的機會,這特別地重要。

要有人去幫助年輕人,指導他,因為很多東西他本人並不知道。除了幫他提高演奏的技巧,還包括如何與經紀人打交道,如何與樂隊和指揮配合,怎麼去平衡工作與生活,怎麼能夠更好地在這條藝術道路上成長,這都需要老一輩的藝術家來指導,我也希望成為一名指導老師。

因為時間關係,我暫時沒有做專職的教學,教學必須要對學生負責任,不能教了他幾天,兩個月回來再教一下,再兩個月後去世界各地表演,學生沒法學,我也不想用名人光環去請他人來代教,這樣沒有實際的效果。

雖然時間有限,還是有很多學生希望聽我指點,我有時臨時會給他們上課,只要我有一點時間我都會給他們上,而且是完全免費,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事情。

我經常對他們說,練琴也要講究方法,當掌握一首曲子差不多的時候,每天最少都要按照演出的狀態去拉或者彈一次。

我一般是早晨活動完,立刻按著演奏狀態拉一遍,在演奏過程當中,會發現這個地方可能不太好,那個地方不好,於是再練,到最後結束的時候,一天練習結束,再演奏一遍,思考這一遍和上午那一遍有什麼區別?解決了什麼問題?最關鍵在這個演奏狀態當中,因為自己的緊張度、身體、情緒,跟自己很放鬆地練習演奏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樣就能知道自己在臺上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

我們排練,就像F1賽車正規比賽之前的排位賽一樣,排位賽一定要好好地去比,因為它決定了第二天正式比賽自己排在什麼位置上,所以不能說排位賽我輕輕鬆鬆,就等著正式比賽才認認真真去開,肯定是不行。

我也特別地強調,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在別人面前演奏,哪怕只有一個人,因為有一個人在,就會有緊張感,也會很投入,然後拉出來、彈出來就會出現很多狀況,但自己平時一人練琴的時候未必能出現這些狀況。

因為演奏最終的呈現是在聽眾面前,當我們面對聽眾的時候,無論練得再多再好,再不緊張的人,其實那個狀態還是不同,包括任何人都會稍微有一點緊張,一緊張心跳快了,節奏可能也就快了,很多技術上的細節,演奏狀態上的呈現,如果不是在真正的演奏狀態上,都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一個有才華的小孩,要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道路很漫長,除了勤奮,他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和因素非常多,缺一不可,哪個環節沒有做好,都有可能走歪了,或者是讓他不能夠真正攀上他的藝術高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音樂之路也很長,我在慢跑,也很享受這個過程。怎麼去幫助年輕人,或者可以跟他們傳授一點自己的經驗,這一直是我努力在做的事情,我認為這是我的責任。

執筆至此,作者深有感觸,沒有人數得清呂思清一共拉了多少次弓弦,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在原始社會,人類就製造了骨哨、石磬、石鼓、石壎等樂器,音樂一直陪伴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自古以來,音樂大師都篤實好學,懸樑刺股般昂著頭挺著胸在練習,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天才大師也只有一條路通向華山之巔,也只有特定的素質能夠支持大師一直堅持到成功。

擁有高尚品德的大師們早已穿越了世俗的境界。只有達到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們才能不計報酬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成為人類文化得以千年傳承的推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