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歸一,萬念俱空

日本歷史上是一個尚武國家,據《日本書記》中記載,第二代綏靖天皇就是一個練家子,武藝超群,第十代崇神天皇之子豐城命更是劍法出色。皇家尚且如此,民間就更不用說.

日本劍道 - 心神歸一,萬念俱空

戰國時代戰鬥中必須掌握的武術有武藝四門和六藝,武藝四門指弓、鐵炮、兵法(刀和槍)、馬。六藝為弓、鐵炮、劍、槍、馬、柔。到了江戶時代,日本的武術發展細化成了“武藝十八番”,和中國的“十八般武藝”十分相似,包括馬術、弓術、槍術、劍術、短刀術、拔刀術、薙刀術、炮術、手裡劍術、十手術、捕手術、棒術、護術、鎖鐮(帶鎖鏈的鐮刀)術含針術、柔術、水泳術、忍術。

而作為日本武術最主要組成部分的劍術更是源遠流長,其創始人為日本景行天皇之子日本武尊。到公元4世紀,常陸國鹿島的國摩真人創出了“出神妙劍”的劍法,這就是有名的“鹿島之太刀”,後世流派多源出於它。

日本劍道 - 心神歸一,萬念俱空

平安時代,在桓武天皇的倡導下,日本建立武德殿,武人於此練武練劍,並於每年的5月5日在此舉行比武大賽。

賴朝殲滅平氏家族建立起鎌倉幕府後,武土成為社會和政治的主角,推動了劍術的進一步發展。根據戰場的經驗總結出了很多使用方法。根據鎌倉時代的文獻記載,大向、小左右小手、幌突、高股、胴、股、大袈裟、小袈裟、車切、唐竹割等技法開始出現,刀法開始體系化,其教授方法也逐漸統一,這些技法被後人所吸取,成為不同的流派。

室町時代中期後,日本的百姓也開始習武,一是為了保衛家園,另外憑藉高超的劍術謀求官職。此時在作戰時的戰法也以密集型為主,槍棒等長武器反成為累贅,更有傷及戰友的危險。當時一位名叫小田孝朝的人根據實戰的理論與經驗,創出大刀實戰的技法,稱為小田流。此後日木劍法開始分化成不同的流派向後代延續。

日本劍道 - 心神歸一,萬念俱空

室町時代的飯筱長威齋家直被稱為日本劍道之祖,他青年時曾仕官,後辭官一邊修行神佛道。一邊鑽研刀劍、槍矛、薙刀等武技,然而到60歲時仍苦無心得,遂又在香取神宮境內繼續苫研劍理,並以樹木作為打擊的對象,3年後終得劍之奧義,創“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劍派。其弟子松本備前守、塚原土佐守、上泉伊勢守、師岡一羽齋等都被後世尊為劍聖。

在室町時代末期還有一個著名人物,就是宮本武藏,他創立了二刀流的劍法,即打刀和脅差配合使用的刀法,據《五輪之書》中記載,武藏自十三歲初與人爭鬥,60多年裡從未失利,而且其對手皆非一般人物。

日本劍道 - 心神歸一,萬念俱空

從室町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是日木劍道發展的黃金時期,武士之間的相互爭鬥加速了日本劍術的發展。當時劍道被稱為“兵法”或小兵法”,代表性的流派有神道流、影流、中條流等,在江戶時代中期,直心影流的長沼四郎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人發明了接近今天劍道的護具和竹刀,從此劍道開始了穿著護具用竹刀進行實戰的練習方法。德川幕府時代,為維持治安日本朝廷在各地設立了講武所,在進一步弘揚日木劍術同時,武士道的精神作用也得化到進一步深化。

日本劍道 - 心神歸一,萬念俱空

日本劍道講究心神歸一,在《五輪之書》對習劍之人的心理要求是無邪、無慾、無悔無神,以心觀敵,則明而鑑:以目觀敵,則迷而疑。能夠練到萬念俱空,是攻敵的一大秘訣。

日本劍道 - 心神歸一,萬念俱空

明治9年(1876),受歐美文化的衝擊。日木發佈“廢刀令”,日木劍道走向衰退。明治12年,日本重新恢復劍道訓練,其後,劍道得到更進一步普及。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劍道練習被再次禁止,直到1950年才重新恢復,但是此時的劍道已經變成了一種純粹的體育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