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鎮館文物,曾被戴笠當做火爐,日本曾兩次出高價

眾所周知,在國民黨從大陸撤退的前夕,蔣介石秘密運送了大量珍貴文物到臺灣。這些珍貴的文物大多是國寶,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今天,想介紹一件臺北故宮裡的鎮館文物。它經過許多人之手,曾被戴笠用來當火爐。

臺北故宮鎮館文物,曾被戴笠當做火爐,日本曾兩次出高價

這個國寶級文物是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鑄造的青銅器,以鑄造者毛公的名字命名。毛公鼎於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在陝西被發現。高53.8釐米,重34.7公斤,口徑47.9釐米。

臺北故宮鎮館文物,曾被戴笠當做火爐,日本曾兩次出高價

從整體上看,毛公鼎的外形是圓的,有兩個立耳,腹部外鼓,三個蹄足,內刻有重環紋,體現了當時高超的製造技術。中國也出土過西周時期的許多青銅器。毛公鼎受到如此多關注,主要原因是刻在上面的銘文。

臺北故宮鎮館文物,曾被戴笠當做火爐,日本曾兩次出高價

毛公鼎內部有32行499字銘文,是出土青銅器中發現最多的銘文。主要內容是毛公向周宣王獻出的國家政策。專家認為這些內容“抵得一篇尚書”。晚清著名書法家李瑞清在讀了毛公鼎銘文後說:“毛公鼎為唐所作,文號《尚書》。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

臺北故宮鎮館文物,曾被戴笠當做火爐,日本曾兩次出高價

1843年,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的村民,董春生像往常一樣在自己的地裡幹活。突然,董春生髮現鋤頭撞到了一塊金屬上,發出沉悶的聲音。毛公鼎就這樣出土了。不久,這個消息就傳開了。

臺北故宮鎮館文物,曾被戴笠當做火爐,日本曾兩次出高價

無數古董商來到董春生家,希望用一大筆錢買下毛公鼎。此後,毛公鼎第一次落入古董商蘇億年手中。1852年,北京著名的收藏家陳介祺花重金買下毛公鼎。後來,毛公鼎輾轉兩廣總督端方和北洋政府葉恭綽之手。

臺北故宮鎮館文物,曾被戴笠當做火爐,日本曾兩次出高價

這裡補充一點,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和美國人都想進辦法想把毛公鼎搶走。而當時的葉恭綽用假名買下了毛公鼎,使日本人無法調查毛公鼎的下落。葉恭綽對他的侄子葉公超說:“日本人和美國人曾兩次出高價,但我沒有答應。現在我把毛公鼎託付給你。你千萬記住,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賣掉它,抵押它,更不能讓毛公鼎出國。待有朝一日,獻給國家。”

臺北故宮鎮館文物,曾被戴笠當做火爐,日本曾兩次出高價

然而,由於重病和經濟困難,無助的葉恭綽典當了毛公鼎。得知這一點後,鉅商陳永仁出資贖出。陳永仁把它給了戴笠,以換取政治資本。戴笠根本沒有意識到毛公鼎的珍貴。把它當作一個大火爐來焚燒機密文件。

臺北故宮鎮館文物,曾被戴笠當做火爐,日本曾兩次出高價

戴笠飛機失事後,毛公鼎被沒收,經海路運往南京中央博物館收藏。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包括毛公鼎在內的國寶全被運往臺灣,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