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軍校為什麼能出那麼多猛將?

粵講粵精彩


黃埔軍校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因而,黃埔軍校被公認為世界四大軍事院校之一,受世人景仰。黃黃埔軍校能夠有那麼多猛將,很大程度上是時勢造英雄。對於這一點,看看我們紅色將軍縣紅安就明白了。

紅安是一個普通的湖北山區農業縣,可是這裡曾經打響了黃麻起義第一槍,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紅軍主力。

紅安犧牲了14萬英雄兒女,在冊的革命烈士為22552人,以及223名將軍,其中上將為8人,中將13人,少將58人。

黃埔軍校能夠出那麼多人物很大原因也是因為時勢,這一時期正是國共合作,這使得黃埔的學員都能夠成為兩黨的骨幹。

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正是決定創辦一所陸軍軍官學校,這便是後來的黃埔軍校。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

1924年3月,五百多名青年通過了黃埔軍校的入學考試,成為了第一批學生。當時孫中山親自擔任軍校總理,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那樣:

從今天起,我們要用這個學校內 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好的革命軍,中國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所以今天在這地方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 就是要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除了好的時機以外,黃埔軍校採取了全新的教育理念。首先,黃埔軍校是以革命目的而創辦的,並且他實行軍事教育和政治教育並重的方針。

它開創了新式軍事教育的先河,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視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革命精神。這使得黃埔和舊式的軍校根本不同。黃埔軍校培養的學生多是有主義、有信仰、有軍事知識、有實戰能力的革命骨幹。

當然了,黃埔軍校也打破了地域的觀念,注重宣傳團結精神和國家觀念。黃埔一期的畢業生來自22個省,這使得他們不像過去的舊軍閥,以地域結成派系。

在作戰的過程中,黃埔軍校紀律非常嚴明。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不會搶奪老百姓的財物,因而他們很受百姓的歡迎。


歷史是什麼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因為黃埔軍校不僅在武漢有,還有其它四個分校,分別是: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南寧分校、長沙分校和潮州分校,在五所黃埔軍校當中,廣州黃埔軍校出的猛將是最多的,小面給大家介紹幾位出自黃埔軍校的我黨高級將領。1、徐向前,畢業於廣州黃埔軍校一期,新中國開國十大元帥之一,被稱為布衣元帥。1925年,徐向前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先後在河南國民第二軍第六混成旅仁參謀、團副,1926年到武漢黃埔軍校任少校隊長,1927年加入我黨,實現人生的重大轉折。

2、林彪,畢業於廣州黃埔日期,十大元帥之一,軍事天才,1988年人民解放軍第二次實行軍銜制以後,分兩次共評出36位軍事家,林彪位列其中之一。3、聶榮臻,同樣是十大元帥之一,他不是廣州黃埔軍校的學員,而是教官,聶帥正是從黃埔軍校的講臺上投入到革命洪流,成為我黨一位德才兼備的高級將領。毛主席用水滸傳中的經典橋段來比喻聶帥,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聶帥在晉察冀,五臺山也在晉察冀,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
4、陳庚,畢業於廣州黃埔軍校一期,新中國開國上將,被譽為黃埔三傑之一,另兩位是蔣先雲和賀衷寒,陳庚大將經歷了20世紀上半期所有的軍事戰鬥,戰功赫赫。5、左權,畢業於廣州黃埔軍校一期,是抗日戰爭中我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他是被陳庚大將帶入黃埔軍校的,後來軍職在陳庚之上,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1942年,左權在十字嶺戰鬥中壯烈殉國,時年37歲。朱老總稱讚他是中國軍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6、周士第,畢業於廣州黃埔軍校一期,有猛將之稱,南昌起義時,在葉挺軍長手下當師長,後任紅二方面軍參謀長、八路軍120師參謀長,戎馬一生,戰功赫赫,1955授上將軍銜。


陽仔講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黃埔軍校是類似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樣的學校,主要培養中低級軍官。


而類似於日本陸軍大學的學校,是國軍1928年才收編建立的陸軍大學。

總體來說,黃埔軍校是培養中低級軍官,陸軍大學是中低級軍官繼續深造的地方。

蔣介石一直是陸軍大學的校長,擔任長達21年,前後共畢業2700人。

國軍有一條規定:陸大畢業的,才能任軍參謀長。因此國軍中的高級參謀人員絕大多數是這所學校畢業的。

另外,陸軍大學還在1928年創設了特別班。主要招收軍隊中校以上、中將以下,年齡在45歲以內的軍官,為他們繼續深造。

為什麼黃埔軍校如此有名?

主要3點:

第一,國軍的中央軍軍官基本都出自黃埔。

中央軍軍官基本都是黃埔出生,但未必上過陸軍大學。

這就像日本高級軍官都是士官學校出身,但也有一些人沒有上過日本陸軍大學一樣。

所以黃埔軍校名氣很大。

第二,黃埔系將領確實有很多能力突出的人。

黃埔軍校其實只是教授簡單的軍事理論只是,前幾期短則只有幾個月,像是速成班一樣。

但其實打仗絕非在書本上能夠學會的,一定要在實戰中學習戰爭。

黃埔前4期真的是戰爭中學習戰爭,每一屆學習期間都參過戰鬥,這是最好的老師。

以林彪為例,是解放軍最優秀的軍官,他在黃埔學習理論其實也就大半年而已。

第三,黃埔是當時年輕精英會聚之處。

黃埔學生要求至少中學文化,身體健康,品貌端正。

其實,單單中學文化這一條,就相當於今天要求重點本科學歷。

當時教育程度低,初中畢業就算是知識分子,可以回鄉教書了。

普通人最多上上私塾,了不起小學畢業而已。

所以,能夠上黃埔的本來也是中國的精英年輕人。


在《黃埔建校六十年簡史》中有一段記載曰:“回憶自黃埔初創,至抗日勝利,本校為國家造就軍政幹部,達十五萬人以上,而作戰傷亡達十萬人左右......”

看看,這15萬中並不是人人都需要上前線的,還有不少人是留在二線或者後方做軍事輔助工作。即便如此,15人傷亡10萬,等於傷亡率高達三分之二,這在全世界軍校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薩沙


為什麼廣州黃埔軍校能出這麼多猛將,原因如下:


第一,高標準的入學要求

黃埔軍校對於生源的選擇要求非常高。年齡需在18—25歲之間,有中學文化。身體健康,營養狀況良好,接觸過一定的進步思想,能通過幾何,代數的入學測試,還要五官端正。

要知道在當時文盲率達到90%以上,能夠完全符合黃埔軍校入學文化要求的學生已經算是鳳毛麟角了。身體健康,營養狀況又好,代表著家境不會太差。這種選拔算是非常嚴苛的,自然生源素質不會太差。

好的生源,就容易出好的成績。


第二,蔣介石的高度重視

蔣介石是把黃埔當做了自己的嫡系搖籃。在北伐的時候,身邊幾乎都是黃埔嫡系。自然以後隨著蔣介石政治地位的抬升,黃埔系的師生也水漲船高,擁有更多的平臺,資源和鍛鍊機會。這種政策的傾斜,自然使得黃埔師生更容易出名將高官。


第三,歷經戰火實戰的磨鍊

黃埔畢業生,特別是前幾期的,都是實打實一場一場打出來的。實戰是最好的老師,再加上資歷也老,所以名將也多。


第四,注重思想教育

黃埔非常注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時國民政府的革命思想教育是始終貫穿在黃埔教學中的。這樣的學生,相對於那些只知道升官,貪錢,享樂的人來說,更明白自己為何而戰,其戰鬥力自然非比尋常。


所以,黃埔多出名將。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朝史暮想


都說時勢造就英雄,不得不說黃埔軍校在中國歷史上,就承擔著這樣的作用。因為黃埔建立的時期,正好趕上了中國的亂世,恰好在這個時期又發生了世界大戰。中國又是反法西斯主義的中堅力量。

所以,這個時期,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就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擔負起了國家與民族的重任了。

他們開始為了中國的獨立和解放,與一切國內外反動派作鬥爭。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中,出了很多的猛將的,正是這些將領,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都知道,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中,有兩個成為了後來新中國的開國元帥,他們就是我們熟知的徐向前和林彪元帥。

徐向前畢業於黃埔一期間,林彪畢業於黃埔四期,他們都是黃埔軍校最為優秀的學員。在日作戰當中,林彪指揮的平型關大捷,是取得的中日全面抗戰以來的首場勝利。

徐向前元帥建立的太行山抗日根據的,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陽明堡戰役和百團大戰等一系列重要的戰役,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另外,我們都知道,先後在黃埔軍校任職的還有陳毅、葉劍英和聶榮臻,他們也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帥。

十大元帥中,出自黃埔軍校的就有五位,真可謂是佔據了半壁江山,可見,黃埔軍校在當時在中國起的作用有多麼的大。

當然了確切的說,我們敬愛的總理周恩來,也是出自黃埔軍校,那時候他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一職。

還有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畢業於黃埔軍校的開國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更是數不勝數。

開國大將中出自黃埔軍校的有:陳賡、羅瑞卿、許光達。

開國上將中出自黃埔軍校的有:張宗遜、蕭克、周士第、郭天民、楊至成、陳伯鈞、宋時輪、陳明仁。

開國中將中畢業於黃埔軍校的有:閻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際、曾澤生、倪志亮、郭化若、譚希林、王諍;

開國少將中畢業於黃埔軍校的有:袁也烈、曹廣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運周、張開荊、周文在。


漢史趣聞


很遺憾,作為近代世界知名的軍事院校,黃埔軍校在歷經一剎那的芳華綻放之後,永久的淹沒進了歷史的塵埃,而當年與之齊名抗鼎的他國軍校卻依然屹立,為本國輸出著大量的軍事人材,比如西點,比如伏龍芝等等。 黃埔軍校不止如猛將,而且還出儒將,比如聶榮臻、葉劍英、徐向前、左權、陳賡、粟裕等,這些至今都聞名暇爾文武兼修的良將猛虎。

可以說,黃埔軍校是國共軍事人材的搖籃,它在我國的軍事啟蒙和抵禦外敵上是居功至偉的,至於歷史因緣際會的潮流和分歧,其實完全可以讓其隨歷史風雲散去,因為時代讓他們踏入了無可奈何的鴻溝。

在近代中國,我一直感覺有兩所學校對中國的過去和未來都發生著深遠的影響,它們是黃埔軍校和西南聯大,一個是近代中國軍事從散兵遊勇到有章可循的第一個正規化軍事院校,一個是大師輩出百家爭鳴的人文學校。

中國的軍人,向來都以英勇著稱,以戰死疆場為榮,所以他們的猛是國人血液裡的基因,而黃埔則是為勇敢的中國軍人插上了知識的翅膀,黃埔軍校,首次系統的納入了軍事思想,把戰爭當成一門學科,讓戰場上的軍人不再只是武夫,而且還是良將謀士,這才是真的勇士。


元芳有看法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國共兩黨之間有很多傑出的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國軍方面有: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毛人鳳、關麟徵等人,後來都是位居集團軍司令或同級別的職位;共軍方面有:左權、陳賡、周逸群、蕭克、徐向前、林彪、蔣先雲、劉志丹、羅瑞卿、黃公略等人,這些人都是國和國的中流砥柱,建國後有元帥、大將等。

那為何黃埔軍校能培養這麼多優秀的將領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時勢造英雄,當時中國正處在亂世,從1927年到1953年中國基本上是戰爭不斷,給了這些時代英才用武之地,後來他們砸戰爭中學習、成長最後成為了出色的將領。

第二、蔣介石培養自己的勢力,從黃埔軍校建立到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一直擔任黃埔校長長達25年,蔣介石將黃埔軍校作為自己嫡系部隊的發源地,所以在國軍中也是極力使用和培養黃埔軍校出來的人,這就給了黃埔軍校的學生更大的舞臺,如胡宗南、宋希濂等等。

黃埔軍校能取得如此成績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結果。


帝國烽火



黃埔軍校被嚴重高估了,前六期的學制就是六個月,能學到多少東西?就是在藍翔學美容美髮和挖掘機,六個月就畢業的水平恐怕也不會太高,更何況是帶兵打仗這種高難度的事情了,六個月就算是滿打滿算,能學到的東西也不會太多。

黃埔軍校的軍事教育水平其實也有很大問題,也是被嚴重高估的。黃埔軍校是由蘇聯幫忙建起來的,這是因為孫文革命多年還是一事無成,最終發現是因為自己不掌握軍隊,所以才下決心要辦一個黨軍化的軍官學校,以此來作為建軍的基礎。這其實也是學習袁世凱。

也就是說,黃埔軍校實際上主要是一個軍官學校,而且是中下級軍官,到要擔任師級以上將領的時候,國軍基本上都要在陸軍大學再去深造一次。也就是說,黃埔軍校實際上就是個中專水平,軍事教育水平是不如保定軍校的。即便是在國軍自己的軍事教育體系裡,也是初級和中級水平。


黃埔軍校建校的時候,軍事教官基本上都是以日本士官學校和保定軍校的畢業生為主,所以基本上是以塹壕戰和陣地戰為主要作戰方式的,這是因為日本當時的軍事教育基本上也就是以日俄戰爭和一戰為主要基礎來進行討論和展開的,在戰術上對現場主動權的重視不是很充分。

當然,也不是說黃埔軍校的軍事教育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也還是有意義的,最基本的就是連排進攻和防禦,工事構築,火力組織,這些方面的教育還是很有意義的,最起碼要比那些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軍事教育的人強很多。因為當時的軍閥軍隊裡,大多數營連排級別的下級幹部基本上都是沒有什麼文化的。

既然如此,黃埔軍校為什麼還是能人才輩出,群英薈萃呢?其實是因為當時報考黃埔軍校的人,大多數都是青年人,而這些人要麼是在舊軍隊裡接觸了一定的革命思想,要麼是像徐帥這種在老家已經接受了一些進步思想的青年,所以政治上是有信仰有追求的。


而這些人普遍出生於1890年以後,大多數是在1900年前後,所以他們在青春期剛好趕上了五四運動,或多或少都能接觸到一些進步思想,比如徐帥在老家五臺縣也能看到北京來的新文化運動中比較活躍的報刊,所以他去投考黃埔軍校的時候,本來就是抱著參加革命的心態去的,這是當時軍閥部隊裡的中下級軍官所不能比的。

比如陳賡,實際上他家庭出身好,也不缺錢,而且已經在舊軍隊裡開始當軍官了,但他還是選擇了去投考黃埔軍校,也同樣是因為他在湖南老家接觸了湘江評論一類的進步刊物,具備了一定的進步思想的基礎。

換句話說,黃埔軍校首先是吸引了當時最具有革命精神和進步思想的一批年輕人,他們本來就已經是同年齡段中的優秀分子,即便是沒有去黃埔軍校,也是早晚都會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角的。比如粟裕,也是接受了進步思想,但他趕上了大革命,所以就直接參加了北伐軍,就沒有去黃埔軍校了。


蕭武


歷史賦予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蒼天賜予了中華文武英豪的誕生。一批戰將元帥待著天命投身到偉大的變革新時代。

從1919年五四運動,偉大的新民主主義轉折點,到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在廣州市黃浦區長州島上,創辦的陸軍軍官學校。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培養了大批優秀軍事指揮人才。

當時黃浦軍校與英國皇家軍官學校,美國西點軍校,日本士官學校,蘇聯伏龍芝紅軍大學齊名世界的著名軍校。當時實行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葉劍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熊雄,聶榮臻,張秋人,蕭楚女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和各方面負責工作。

黃浦軍校是歷史的起點,也是歷史的轉折點。從1924年6月到1949年,黃浦軍校共開辦23期,培養23萬多畢業生。1946年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10月臺灣當局在臺灣高雄鳳山區復建“陸軍軍官學校”延續至今。

胡宗南,陳明仁,戴安瀾,黃維。林彪,陳賡,羅瑞卿,徐向前,是國軍與共軍的元帥與戰將。


粟裕大將不是黃浦軍校畢業的,確有著天賦的軍事才能,幾乎是百戰百勝。粟裕1931年11月在紅一方面軍創辦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只學了三個月。

毛澤東說:“北伐時有個黃浦,我們要辦個紅浦”。1937年11月12月。1938年1月粟裕擔任抗日遊擊總隊幹部學校校長。親自編寫的《游擊戰術講授提綱》充分的體現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


黃浦軍校應天意為抗日戰爭,主要是為國共解放戰爭培養了大批各級軍事人才。

實閤中國的戰略,在於為人民的戰爭,在於戰略的目地。一切從理論到實踐的游擊戰術來源於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而林彪,粟裕正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活學活用的實踐者。

後來起義的國軍將領陳明仁就是活學活用【孫子兵法】的戰術專家。而所有的軍事人才最終取決定勝利的不是戰術。而是戰略。這是國民黨失敗在該不該和共產黨打仗的戰略意義上。

任何人間的物質規律,都是越壓制,越剷除,事物不但達不到目地,反而發展壯大的越快。

只有相容,相融化才能達到統一的戰略意志。

如果失去了這不戰而戰的上上策。那這些為戰爭而來的武靈,就都展示了時勢造英雄豪傑的英雄戰略戰術本色。黃浦軍校就起到了為國共準備戰爭,戰略戰術人才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異意,可刪除圖片。文章原創編輯,資料來自網絡。實屬領略創意更深遠的戰略意義不容易。歡迎朋友們審核,品讀,評點正論軍事歷史。歡迎收藏珍品。)


關愛文化歷史藝術源泉


通常,我們所說的黃埔一般指前六期。

黃埔為啥猛人多?

一、時勢造英雄

黃埔畢業後就參加東征、平楊劉、平商團及北伐,經歷戰爭洗禮進步當然很快。其後是兩黨競爭,藍黨學員參加軍閥混戰,紅黨學員玩游擊戰,又一起抗戰,就沒停止過,戰爭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大浪淘沙過後都是精英。

二、上級的關照

紅黨這邊,最初軍事人員少,黃埔畢業生都當做寶貝一樣。藍黨更厲害,1924年一個教導團發展到1947年整編是300萬中央軍,各級軍事職務大多都是黃埔學生,不愁出路的黃埔生待遇比西點牛多了。而中央軍的人員、裝備、訓練、後勤、軍費、補充都沒有多大缺乏,戰爭表現自然就好。

三、精英教育的體現

黃埔軍校前期畢業生,都是各地有志青年自願報考,經歷地方複試,片區複試,廣州總複試之後才錄取,紅藍兩黨都動員自己的人才來參加軍校。老師也是第一流的,學生素質高。

最著名的就是李之龍。人家之前就是青島海軍學校畢業的軍官,身兼俄英兩國語言。出黃埔幾個月就被任命為海軍局中將局長—要知道老蔣此時也才一箇中將而已。

四、但黃埔生軍事素質不足

確切的說,黃埔前四期是軍事速成班,比如第一期1924年5月底入校,11月就畢業。學習半年不到,也沒足夠裝備進行訓練,再減去政治學習時間,只能算會打槍,能走個正步而已。

五期六期算是軍事中專,七期以後才算是正規軍校。

也因此黃埔前期學生軍事素質普遍不足。前四期近5000名畢業生,至1927年3月底只剩餘了2000,大部折損在東征與北伐中。

然而,任何軍隊都是講究資歷的,前四期的待遇遠比五六期高,也多是有老師背景的小團體成員,資源不一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