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講究中庸,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低調。因為低調才能走的更遠,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這句話的出自三國時期李康的《運命論》:
“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鑑不遠,覆車繼軌。”
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德行高於眾人,那麼必然會受到其他人的非議。孔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但這畢竟是聖人的標準。
對於大多數人,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第一瞬間想到的不是見賢思齊,學習對方的優點,而是誹謗他,背後詆譭他。一塊美玉,如果自己得不到,寧願將它毀壞,這就是人性的醜陋心理。
對於人性,我們無力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全自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些時候,你本身並無過錯,甚至各方面非常優秀,正因如此,你的優秀讓身邊多數人黯然失色,他們就會用各種方法排擠,甚至到處說你的壞話。久而久之,很難在圈子裡混下去。
這是一段很有哲理的生存博弈論,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都把韜光養晦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必要法門。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之下,如果你事事表現得很聰明,那麼危險也會隨之而來。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必然會懂得這個道理。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這句話的意思是,聰明有才華的人應該掩藏自己的才智,如果到處炫耀張揚,那麼他的言行就跟愚蠢無知的人沒有區別,他的事業哪有不失敗的道理?這是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人一定要記住的座右銘。
蘇東坡說:”古代聖人要做一件大事,一定要先置身暗處觀察明亮處其他人的行動,自己保持靜默從而細心觀察別人的動作。這樣所有人的內外情形就都真實地展現在自己的眼前了。
把一棵樹藏在樹林裡,人們都視而不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和別的樹沒有區別。把一個人藏在人群裡,讓他和周圍的人沒什麼區別。人們也將會對他視而不見,道理是一樣的。
一棵樹高出於樹林,大風必然把它吹折;一個人鶴立雞群,禍患也必然降到他的身上。這是從古至今不能改變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應該深居簡出,謹言慎行,而才能出眾的人尤為忌諱自我張揚。這樣才可因藏住身形,遠離禍患。
李康用簡短的幾句話警示後人,要儘可能的低調。但是不要以為的低調,要看情況而定。你看這就是大智慧!人性是險惡的,你要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然後用智慧去化解。才能在職場站穩腳跟。
曾國藩從被人嘲笑的農村人到朝廷重臣,已經身處在巔峰的他,每天晚上還要向一位大師請教,這位大師,就是馮夢龍。
曾國藩將自己一生的智慧,歸功於馮夢龍的的《智囊全集》。他曾說過說:“每當夜深入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
康熙,乾隆皇帝每天都讀,並且稱它為“國之利器”
萬達總裁王健林把這本書推薦給萬達高層。
這本書被稱為千古謀略第一書,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智術計謀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歷代智慧故事1238則,包括全部正史和筆記、野史,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
所以,如果說只讀一本書,能讓你變的通達明智,非《智囊全集》莫屬。
這本是白話文版的《智囊全集》,它不但將原版故事完完整整收錄進去,每講完一個故事,就會對這個故事進行評論。
智囊中的故事雖然多,但不是長篇大論,裡面內容精悍,多的就幾百字,短的按文言文字數算還不到100字,短短几分鐘,就可以輕鬆閱讀好幾篇古人智慧的典例。
每篇後面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全部都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了馮夢龍的政治態度、人生價值和愛憎之情。
家長在看的同時,孩子也可以跟著一起看,讓孩子可以從小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
就連馮夢龍自己也說:“天下無餘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語言,在歡樂中就能學到古人的智慧!這就是《智囊》的魅力所在!
難怪這本書能有這麼多名人喜歡!
上下兩冊智囊只需要79元,無論是自己買來讀,還是收藏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既能增長自己的智慧還能讓孩子受到國學文化的薰陶,一舉兩得。
閱讀更多 媽咪育兒補習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