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免費“雲”,我要不要上?

呆在家裡的這一個月,“雲”成為當下最火的一個詞。不僅有“雲課堂”和“雲辦公”,諸如“雲蹦迪”和“雲旅遊”這樣的“新興”經濟模式也被挖掘出來。

疫情之下的免费“云”,我要不要上?

在此次疫情應對中,“雲”模式也成為了主要的支持力量。無論是各地的“小湯山醫院”建設,還是社區疫情防控、人民生活保障,都離不開雲服務。尤其在人員出行管控的情況下,線下部署數據中心,已然成為不可能。“雲”的快速部署、彈性升級,則可以幫助醫院、企業快速應對,迅速形成生產力。

疫情之下的免费“云”,我要不要上?

工業互聯網平臺為火神山醫院奮戰的設備提供了實時的設備數據監控及故障預警處理

“雲”模式,這種特殊時期的新模式引發了業內許多人的思考,但是這到底是被迫無奈的短暫風口,還是等疫情解除之後,成為主流模式?

我們的生活方式,終將隨著未來疫情的結束而恢復正常,但或許我們的工作方式乃至思考方式,將會因此次疫情而受到很大程度的改變。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這一改變尤為徹底。“雲”模式的這些便利,正是中小企業最需要的。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使用“雲”來實現數字化轉型。

全員喊你來上“雲

“雲”模式能夠為企業提供新的要素鏈接途徑和生產經營模式,實現特殊時期企業的正常運作,甚至能為企業創造更多可能,實現新的超越。

疫情之下的免费“云”,我要不要上?

線上辦公

各大企業紛紛開啟“雲辦公”模式,例如,在居家辦公方面,通過安裝形形色色的辦公軟件,如文檔、視頻、審批、報銷,通過即時通訊的方式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企業信息和工作內容。

線上辦公雖然解決了企業員工無法及時到崗的問題,但對於製造企業來說,復工復產需要員工回到生產線,這也正是當前的一大痛點。對於生產製造型企業及其客戶,如何通過“雲監工”,實現對生產車間的遠程生產過程監管、監督,是他們應對特殊時期生產開工的一種實際需求,但在實現上又有著不小的困難。

雲監控生產

相對來講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屬傳統制造企業,車間需要大量的工人到崗才能完成一系列生產活動。疫情期間,此類企業不僅無法完成生產,增加產值,甚至還要承擔大量的運營成本、工人薪酬、廠房設備租金養護等固定支出,他們面臨著嚴峻的困境。

對此,一部分中國製造企業早已未雨綢繆,它們不僅藉助遠程辦公系統更是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使設備在無人狀態下也可以照常高效運行。

例如,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遠程智能化服務,利用增強現實等技術進行遠程指導,可以實現對企業用戶生產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進行相關故障預警。

目前,像中控的“RDMS遠程診斷維護系統”,Moxa遠程連接 (MRC) 提供基於雲的創新解決方案,研華的WISE-PaaS/VPN實現工業現場遠程運維及高效居家辦公等,都是通過“雲”的手段對設備進行遠程維護。

但是一位曾經從事相關工作的用戶也對gongkong®小編表示,類似於遠程運維這種技術還是適用於某些特定項目,它更取決於現場技術人員的能力,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許能夠通過線上的方式解決,但如果遇上一些稍難的問題,技術人員能力又不足,便不是平臺能夠解決的,所以遠程維護的應用比較有侷限。但對於某些行業來說,遠程維護不失為一個好選擇,畢竟能夠大幅降低維護成本。所以,遠程運維到底會迅速鋪開還是隻是曇花一現?你怎麼看?

萬事皆可雲

目前,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指導下,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的210款涵蓋企業生產運營過程的工業APP中,70%以上提供了一定期限的免費開放服務。同時,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指導有關單位徵集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護上線工業APP共計240款。其中:

研發設計類52個,主要用於在線協同設計、程序開發、建模仿真、組件及專業工具共享等方面,下載安裝後可實現異地協同設計;

生產製造類75個,主要用於設備遠程管控、能耗管理、物料調度、作業排成、質量管控等方面,部署安裝後可實現生產作業的遠程監測與調度;

經營管理類46個,主要用於移動辦公、經營分析、供應管理、銷售管理等,下載安裝後可實現對企業經營活動的遠程分析與決策;

運維服務類37個,主要用於遠程運維、產品服務、工況監測等,部署安裝後可實現對各類裝備、機械等產品的遠程監測服務;

疫情防護類30個,主要用於醫療物資供需對接、疫情監測、員工健康管理等,直接用於火神山醫院等醫療機構,助力疫情防控。

物資產能不足時,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重點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支持;交流活動受限時,工業互聯網平臺也能夠幫助企業通過平臺實現在線業務處理和供應鏈協同。

一蹴而就還是短暫繁榮?

Q:戰“疫”結束後,產業會有哪些變化?

A:更多企業會加快速度實現數字化轉型,工廠資產健康集中可視化管理,遠程運維及專家支持,在線辦公等會成為新主流。

製造企業將會積極推進基於工業互聯網的遠程智能服務。通過增強現實等技術進行遠程維護指導,基於對設備的運行狀態監控進行故障預警,這些智能服務會逐漸從理念變成現實並得到進一步的推廣。

此前,不少中小型企業對於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出於種種考慮都是“心動不行動”,但疫情發展使得大量員工無法如期到崗,機器設備又需要人員操作,整個企業運作停滯。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疫情的影響也成為了企業發展的催化劑,使其更加重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人工依賴程度較高、“啞”設備多的企業,加快推動工業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的進程。

若是因此就認為“雲”在疫情期間普遍利好,怕是過於草率。對行業整體來說,疫情與其說是機會,更像是關口。從需求端看,疫情有利於培養形成在線工作的習慣,也將令企業意識到自動化、信息化的重要性。只能說它可能是一個契機,但並不能說會變成爆發性的增長。

疫情之下的免费“云”,我要不要上?

疫情過後,或許將有更多的企業進行自動化的升級。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大企業都會更加意識到自動化、無人工廠的重要性。但來自西安某地的一位系統集成商在接受gongkong®小編採訪時也表示:疫情帶來的是短期效應,自動化升級乃至數字化轉型升級,還是需要提高企業全體人員的認知,特別是中高級管理人員認知。同時,他也表示,目前很多中小企業還是採用傳統生產工藝,舊設備改造比較大的難題還是首先要解決自動化的問題,例如,添加傳感器以及PLC等。

在gongkong®小編的採訪中發現,有很多人都還是持冷靜態度,他們認為這些技術的應用更加看中所涉及的行業、所處的位置以及所對應的工作內容,更重要的是看重企業的自動化程度,不能第一步都沒走好,就開始眼紅後面的第二步第三步了。

從需求端來看,中國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在提速,但這次能往前推多大浪,還是要靠企業的組織推進能力。隨著傳統企業升級需求逐漸加大,企業渴望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不斷降本增效,但實現這個過程卻依然很漫長。製造業有自己的規律,它並不像消費品一樣,企業用戶不會處於感性購買,而是更加傾向於理性決策,鏈條和週期會更長。

無疑,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是未來發展趨勢,但企業還是需要綜合性考慮。“雲”模式不僅僅是購買一些線上辦公軟件,還需要全面考慮,更積極的引入智能化技術,幫助業務減少對人工的依賴。整合現有網絡資源,量體裁衣,打造適應自身企業的系統,以及整合生產、倉儲、物流、乃至於客戶端。

安全是“雲”發展的先決條件

另外一家中小企業用戶在談到應用工業雲平臺的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擔心:我們非常希望能夠應用相關技術,但是對數據的安全性,持保留態度,畢竟如果數據出現洩漏或其他問題,根本承受不了。

疫情之下的免费“云”,我要不要上?

例如,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微盟事件,遭到程序員惡意“刪庫“並”跑路“,300多萬商家的業務數據被徹底毀壞。原本在當下疫情影響下已經大規模影響線下業務,又遭遇刪庫,更是把企業通過開展線上業務的希望扼殺了。

儘管“雲”市場已經趨於成熟,但是中小企業上雲依舊面臨諸如數據安全、數據中心的運維成本、能耗成本等問題,這些問題僅靠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是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的。

在gongkong®日前舉辦的“智慧城市”線上研討會上,也有諸多用戶提出:信息安全很重要,數據要加密,但如何才能確保公司的運行數據不被監控?雲平臺服務是否穩定?是否存在運營不下去的風險?概括來說就是,用戶將這些關鍵的轉接點交給另一個企業來把控,總覺得不踏實。

相關公司的技術專家也給出瞭解答:安全確實很重要,但加密不等於安全,公司運行的數據其實和設備運行本身的數據不是一個,而且不單單是數據,你本身硬件的接口,協議,ota功能等等都需要注意是否有漏洞。

另一位系統集成商也在採訪中表示,一方面可以藉助相關雲平臺的可靠性,或進行私有化部署,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自己建立雲平臺的形式來儘可能減少風險的發生,但相對來說這樣的費用也會較大,中小企業未必能夠承擔。

“雲”無處不在的時代到了,但“雲”安全之路也雄關漫道,而安全正是“雲”應用的首要條件,這個時候不僅需要企業在項目初始階段就把安全考慮進去,也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但不能因為有風險,就不做了。

疫情總會結束,但科技的發展不會停滯。對於所有人來說,這裡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與“雲”有關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