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 說的是什麼人, 什麼事?你怎麼看?

流浪的心


圖一是孔府藏品在北京辦展時拍的。我認為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封神榜。宋以後,皇帝要用儒家治國,於是這句話的語境不斷被篡改神話。

宋建國之前是五代十國的戰亂,軍閥割據,社會上沒有人讀書,包括趙普。所以建國後尤其注重文治。趙匡胤就告誡趙普要多讀書,才能當好宰相。於是就有了後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其實表達的意思是“趙普讀書少”這層含義。





司文學舍


靈椿一株老,

丹桂五枝芳。

其五子皆進士。


文心雕詩


半部論語治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據說當初趙普跟著趙匡胤一起打天下,關係非常好,而趙普的書讀的並不多,建立宋朝後,為了穩定局勢,趙匡胤不得不留任之前的幾位重要大臣,趙普並未成為宰相。

趙普與趙匡胤是發小,關係又鐵,有事就喜歡找趙普來商量,打天下的時候趙普就沒少為他出謀劃策。建立宋朝後,雖有宰相,但趙匡胤還是喜歡找趙普來商量。時間久了,就把宰相的位置架空了,他們也知趣,就集體辭職,趙普才有機會當上宰相。

從《宋史》的記載來看:“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趙普早年學習和熟悉的是“吏事”(這與其出生的家庭有關),而“寡學術”即不學無術,等當了宰相之後,由於適應不了宰相之職和趙匡胤的要求,出了不少洋相,所以宋太祖趙匡胤才經常勸他讀書。到了“晚年”才“手不釋卷”,死了以後發現他讀的居然就是一部《論語》而已。

於是,有人說趙普前期輔助趙匡胤治理天下的時候僅憑《論語》,後期穩定天下也只有《論語》,所以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


梅子教育與營養


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趙普,他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贏的宰相。

剛剛聽到這句話時,差不多我已經30歲了,對聖賢文化非常仰慕渴求,快速背誦了《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等,讀了《大學》、《中庸》、《論語》等,《孟子》看了一遍。在讀著的過程中和讀完之後,始終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在讀誦經典過程中,本來自己生活和工作都不順心,現在卻拿經典指責批評家人同事,人緣非常差,是不受歡迎的人。儒家講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我讀過《論語》,家卻不齊,原因何在?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細細反省自己,祖先智慧的教導,自己落實幾條?慚愧汗顏,一條都做不到,為自私自利,很多還與聖賢經典的教誨相左。以經典為準則,從《弟子規》開始落實,努力改正自己,積極行善利益社會,這才是我學習經典的方向。真正落實了經典的教誨,內心非常的充實歡喜,家齊自然就得到了。

陳大惠老師講過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當時整個社會,從小都學習儒釋道經典,有著濃厚的文化基礎和社會氛圍,達到治天下真不難。今天唯有國家復興傳統文化,民眾深信論理道德因果並踐行,半部《論語》治天下又有何難。


學袁了凡


是說的趙普,趙普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家,宋朝開國功臣,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普讀書不多以前只是一個小吏,當了宰相後宋太祖就叫他多讀一點書,於是趙普每天回家後就認真讀書,只讀《論語》。後來宋太宗即位後仍然拜趙普為相,有一次太宗問趙普說:聽人說你只讀《論語》一本書?趙普誠實回答到道:是,我就讀一本《論語》。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趙普書雖讀的不多,然而功績不少。

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

這個美談流傳起始南宋,一方面說出了趙普的聰敏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從某種程度上在鼓吹儒學,畢竟《論語》是儒學的經典,同時儒學又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所以無論是從統治階層還是儒家士子都願意來宣傳。

當然,現在“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存在著某些質疑,比如《宋史·趙普傳》裡面就根本沒有這件事,還比如真的真的半部論語就能做宰相,還協助宋太祖做了那麼多影響後世的重大決定?!……

由此可見,歷史是人寫的,而怎麼去看,怎麼去認識還是靠後人自己來甄別。


嚮往聽風


意思:趙晉用論語的一半治理好了國家(大概這個意思,你也可以讀了下文後自己思考)被稱作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可謂宋朝的第一文臣.但那沒有學歷的出身和以吏道治世的方法,日益與趙氏天子所熱衷的道德文章潮流格格不入.趙匡胤是在馬上得天下的,也深知不能以馬上治天下的道理,自己以身作則,帶頭讀書,並一再批評老謀士趙普不讀書,意味深長的警告趙普"宰相需用讀書人".如此形式下,現任宰相趙普就是不情願,也不得不改投孔門之下,找起儒家經典誦習,以便重新被太祖劃歸讀書人的行列.宋初君臣急於在儒家經典中尋找治世良方,至聖先師孔子的言論集最終成為宰相的急救章.之後,日理萬機的宰相每天下班回家,便把自己關在房間,一聲不吭地攻讀起語錄來.他持之不懈,到晚年終有所得,不但上朝理政,事必決於,而且把夕日玩弄權術,幫太祖算計前朝君主\\本朝功臣的業績也都歸結於孔夫子的教誨,故有“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流傳.目的:強調儒家經典的重要性.


帶你看不一樣的電影啊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趙普說的,也是一群儒生傳開的,為了吹捧他們祖師孔子,也是君王為了鞏固地位,尊崇如家。

我來給你們講述這個故事都出處,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在趙普生前及整個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籠。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於南宋朱熹(1130-1200年)謝世之後,首先是一個叫林駧(dòng)(具體生卒年未詳)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八《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

趙普所學的書籍,除了《論語》之外,沒有別的了。在這段話下面,有個小注,寫著這樣的話:“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與這個典故有關的另一位人物是,與林駧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羅大經(約1196-1252年)。在其所撰《鶴林玉露》中有這樣的記載:“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

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個記載說明《論語》在當時“為兒童之書”,當過私塾先生的趙普自然熟悉。

羅大經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記載的話,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還多了後半句“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並且說明了具體時間,是“趙普再相”後,聽到人們說趙普所讀的書就只有《論語》,於是宋太宗就此問趙普,趙普毫不隱瞞,並說出上面的話。


福爾摩小黑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有關宋朝開國宰相趙普的典故。當年有同僚嘲笑趙普讀書不多,趙普用這句話回擊他人的指責。久而久之成為了典故和口頭禪。

這個典故,可以告訴我們三個道理。

第一,掌握文化知識,是幹事興業的基礎。

我們要尊重知識,尊重文化。從自己做起,不斷學習,不斷提高。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思想認識、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沒有文化知識,不知道尊重文化知識,只會讓自己變得愚昧無知,不知道正確的方向,毫無目標,得過且過。沒有辦法活出自己的價值來。

第二,文化知識要有用,不在多少。

學的東西要有用,不在多少。有的人學了很多知識,但是不實用,沒有實踐能力,學了不如不學。所以,不能知行合一的學習,浪費時間、沒有價值的。

學習文化知識貴在有用。能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豐富自己的思想認識。

第三,學習文化知識,不代表成功。

學習文化知識,不代表成功。成功,是要人去做出來的;成功,需要有價值、才叫做成功,例如趙普輔佐趙匡胤創建大宋王朝,這是一種有價值的成功。

學以致用!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能力,能不能幹出一番事業,關鍵在於人的品質和選擇!讀書不是打把式,只顧看著好看,讀書貴在掌握要領,能夠學以致用。


聿劍培訓師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後,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我以為,當時天下初定,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半部論語治天下正好應了無為而治的道理,所以有其合理性,和漢朝初年尊黃老之術與民休息有異曲同工之妙。


聞泉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說過的一句話。

據史載,趙普讀書不多,當上宰相之後碰到國家大事或者重要問題,疑而不決時,會回到家到書房裡讀一讀《論語》。次日上朝多有決斷。

說自己只讀了半部《論語》是謙虛的話,表示平時讀書不多,學問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