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羅馬共和國(一)

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是古羅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暴君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高傲者塔克文或者稱小塔克文),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羅馬王政時代最後一個統治者塔克文被驅逐後,羅馬人一致選舉了推翻塔克文王朝有功的兩個貴族為執政官,他們權力相等,彼此有否決權,相互制約。一年一任的兩位執政官完全為貴族壟斷,而貴族與平民的矛盾十分尖銳,故平民常以“分離運動”的形式反對貴族,強迫貴族作出讓步。這樣,羅馬人避免了專制的循環,由貴族統治轉向接近希臘城邦的民主色彩,建立起共和制度。


世界史--羅馬共和國(一)

公元前44年的羅馬共和國

薩謨奈戰爭

公元前405年羅馬人圍攻維愛,經過10年圍攻,羅馬人終於在公元前396年攻佔井毀滅了維愛城。城內居民被賣為奴,土地併入羅馬,成為羅馬第四個農村部落。從此,羅馬控制了第伯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343年,薩謨奈人向同族的加普亞城和提奴姆城發起猛烈攻擊,兩城慌忙向羅馬求援。這對於本來就想南進統一意大利可又苦於出師無名的羅馬,實在是難得的好時機,於是羅馬向薩謨奈人大舉進攻,從而爆發了古羅馬歷史上的薩謨奈戰爭

薩謨奈人是薩賓人的後裔,是古意大利民族中的一支,其大部居住在中意大利。第一次薩謨奈戰爭發生在公元前343年,薩謨奈作戰不力,羅馬方面又有拉丁同盟趁火打,雙方都無心戀戰,遂於公元前341年協定:由羅馬佔領加普亞城,由薩漠奈佔領提姆城,第二次薩漠奈戰爭爆發於公元前326年,最初的一年羅馬大獲全勝。不料到公元前321年,羅馬軍隊在考地安峽谷遭到薩謨奈人伏擊而慘敗,並簽訂了屈辱的條約,羅馬元老院堅持作戰,公元前304年羅馬軍隊攻了薩讀奈聯軍的首府包維亞奴姆,薩漠奈被邊求和,第二年雙方訂立和約,但這和約對方來說都是緩兵之計,雙方都在積極備故,公元前298年,第三次薩漠奈戰爭爆發公元前295年,羅馬與伊達拉里亞,高盧人和薩漠奈人的聯軍在森提奴姆附近展開激戰,羅馬獲勝,薩漠奈人南返後雖仍苦戰了5年,但無勝利的希望,遂於公元前290年向羅馬人求和。薩謨奈的勝利,使羅馬版圖往北擴至波河,往南到盧卡尼亞北境。


世界史--羅馬共和國(一)

薩謨奈人

第一次布匿戰爭

迦太基(在今突尼斯)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據說意為“棕櫚之民)。羅馬征服意大利半島後,積極向海外擴張勢力,與迦太基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的霸權而爆發了戰爭,羅馬史上稱布匿戰爭。戰爭的直接導火線是墨西拿事件。希臘殖民城市敘拉古的僱傭兵中有一批意大利人,強佔了西西里東北的墨西拿,遭到敘拉古軍隊攻擊,意大利人向迦太基和羅馬求援、迦太基搶先擊敗了敘拉古的車隊,羅馬不能坐視迦太基得利,也強行進軍西西里,雙方遂於公元前264年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初戰得勝,佔領了西西里島南海岸的阿格里根特。公元前241年,羅馬在西西里西部的伊幹特群島又大敗迦太基海軍。連續23年的戰爭使雙方都精疲力竭,於是羅馬接受了迦太基的求和,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


世界史--羅馬共和國(一)

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18年,爆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前201)。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戰敗的迦太基不肯善罷甘休,積極作反擊羅馬的準備。到漢尼拔掌握軍權時,迦太基人認為已有足夠的力量同羅馬人再次較量。戰爭伊始,迦太基軍統帥漢尼拔率9萬步兵、1200騎兵和37頭戰象由西班牙出發,衝破了重重險阻,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打破了羅馬人想把戰爭侷限在西班牙和北非,避免在意大利本土作戰的計劃,使羅馬處於被動地位。漢尼拔在波波河流域首戰告捷。公元前217年,在特拉西美諾湖附近,漢尼拔又巧妙地運用迂迴戰術大敗羅馬,羅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執政官陣亡。公元前216年,羅馬徵集8萬軍隊與漢尼拔會戰於坎奈。漢尼拔採用兩翼包抄戰術,以少勝多,幾乎全殲羅馬軍。但是,漢尼拔的這些勝利只限於南意大利,並沒有從根本上摧毀羅馬的軍事力量。相反由於他孤闖敵境,給養、兵源都不能及時得到解決,戰鬥力逐漸削弱。公元前204年,羅馬軍隊在迦太基附近登陸,漢尼拔被本國政府急令召回。公元前202年,雙方在迦太基的扎瑪附近進行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會戰,漢尼拔戰敗。次年迦太基被追求和,根據和約,迦太基放棄非洲以外的全部領土,賠款1萬塔蘭特,不經羅馬允許,迦太基不得對外進行戰爭。到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戰爭結束後,迦太基城被羅馬軍團付之一炬,迦太基地區也被羅馬劃為“阿非利加”行省。


世界史--羅馬共和國(一)

第二次布匿戰爭


世界史--羅馬共和國(一)

漢尼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