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走兒媳後,兒子發了瘋,50歲的我後悔莫及

一段婚姻究竟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庭的事?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古時候,我們講究的是"門當戶對",意思是指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再參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形成的婚姻關係才是完整的。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思維方式也越來越開闊,"戀愛自主,婚姻自由"漸漸取代了原來的習俗,獲得大家歡迎。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沒有完全摒去舊俗,雙方父母的意見,依舊在一段婚姻關係中,格外重要。

逼走兒媳後,兒子發了瘋,50歲的我後悔莫及

"門不當 ,戶不對,你憑什麼嫁給我兒子?"

潘女士家在市區,家庭條件優渥,而她的兒子自小便是她的驕傲:聰慧乖巧,學生時期成績優異,考入了令人豔羨的名牌大學,畢業後,更是獲得了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唯有一點,潘女士不太滿意:兒子對未來伴侶的要求很高,直到29歲了,也並未成家立業。心中焦急的潘女士也多次為兒子安排相親,對象都是她到處找來的條件優秀的女孩,可是兒子都沒有同意。但是沒想到,30歲那年,兒子給潘女士打電話,說要帶女朋友回家。這讓潘女士欣喜若狂,準備了一桌子好菜在家等候。可是讓她沒想到的是,經過她對女孩的一番詢問,她才知道,這女孩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家境平凡,長相普通,能力也不出眾,根本比不上她之前給兒子安排的那些相親對象。

逼走兒媳後,兒子發了瘋,50歲的我後悔莫及

"不行!這門親事我不能同意!"潘女士更沒想到的是從小孝順懂事的兒子竟然為了那個農村姑娘與她大吵一架,這讓她對那個農村姑娘越發沒了好感"都是因為她,我兒子才會不聽我的話,她就是個狐狸精!"於是之後,她開始對兩人百般阻撓,甚至多次威脅女孩離開她兒子,"你根本配不上我兒子!""門不當,戶不對,你憑什麼嫁給他?"然而,這一切舉動只一次次激化了她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在一次激烈的爭執後"媽,你能不能不要再插手我和她了?她有什麼不好?你為什麼非要逼她離開我?今後您不要再去找她了,您要是不想看見我們倆,我們就搬出去住。"

潘女士氣得渾身發抖,"我告訴你,只要我還活著,我就不會答應讓那個女人進門!你要是敢娶她,你就別認我這個媽!"潘女士的步步相逼併沒能拆散這對戀人,在兒子30歲那年,這對戀人還是步入了婚姻殿堂。潘女士心想,就算你成功嫁給了我兒子,早晚我也會讓你滾出這個家。

我自以為是的"勝利"

兒子婚後,不甘心阻攔失敗的潘女士不斷地插手兒子的婚姻生活:強迫兒媳婦一手包辦家中所有的家務,每當兒子提出要幫忙,她就故作姿態地抽泣抹淚;兒媳懷孕期間,她也不聞不問,逼著挺著大肚子的兒媳婦刷碗洗衣;孩子生下來後,不許兒媳在坐月子期間請月嫂,連來照顧女兒的親家母,也被潘女士氣跑了;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她又開始諷刺兒媳婦不會照顧孩子,每天挑各種刺,逼得兒媳婦暗自垂淚,而每看到兒媳婦不堪重負地哭泣,潘女士就覺得心中一片熨帖:做我兒媳婦,也不看看自己配不配!

就在潘女士日復一日的"攪局"中,兒媳婦終於無法承受了,"老公,對不起,我們,離婚吧……我真的沒有辦法和你一起生活下去了,我真的受不了你媽媽對我的摧殘了,真的對不起,我不能跟你一起共度餘生了,我愛你,但是我沒有辦法。"兒子哭著抱著兒媳婦說,願意和她遠走高飛,離開潘女士的身邊,可是他們最終還是離婚了。兒子離婚後,潘女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悅:糾纏兒子的狐狸精終於自己走人了,她優秀的兒子值得更好的人相配,他還年輕,經濟條件又優異,有的是年輕小姑娘願意嫁給她兒子,而原來那個女人,怎麼配得上!這場無聲的婚姻戰役,最終由潘女士的"勝利"而告終。

逼走兒媳後,兒子發了瘋,50歲的我後悔莫及

"都是我的錯啊!"

正當潘女士洋洋得意的時候,她還不知道,未來有什麼在等著她。

兒子離婚後,精神狀態越來越差,逐漸失去了原來意氣風發的樣子,每天晚上借酒消愁,靠酒精麻痺自己,只有在酒精的作用下才能忘卻暫時的煩惱,總是喝得爛醉。潘女士起初以為這只是暫時的,等過一段時間,等兒子忘記了那個女人,一切就會好起來。可她沒想到,有一天,她打開兒子的房門,想叫他吃飯,卻發現兒子的房間裡滿地的酒瓶碎渣,兒子滿身酒氣,怔怔地盯著牆角。她叫了好幾聲,兒子都沒有理她。她這才開始擔心起來,擔心兒子會想不開,於是經常找來心理醫生為兒子疏導,可是,她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她的兒子,瘋了。兒子整日念念叨叨的都是前兒媳的名字,每當見到生人,就會害怕地躲起來,喃喃著前兒媳的名字。經醫生檢查,確診她兒子為精神分裂。潘女士瞬間就崩潰了,在醫院號啕大哭,"都是我的錯啊!都是我造的孽啊!"

逼走兒媳後,兒子發了瘋,50歲的我後悔莫及

這時的潘女士已經50歲了,兒子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整日在家裡自言自語,連人也認不出了。潘女士看著兒子,心裡是悔不當初,如果她當初沒有因為一時的門第之見,刻意阻攔、干擾兒子的婚姻,逼迫他們離婚,這一切是不是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可是,後悔也來不及了。

許多父母都有著和潘女士一樣的想法,出發點都是為兒女著想,可是卻忘了考慮兒女的想法。湖南衛視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的母親,也是這樣一位過多插手孩子生活的母親,她"密不透風"的愛,對她的孩子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負擔?孩子們一天天長大了,做父母的已經不能繼續以愛的名義支配孩子的生活,能做的只是提出建議,而不要過多的干擾,畢竟愛是支持與鼓勵,而不是控制與阻撓。門當戶對固然好,而對方的真心與自身的內涵也許會比出身更重要。

還是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以更合理與正確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