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都城是哪裡?

風雨中269672711


趙國一共有三個國都,分別是晉陽(山西太原)、中牟(河南鶴壁)、邯鄲(河北邯鄲)。

攻佔代地定都晉陽

晉陽是趙國從晉國時期的趙家大本營,是趙家往北發展的基地,目標就是北邊的代地。在還沒有發生三家分晉的時候,趙家的家主是趙簡子,趙簡子考察自己的幾個兒子發現地位最低的庶子趙襄子最有本事,就廢了太子伯魯,立了趙襄子,趙襄子確實大有作為,攻下了代地。後來趙襄子年老,他為了保證趙家內部的團結,立了哥哥伯魯的孫子趙浣為太子,他就是後來的趙獻侯。

南向發展遷都中牟

趙國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內亂,幾乎每任國君即位時都會發生內亂。趙獻侯即位後立馬就被趙襄子的兒子趙桓子趙嘉趕下位,但趙桓子壽命有限,一年以後就去世了,趙獻侯在支持下重新即位。

當時三家分晉已經完成,趙國因為在三家分晉時實力最大,獲利最多,再加上趙國地處北方,趙獻侯為了避免趙襄子和趙桓子殘餘勢力的影響,以及為了進一步向更加富裕的南方發展,將國都遷往了中牟。

攻略中山再遷邯鄲

趙國遷都邯鄲其中也有內亂的原因。趙國遷都邯鄲是發生在趙敬侯時期,當時上一任的趙國君主趙烈侯立了自己的兒子趙章立為太子,趙烈侯去世後,趙章年齡太小,朝臣擁立趙烈侯的弟弟為國君趙武公,趙武公在十三年之後去世,趙章再度被擁立為國君趙敬侯,但此時同樣的一幕再度發生,趙武公的兒子作亂,趙敬侯擊敗叛亂之後,考慮到趙武公的殘餘勢力影響,堅定了遷都北方邯鄲的想法。除了內亂,更重要的是趙國也必須遷都邯鄲。三家分晉時魏國分得的土地並不在一起,起點並不好,後來在魏文侯的努力之下,魏國國力持續上升,很快就成為了戰國初期的一霸,後來在不斷的輾轉騰挪中一步步佔領了更多的土地,並最終將趙國國都中牟三面包圍了。

趙烈侯時趙國和齊國發生戰爭,趙國聯合魏國、韓國一起進攻齊國,魏文侯很快帶領著三家打敗了齊國,並且讓齊國割讓了一大塊土地,在這新得到的土地上,魏文侯設立了軍事重鎮鄴縣,並讓西門豹去統治。

魏文侯心中對於趙國的南擴一直暗中提防,趙國原本意圖向南方發展,想要攻打衛國,但此時魏文侯一直喊著三晉結盟,再加上魏國國力強大,衛國是魏國小弟,趙國一直沒有辦法向南發展。魏國設立鄴縣,趙國就很尷尬了,此時的趙國國都中牟東面就是鄴縣、湯陰,南面是魏國的朝歌,而西面就是太行山,鄴不但不能向南發展,更是幾乎被魏國包圍,十分危險,所以趙國只能改變國策,遷都北邊的邯鄲,將國策定為消滅中山國。

所以趙國一共有三個首都,晉陽、中牟、邯鄲,這三個首都基本上代表了趙國的三個不同的發展戰略。


天天故史匯


趙國第一個都城是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

山西太原,在春秋戰國時期稱為晉陽,是趙國最早定都的地方。

趙氏孤兒這個名詞我們都知道,趙氏孤兒趙武后來出任晉國中軍將,恢復了祖先的榮譽,但趙氏封地大多數收不回來了。

晉國國君掌握的領土卻非常有限,只剩下絳都、曲沃這幾個地方,其他大部分土地都到了大家族口袋裡。趙武的孫子趙鞅高瞻遠矚,作出將家族北遷的決定,在汾河上游修築晉陽,並且將家族宗廟轉移到晉陽。

晉陽北可以去代國,東可以翻越太行山去中山國,位置險要。只是在晉國的邊疆地區,晉國卿大夫們也不和趙氏爭。

趙鞅領兵討伐衛國,讓衛國賠償五百戶人口,約三千多人,全部安置在晉陽。

時間來到趙鞅之子趙無恤時期,當時晉國最強大的四卿,分別是智、趙、魏、韓。智氏的實力,又在另外三家之上,智伯瑤更是一心削弱其他三家。

智伯瑤以出兵越國為藉口,讓其他三家各拿出一百里地和三萬人來。結果魏氏、韓氏把土地和人口拿出來獻給智伯瑤,趙無恤卻不肯將土地人口白送人。

智伯瑤對魏、韓兩家許諾,一起帶兵進攻晉陽,以後平分趙家的地盤。韓虎和魏駒雖然不相信智伯瑤,但也無奈,實力不濟,只能跟著一起出兵。

公元前455年,智、韓、魏三家軍隊開赴晉陽,晉陽之戰拉開帷幕。

晉陽城下,智、韓、魏的大軍將這座大城圍的跟鐵通一般,然後四面圍攻。

晉陽城頭上,總有射不完的箭,飛不完的長槍。\t晉陽宮室的牆垣,用丈餘高削尖的竹子圍成,趙人將宮室的牆垣拆了造箭矢。晉陽宮室的柱基用青銅鑄成,趙人將宮室的柱基融了,用來鑄造兵器。

晉陽城的百姓,願出戰者甚眾,無論婦女還是稚童,亦皆欣然願效死力。

這是一場消耗戰,晉陽雖然城高池寬,也屯積足夠三年的糧草,但是兵器消耗很快,尤其是箭矢,幾乎消耗殆盡。

外圍以智氏為主的大軍,重重圍困攻打,這一圍時間就過了兩年,第三年開春的時候,雙方依然處於對峙狀態。

智伯瑤長期出動大軍不歸,自己領地還能供應源源不斷的軍糧,內部管理也是井然有序,其能力絕對不俗。

公元前453年初春,智伯瑤乘著他的戰車反覆細緻地巡查這一帶的山水,終定下破晉陽的大計,那就是水攻。晉陽附近除了汾水這個主幹河流,其他小河小溪也不少,藉此綿綿春雨之季,水攻絕對是好計。

智伯瑤下令將附近所有大河小溪泉流全部壩斷,掘成大渠,於渠之左右,築起高堤,為蓄水之地。

決堤灌城之日,山水大發,晉陽城中之軍民,妥帖地形容,皆為魚鱉矣。

智伯瑤將護城河通往其他河流的渠道全部堵死,只讓水進不讓出,幾天之後,水勢愈高,房屋不是倒塌,便是淹沒。\t幸運的是晉陽城牆特別高,城牆是用木板夾著泥土建造的,既有韌性又堅固,雖然長期水浸,卻安好無損。

智伯瑤對眾人道:“我打了半輩子仗,以前真沒有認識到這河水的的威力,它竟然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啊!”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韓虎和魏駒聽了心裡涼嗖嗖的,因為他們的都城平陽和安邑正好也在汾水旁,而且是在汾水的下游,水勢更大。

趙無恤派人潛入魏韓大營,沒有太多言語,言簡意賅:“趙氏若亡,則禍必次及於韓、魏矣。”

第二日,智伯瑤在山崗之上置酒,邀請韓虎和魏駒,一邊飲酒,一邊觀看還在往上漲的水勢。

智伯瑤喜形於色,遙指晉陽城道:“水能載舟,也能傾覆一座大城,壯哉!”

韓虎和魏駒則面面相視,各自思考如何儘快配合趙氏反攻。酒過三巡,韓虎和魏駒辭別,立即整軍備戰去了。

是夜,韓虎、魏駒暗地使人襲殺守堤軍士,於西面掘開水口,反灌入智伯瑤之營寨。

水勢漲的很快,波濤滾滾,軍糧器械,飄蕩一空。智伯瑤軍中驚亂,營中軍士,盡從水中浮沉掙命。智伯瑤本乘小舟逃離戰場,不料被趙無恤的追兵趕上,二話不說給砍死。

三家分晉後,趙國很長時間都以晉陽為都城,直到東遷至東邊的中牟與邯鄲地區。

晉陽這個地方,後來一千多年都是堅城。

到唐朝的時候,李淵李世民父子就是從晉陽起兵反隋,最後成功建立大唐王朝。安史之亂,唐朝大將李光弼依靠晉陽堅固的城防,生生把數倍於己軍的史思明部抵擋住。晉陽,堪稱唐朝的福地。

再往後到宋朝,趙氏家族的趙光胤、趙光義兩位兄弟皇帝,先後都親征晉陽。兩位皇帝使用一切辦法圍困晉陽,如蝗蟲般密密麻麻的箭雨,轟隆投石機投下的巨石,電閃雷鳴的火藥,一切能用的辦法都用了。

晉陽城依然固若金湯,而對手的兵力是遠不及宋朝的。後來晉陽的北漢軍由於糧食準備不充分,最終被迫投降。

宋太宗趙光義比其他姓氏的國君,更明白晉陽的來歷(這本就是趙氏家族祖上修築的),北宋的都城在汴京(開封),晉陽靠近北方胡人地區,如果被胡人佔領,據險而守,那又是很危險的事情。

趙光義下令摧毀晉陽,先火燒城池,燒完之後趙光義發現晉陽威嚴不減,又下令水淹晉陽,把城牆泡在水裡,等到城牆倒塌得差不多才罷手。

晉陽這座千年古城,生於趙氏,最後也毀於趙氏。


地圖帝


春秋戰國時代,趙國的都城是邯鄲,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中原霸主必爭之地,也是各朝各代建都的必選之地,先後成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


這裡發生了很多故事,流傳至今。

邯鄲成為城鎮開始於殷商,商建都於殷,邯鄲就成為了畿輔之地,至少有3800年的建城歷史。


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之久,是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這裡有邯鄲學步,有胡服騎射,有黃粱美夢,有負荊請罪!


這裡有圍魏救趙的妙計,這裡有長平之戰的沉痛。

這裡有完璧歸趙的大義,這裡有紙上談兵的嘲笑。

這裡有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這裡也有廉頗藺相如的生死之交。


邯鄲,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絕對值得你一去!


叫我帥比就好了


戰國時期之趙國建國於公元前483年,滅亡於公元前228年。其領土地理位置大致在現在的山西中部,北部;河北的西部,南部。



趙國都城初始定都於晉陽(現在的山西太原),後遷都到邯鄲(當今的河北邯鄲)。

趙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趙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之一。歷史中的趙國出過幾個名人!如負荊請罪中的廉頗,藺相如。還有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代名將 李牧(與同時期的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