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茶,死去活來,四溢芬芳


喝茶的人都知道,有一個關於好茶評定的很重要標準,就是“死去活來”。也即,把茶曬、揉、蒸、炒、焙或再渥堆發酵變幹,然其遇水後,又能復活。這樣的技藝,要求很高,但這樣的茶,往往又能還茶本色,四溢清香或芬芳。

如茶,死去活來,四溢芬芳


這讓我們想起莊子講的一種為人之高境。就是在《齊物論》裡說到的一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故事。

原文是: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如茶,死去活來,四溢芬芳


譯文是:南郭子綦靠著椅子坐著,抬頭向天、緩緩吐氣,神情淡漠,好像失去了自身。顏成子游問老師:“你這是怎麼回事啊?形體不動就像槁木一樣,難道心神也可以讓它如同死灰一樣嗎?您今天靠著桌子坐的神情,與之前不太一樣啊?”南郭子綦說:“你問的正好,今天我做到了忘記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說過人籟,卻不曾聽說過地籟;即便聽說過地籟,也沒有聽說過天籟吧!”

這裡特別說明一下,這裡“籟”表示蕭,是一種中空樂器。人籟就表示一種人演奏的聲音,而天籟則表示為大自然所發出的聲音,意思是說,一般人能聽到人吹的蕭聲,而達到忘我境界的人,可以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聽到天籟之聲。

如茶,死去活來,四溢芬芳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個故事,說的是,人忘記了自我,將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形體就像是立著的枯木,無感無覺,無靈無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觀意識。但內在卻是蘊含著強大的能量,能與大自然同一的能量。這不是一種消極怠慢,沒有生機的狀態,恰恰相反其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展示著生機勃勃的內生力量。這種狀態正是莊子所要追求的境界,外表看似枯死,而內在卻是鮮活有力的,只是能量含蓄著。

如果人能修達這樣的狀態,我想,就是外在平靜,而內心卻含蓄湧動。王陽明說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應該也是這個道理。其實好的茶,也都是這樣的。因此,個人認為,借茶修為,以茶悟道,隨茶入境,是有道理的。怎麼把自己弄乾了,弄平靜了,同時保持著內生的力量,侍機而動,是一個不小的學問。

如茶,死去活來,四溢芬芳


一是看到你該看到的

凡事都有兩面。無論自己還是外面的世界。於自己,一定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自己,甚或不為己知的自己。比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裡列舉的人的弱點;比如各種心理學科想通過各種工具探測的自己,什麼人格量表,什麼色彩心理學、什麼筆跡心理學,等等。於社會,也有其深層的運行規則,哪怕是人們常常說道的社會的背面,那也是人類中的各個群體,因認知的不同維度而最終形成一個比較複雜的呈現,但社會還是對立統一地運行著,於自然、於宇宙皆是此理。

如茶,死去活來,四溢芬芳


二是體驗你該體驗的

生命自從形成,就不得不面對所有該來的遇見。不管酸甜苦辣,不管悲歡離合,一個人一生,無法選擇規避,只有面對和接受。唯一可以選擇的,那就是,感恩所有的遇見。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是對你此生修行的成全。只有提高一個維度接納,才能讓智慧之光照見更好的自己,讓人成其為人,而非沒有智慧靈光的動物。

如茶,死去活來,四溢芬芳


三是做完你該做的

凡塵俗世裡,個體皆有諸多的責任和義務。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上下級,所有的關係,都有相應的要求和期許,而且所遇的每個個體又都存在個體的差異,甚或修行的不足,但遇見了,就得是你該做的。把該做的做完了,留下來歇口氣的那個才是真正的自己。這樣做,累嗎?累。而相反,如果不這麼做,更累,甚或,最終的結局是,那些該做的,終將把你壓到窒息而亡。我很欣賞白巖松在一個採訪裡提到的證嚴上人的思想。那是他在做一個節目《巖松看臺灣》裡的。這個思想的意思是,“利他是覺悟必要過程,非只為覺悟後的願行”。因此,如願贊同,我想,做好當下,便是最好的修行

如茶,死去活來,四溢芬芳


四是修完你該修的

人此生走來,應歷不少修行:其一得不斷照見自己,修習自己積極向上的心態,給自己點亮心燈,方可一生安然自在。其二得能共情同理。人生而孤獨,需被照見,更需被理解,如能盡己所能去照亮周遭的別人,給別人光明和正能量,是一大功德。其三若能照見社會和時代的呼喚,那更是完美。所以,這裡,我想用網絡上很流行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那就是“如果不是生活、情懷、使命所迫,誰願意把自己搞得那麼才華橫溢”。以此與大家共學共進,把自己修習得更有能力,更圓融圓滿些。

如茶,死去活來,四溢芬芳


我想,這樣做,就如茶一樣,把自己變死了,再復活過來,四溢芬芳,也就是把自己看透,做好,進入看似麻木平靜的狀態,而此時,你也通透乾淨了,也就能順暢地釋放自己,玩轉餘生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