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千南萬語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01· 《無邪》獲獎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各獎項在當地時間2月29日晚終於花落各家,由伊朗導演穆罕默德·拉蘇洛夫執導影片《無邪》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

這一結果超出大眾意料,它探討了專治政權與個人自由,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似乎很難過審,而在現實中,電影所表達的正在發生——導演本人被限制出境,由他女兒前來代為領獎。


導演獄中,作品獲獎。這件事情本身似乎比電影更具意義和話題感。


02· 伊朗的成人童話

初識伊朗電影是2012年的一部《一次別離》,當時摘得金球獎桂冠,它的紅與當年《霸王別姬》爆紅有相似之處。封閉的國度、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講述你完全沒有了解的另一種生活,這是讓普通人接受真正藝術洗禮的最好方式。

我後來索性把伊朗幾部高口碑電影全看了一遍,才發現伊朗太擅長把自由、平等和愛等價值觀用兒童視角的成人童話來體現了。

在宗教、民族與政治的夾縫中,伊朗電影生存艱難,但是看過伊朗電影的人都不會覺得壓抑灰色,相反以兒童、生活細節場景居多,畫面清新純真,風格質樸,一些電影經典定格鏡頭可與獲獎攝影大片相媲美。


有人戲稱,因為伊朗電影審查嚴格,受國情影響,電影中不得出現親密鏡頭,所以導演只能拍拍兒童片或一些講生活的電影,拍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越沒有選擇,越能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


以中國為反例,市場大、容忍度極高,什麼類型的影片都可撈一杯羹,自然就會魚龍混雜。當然這是題外話。


伊朗的這些兒童視角的影片,畫面雖清新,但主題深刻、影片中無時無刻不折射了成人世界。

我心中的成人童話不是那種賞玩黑暗的故事,也不是那種非要揭露人性的弱點,更不需要加入多少現代流行元素來印證自己的“成人性”。它們一樣可以是燦爛光明的,同樣可以是純真高尚的,它不是簡單的給故事結尾來一個happy ending, 這類故事通透易懂,也能照出別樣人生。

下面節選幾部10萬人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以孩童視角為主的電影,看看它們傳達的普世價值。


03· 《小鞋子》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我一定要幫妹妹

買一雙鞋


這部創下伊朗票房記錄的影片獲得過當年數十個國際獎項,導演馬基德·馬基迪一直擅長拍攝“成人童話”,從處女作《手足情深》開始,他就喜歡上了從兒童視角看這個世界。

《小鞋子》是典型的伊朗“成人的童話”風格,導演用溫情又略帶心疼的目光,講述了一個來自被剝奪了公民權家庭的小男孩丟失了妹妹的鞋子之後為得到一雙新鞋子歷盡磨難的故事。

起因是某天年僅9歲的阿里去補鞋匠那裡幫妹妹取鞋,回來的路上卻不慎將鞋子弄丟了。這雙粉紅色的小鞋子破破爛爛,也把街邊的貧窮放大了。阿里哭了,他知道家裡已經沒錢再給妹妹買一雙新的了,於是兩人商量決定兄妹倆共一雙鞋穿。每天都是妹妹上完學回來與哥哥在巷口換好鞋再回家。


有一天妹妹發現自己的鞋被穿在了另一個小女孩腳上,準備去要鞋的時候,發現她和她的盲人爸爸。

善良的妹妹遇到比自己更窮苦的人,她再也沒法去要鞋了。


後來阿里看到一個長跑比賽的報名,決定去參加拿獎品,這樣就有新鞋穿了。結果他得了冠軍,他卻哭了。原因是冠軍獎品是兩週的夏令營和一套運動服,只有季軍才有鞋子。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雖然故事發生在貧窮的鄉下,一家人也過得瑣碎煩惱,甚至最後兄妹倆的問題也被導演故意留白。但導演他並沒有把《小鞋子》拍成一個反映貧窮的沉重的作品,全片充滿了溫情與小滿足,純真、善良、懂事、友愛從孩子們的內心緩緩散發出來。


阿里為了讓妹妹有鞋穿,先後經歷了換鞋跑步上學、跟著爸爸去綠化區打工、參加長跑比賽,每一次都與他心目中的鞋子失之交臂。電影最後,阿里很失望,而爸爸正在往家裡走,自行車上綁了兩雙鞋,一雙女鞋,一雙男鞋。電影並沒有放阿里看到爸爸買鞋的畫面。

導演似乎想告訴我們:上帝不會堵住一個人的人生路,希望在路上。勇敢面對現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就會有希望。


《小王子》裡有句話,我們都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電影裡的孩子們在經歷磨難的時候充滿希望,鍥而不捨。而他的目標是明確的,以至於他拿到高於他期望的結果時,他卻並不高興。

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成人亦如此。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我一定要把作業本

還給我的同學


04·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說真的,這只是一件小事。

小男孩阿默德不小心把同桌的作業本帶回了家,為了不讓同桌捱罵,於是艾哈默德執著往返於兩個距離很遠的村子之間尋找朋友的家,最後卻無工而返選擇了回到家中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幫同學把作業做完。

作業本是不是歸還了,作業是不是寫完了,顯然不是導演想表達的意思,他更想讓人們睜大眼睛看看他一路的艱辛:仍在坐月子的母親對他歸還本子先是不屑,後來又斥責了一頓;坐在街邊無所事事的爺爺給他生了個小是非;但這阻攔不了阿默德歸還本子的決心,他跟隨一個他認為是同學父親的人再次翻山越嶺尋找同學的家。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這部影片要表現孩子的善良純真、誠實守信的人生閃光點。孩子越有童真,越能折射成人世界的蒼涼孤寂,展現了成人社會各種感情溝通的困難。


除了被阿默德的執拗感動外,更多的是引發我們對於“為什麼長大了人會變成這樣”的深思。 阿默德身上這種優良品質被時間所磨平,而環境與身份的轉變又不再允許我們使用年幼的思維方式應對和考量生活的種種。我們逐漸削弱、最後完全喪失了天真爛漫的堅持。

這種轉變是全方位的。人的外在樣貌、衣著、語言,由表及裡是人的內心、思維和價值觀。就像鐵的氧化侵蝕由表及裡,緩慢發生著化學反應而不自知。


我們竭力地追求著成長速度,熱衷於成人理智化的行為情感方式(就像阿默德的媽媽認為送作業本是件多餘的事),忙著永遠也停不下來的生活瑣事,放棄了誠信、放棄了理想,喪失天真,甚至帶著狡詐,走向更為平庸的世界。


影片中他一路遇到的人,要不是對童年沒什麼印象,要不就是回憶滿目瘡痍,不願再過一次那樣的童年。在一個大人們習慣說“我不知道”的國度裡時,只有這個小男孩的眼睛是睜開的。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他有著迥異於成人的執拗、憨厚,甚至傻氣。他的童真,真如片尾夾在作業本中的那朵白色小野花一樣刺眼。

最終那個作業本被別人帶走的同學,他的結局是好的——阿默德幫他完成了。

你要相信,這個世界永遠對無辜善良的人飽有善意。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我的手指感覺到了陽光

那是真主


05· 《天堂的顏色》

它講述了一個八歲的盲童默罕默德時常虔誠地用雙手去找尋心中的真主安拉。然而,母親離去多年後,父親為了再娶,決定甩掉他。先把默罕默德從盲人學校接回家,在家鄉從奶奶與兩個妹妹那裡,得到真摯的愛,結果好景不長,他被父親連拖帶拽送到了一個盲人木匠處當學徒。


史鐵生說,人所不能者即為殘疾。

大概人由於自己各種各樣的“殘疾”,不得不構築一個天堂,來幫自己抵禦各種黑暗。默罕默德看不見卻想要尋找真主,來幫他抵禦黑暗。真正的黑暗不是這個真實的世界,而是他的父親。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父親說自己是幼年喪父,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不幸,所以真主奪去了他的幸福(婚禮取消),這進一步催化了他內心邪惡的種子,他下定決心要滅掉自己的親兒子,在他把默罕默德帶到危險的地方的時候,森林傳來的野獸的恐怖的吼叫,象徵了他內心的某種危險的慾望。


最終橋斷落水,父親還是下水企圖救出兒子,雖然結局悲傷,但至少也讓我們看到了因為生活的不幸而泯滅了的人性迴歸了,默罕默德要找的真主出現了。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影片中奶奶臨終前,看見了一道耀眼的白光,她的表情充滿喜悅。片尾也出現了一道白光,照在穆罕默德的身體上,他的手突然能動了。他用手去尋找真主,天堂之光帶他而去,因為他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這也是本片的宗教意義。

伊朗電影獲金熊獎 | 解讀伊朗那些兒童視角電影裡傳達的普世價值


在所有電影裡面,有一類叫“伊朗兒童影片”獨樹一幟。在世風喧囂浮躁的時代,在我們的感官被充滿暴力、激情的電影刺激得遲鈍麻木的今天,伊朗電影返璞歸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製作帶給人們清新質樸、恬淡溫暖又充滿哲理的感覺。

很多畫面都是美的不像話,被喻為童話世界,而童話本身,起初就寫給成人看的。

伊朗孩童視角電影最大的特點是紀實性。大多啟用非職業演員,不雕琢,真實得像生活本身,從不掩飾生活的陰暗與悲傷。孩子的眼睛就像放大鏡,我們在看電影時好像不是在看電影,而是親臨伊朗社會本身。

孩子與大人的區別是什麼?

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比成年人更會思考。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我們最羨慕他們的東西了。

我們大人對一些東西熟視無睹的時候,孩子們面對一點變化或新鮮的事物就會思考半天,他們告訴我們:我們想要與這個世界同頻。我們早已熟悉的事物還有更多面,刻意忽略就是一種逃避。任何改變或困難的問題,我們都懷抱開放的心態來擁抱它。


這也是電影的現實意義。


為什麼說孩子是上帝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當真善美快要離我們而去的時候,當普世價值被懷疑、被擯棄、被遺忘的時候,總有一群人會拉著我們迴歸。

那群人,就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