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的“政治不正确”——奈保尔评介1

由於世界的政治和文化格局越来越明显地把皿煮国家和度菜国家、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划分了开来,作家、知识份子也明显地大致分成了两大派:

一派强调第三世界落後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西方列强历史上的侵略、殖民,现在的军事、文化霸权等。这派要求尊重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对於度菜正全虽然也持批评态度,但不强硬,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强调第三世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度菜正全存在的原因和理由。

在西方文明社会的背景下,这种所谓站在第三世界角度、替受苦受难的人民说话的被称为“政治正确”派,或左派(这里且不谈皿煮国家内部的政治、政策问题)。西方这种左翼观点在知识份子中占主流,它和第三世界政府、知识份子的主流看法有相当多的共同点,那就是强调西方文明不适合东方、强调第三世界被欺压、西方霸权、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受歧视;要求西方“尊重”第三世界人民,不要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强加”给东方第三世界国家。

这种观点在西方媒体和高等院校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相当占主导地位(也或许是由於这种“替弱者、被压迫者说话”、“尊重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立场更理直气壮、更占据道德高位,所以左派的声调更高,显得是多数),作为知识份子的一员,又最具有悲天悯人心肠、同情弱者的作家们自然更是持左翼观点的占绝大多数。像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格拉斯、大江健三郎、莫里森和戈蒂默等都是相当典型的左派作家。在美国,替“苦难的人民”呼喊声音最高的作家大概得数苏姗.桑塔格了。

西方的另一派观点是:导致第三世界落後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的度菜正腐、他们辅佐政府的知识份子、他们落後的文化。这一派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目前最先进的文明,它适合於全人类。这派对东方文化特殊论完全不买账,对第三世界度菜砖治持强硬抨击态度。这种认为“西方文化先进”的观点,就等於说文化是有高低的,西方文明高於东方文明,或者说西方文明高於第三世界文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份子有一种先入之见,认为这种观点一定是主导西方舆论的主要观点。但事实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西方被称为“政治不正确”派,也就是右派;这种“西方文明高於东方文明”的观点说出口就很难,赢得公开的掌声更难,在第三世界国家知识份子中就更被斥责包围。所以,西方右翼的观点无论在东、西方知识份子中都是少数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恰恰就是一个迎著“政治正确”的左派大潮而孤军奋战的典型右翼作家。在他目前已出版的二十多本小说和纪实作品中,在演讲、接受媒体采访中,他从不放弃机会表达对西方文明的热烈推崇,同时对东方、第三世界砖志制度和落後的文化强烈抨击。在当今世界有影响的作家中,奈保尔是少见的对全球政治、文化冲突有宏观把握能力的作家。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左倾“政治正确”势力主导西方媒体和知识界的这几十年里,在作品和作者本人一直遭到左派谩骂的情况下,奈保尔孤独地坚持从另一个角度为改变第三世界的现状而呼吁。令西方左派伤脑筋、更令第三世界愤怒的是,奈保尔是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有色人种。

奈保尔1932年出生於加勒比海的小岛千里达,这个英国殖民地於1962年独立,目前人口约130万,主要是黑人和印度裔,主要语言是英语。奈保尔虽然是印度後裔,但他的家族在十九世纪晚期就远 印度到千里达谋生,直到奈保尔30岁时才第一次到印度。奈保尔是千里达这个小岛产生的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一个是1992年获奖的黑人作家沃考特。

奈保尔自幼接受的都是英语教育,他的父亲酷爱文学,是个记者和作家,他写新闻稿,也写短篇小说。虽然父亲没有他那厶成功,却是他最初的良师。在奈保尔少年的时候,父亲就把自己写的故事大声念给他和兄妹听。在之前出版的《读书和写作》一书中,奈保尔对父亲最初给他的影响充满感激,他本人因此在11岁时就立志从事写作。他的姐姐和弟弟也都受父亲影响而热爱文学,弟弟(Shiva Naipaul)在牛津大学主攻中国语言文学後也成为英国颇有成就的作家(1985年去世)。

未满18岁时,奈保尔得到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奖学金 开千里达(并表示永不回去)到牛津大学主修英文。他当时一心只想离开千里达,“如果让我一辈子都呆在千里达的话,我宁肯去死。那里太小了,那里的价值全错了。”在1996年的一个文学讲座上,当被问道“为什么後来你没有回到千里达”时,奈保尔回答说:“我在那儿能干什厶?谁会出版你的书?谁会读它们?谁会评论它们?谁会买它们?谁会回报你所做的努力?”

但他对大学并不感兴趣,“我讨厌学位,讨厌大学里的那些观点。”后来他也一直对母校牛津不以为然,说它不过是个二流的地方学校。奈保尔对今天西方高校文科被左派意识形态主导的情形更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在接受采访和演讲中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留学期间他和父亲通了很多信,父子俩相互鼓励对方的写作。这些信件被奈保尔的出版商编辑出版:《父子通信》。在信中父亲不仅细致地指教儿子应该怎样努力,更为儿子能确立信心而鼓劲,他在信中写道∶“我毫不怀疑你将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但奈保尔在充满自信的同时,也对自己表示过怀疑,在给姐姐的信中,他说,“我要么能相当成功,要么就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失败。”但父亲则永远对他充满信心,他写道∶“我确信无疑,如果你出生在英国,你一定已经是成名、富有、并被文人们捧著了。你还没有老到不象话的程度,肖伯纳成功的时候已经44岁了。你应该坚持写下去。”

奈保尔18岁在牛津念书期间写了第一部小说,主要是模仿英国讽刺幽默小说家沃,但是这部写千里达的一个黑人想把自己变成国王的故事被出版社拒绝了。经过了一年多的沮丧之後,他又以个人经历写了第二部、第三部小说,仍未得到出版。

直到写出第四部小说,终於得到了出版社接受的通知,那年他才25岁。从这第一本出版的书中奈保尔得到的版税只有100英镑。随後的几年里,他又连续出版了两本书,但这三本以他的出生地为背景的书的出版,并没有使他成功到可以靠写书养活自己的程度,所以他还得靠给BBC的加勒比海部做记者、给文学杂志写书评为生。

1961年,在29岁的时候,奈保尔写出了他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後来被选入“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该书以他父亲为原型,描写了一个脆弱、敏感、热爱写作,却被生活磨难吞噬了的人生。“比斯瓦斯先生”童年时就住在一个拥挤、贫穷的大家庭,成年後又被强迫到一桩极不情愿的婚姻里,进入一个颓败的大家庭做长工式的过门女婿。他一直梦想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带著妻儿离开这个颓废的家族。後来他得以给报社写稿,写短篇小说,儿子也露出写作才华。当他终於可以买一栋自己的房子时,却发现现实和他所期待的并不一样。贷款利息使他背负沉重的债务,而他又因心脏病被解雇。当留学回来的女儿找到工作承担起债务,比斯瓦斯可以继续他热爱的写作时,上帝却不给他机会了,那年他才46岁。赤贫贯穿著比斯瓦斯的一生。

这是一个想挣脱命运,最後终於失败的经历。作品无论从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都明显流露著受狄更斯小说影响的痕迹。这是奈保尔的所有小说中最具传统小说色彩、可读性最强的一部作品,但读者自始至终都会充满凄凉和压抑感。第三世界的读者会从中体会到切肤之痛,但这部作品却最早并一直被西方推崇。

奈保尔认为自己是父亲的继续和完成,他後来写道:“父亲的创伤是别人无法表达的┅┅在一个生命的废墟上,父亲的梦想在我的身上继续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