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成為只會背詩的“書呆子”

導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彼此相處中,溝通是一門考究的藝術。面對疫情,日本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令我們感動,“青山一帶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讓我們讚歎。再想想我們的孩子,課本上的古詩文背過不少,可在生活中能夠運用的如此嫻熟嗎?借這個時機,或許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補補課,學習應對之節。

朱子在《大學章句·序》中有言,“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在灑掃、應對和進退這三件事裡,咱們已經聊過灑掃和進退(請看文章《 》),今天我想跟大家再聊聊應對

別讓孩子成為只會背詩的“書呆子”

所謂應對,就是在言辭上如何聊天,本質上這是一件訓練情商的事。現在的孩子課上背過不少詩文,但是他們在生活裡真的會運用嗎?前段時間,日本支援我們抗疫的物資火了,而原因則是物資包裝上的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盛唐時候感動了高僧鑑真的文字,如今又感動了我們;“青山一帶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是王昌齡在《送柴侍御》中的詩句,為什麼我們自己反而陌生了呢?這個公共話題可能要從培養孩子的應對之節開始。

別讓孩子成為只會背詩的“書呆子”

我想,如果小孩能夠把話說順了,那麼以後我們的語言大概就會越來越典雅。現在,很多家庭都與老人住在一起,而在怎麼請老人吃飯這件事情上,並不是讓孩子敲敲門,簡單吆喝一聲就行,是需要讓孩子認真跟老人打招呼的;其次,面對外人,又該如何教導孩子講話?在過去,如果年輕人要見自己父母的朋友,開場需要說世伯好,緊接著要表明身份,在稱呼自己的父母時要使用家嚴和家慈這類謙稱的。反觀現在,年輕人開口大多是我們家老爺子或我們家老太太,這番言辭應對與過去相比,總歸是少了幾分味道。

別讓孩子成為只會背詩的“書呆子”

時下,正好可以讓我們將培養孩子應對之節這件事情琢磨一下,例如這段時間有很多小學生都想出門玩耍,特別是想去自己好朋友家中一起玩耍,又或者相約一起外出等等。

這時,作為家長就需要告訴他,我們在公共規則裡自由都是有限的。現在外界人員都已經不再流動,外出自然也就不被允許。不過,無法外出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因為現代通訊是沒有邊界的,你可以給自己的小夥伴打電話,但對面很有可能是人家父母先接起電話,所以必須提前考慮好要如何打招呼。同理,在上網課時,也要先和你的老師道一聲辛苦。

別讓孩子成為只會背詩的“書呆子”

應對之節不是一件小事,家長要讓小孩子鼓起勇氣去進行溝通,一次兩次不熟練沒關係,久而久之自然會養成習慣,包括家裡人之間也是如此,天天都在一起相處,相互之間有言來語去的感謝嗎?很多人可能會說自己家人謝什麼,顯得多少有些生分,但其實這些都是應對語言習慣形成的必要過程。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這些雖然都是外在禮節,但相關的訓練卻是由家中開始。因此,不要認為會背弟子規和唐詩宋詞,我們就懂了應對之節,要讓知識從課本上走下來,到生活中去。此刻,我們便擁有一個很好的補課時機,就從家裡開始,讓我們與孩子共同補習一下應對之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