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懸棺之謎

在湘鄂川黔陡峭如劈的巖隙中,經常會發現一具具漆灰色的巖棺,它們距地面幾十米至數百米不等,仰望棺木高懸雲霧中,令人備感神秘莫測,這便是中國古代神秘的懸棺。作為一種古老奇特的葬俗,懸棺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可追溯至數千年前的商周時代。古人為何採用這種絕壁洞穴法來安葬亡靈?當時的哪個階層會採用崖墓葬?在科學並不發達的遠古時代又是採用何種方式將棺木安置至懸崖峭壁上的?類似的團團迷霧,給懸棺現象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同時也給國內外考古界出了一道千古難解之謎。

中國古代懸棺之謎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懸棺

其實懸棺葬這種葬喪禮制的形成,與實行懸棺制的古代民族和人民的信仰與崇拜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古代遺留的相關史料和現代的考古最新發現分析,實行懸棺安葬有多種解釋: 一是借諧音“高棺(官)”,讓祖先葬在山崖上像星星、月亮一樣看著子孫後代,使後世能夠繁榮昌盛。二是因為高山險地能防止人和野獸的侵擾,且崖墓通風向陽乾燥,有利於棺木的長期保護,可以讓祖先在寧靜幽冥的世界中永遠安息。三是認為葬得越高,離天堂越近,昇天越快。四是實行懸棺的民族過著遊獵生活,隨山而居,沿山而葬。
 對於懸棺的安葬方式,歷代典籍中也有詳細的記載,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中說:“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閣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餘日,產盡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即終不復祀祭。”由此可見,懸棺是古時五溪蠻的殯葬習俗。五溪蠻是古時對分佈於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少數民族的總稱,因其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亦稱“武陵蠻”,這在《南史.夷貊傳下》中有著明確的記述:“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謂之五溪蠻。” 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染織業,西漢初曾在此地設置武陵郡。東漢時這些少數民族頻頻聚眾起義,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其險隘,大寇郡縣。” 後來五溪蠻逐漸南遷,與今土家、苗、瑤、侗、仡佬等族有淵源關係。隨著種族的遷徒、文化的交流,五溪蠻的懸棺葬俗也逐漸波及到南方的十餘個省、區,甚至影響到東南亞;其內容也日顯豐富,棺形由船簡化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葬法也由天然洞穴而至鑿穴、而至設棧搭架,最終發展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

中國古代懸棺之謎

 除文獻記載外,另據知情人講述過去雲貴川一帶民間確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在未死時就選好一個巖洞作為葬地,命小輩營造,以便死後能夠及時安葬。工匠們用“放虹”的辦法進巖洞做好地基,然後再將棺材化整為零一塊塊吊下來,在巖洞裡就地再安裝成。等人去世後,再將屍體和隨葬品分別用同樣的方法懸放下來,安置在棺中。所謂“放虹”就是用繩索將物體自山頂懸蕩而下,最長可放至300至500米長,由於繩索是用葛麻加細篾、皮條搓就的,故不易磨損或被飛禽猛獸咬斷,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藥農到險絕深幽的巖壁上採藥,也大都採用這種方法。

中國古代懸棺之謎

幾位表演者在江西鷹潭龍虎山仙水巖懸棺遺址舉行的模擬懸棺安放表演

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古代實行懸棺葬的民族是重孝而厚葬的,在他們看來,先人的棺木懸得越高就越孝順。這需要相當的財力,恐怕當時只有極少數的酋長之類的富族方能辦到,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懸棺並不是普遍現象的原因。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