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座古村落,是石頭造就的鄉土社會,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

以前一直不知道古社會的洞穴居住文化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在我的印象中,覺得古代的那種樸素的帶有文化印記的生活方式應該是住著茅草屋,然後類似於野炊似的生活,但是自從遊覽了西灣村,才知道石器社會的人類文化是多麼的繁榮,多麼的帶有民族精神與鄉土情懷。

西灣村是一個石頭早就的社會,石山石坡、石路石橋、石窯石房、石碾石磨、石井石牆、石街石巷、石牌石匾等等,不一而足,處處可以“投石問路”,與石搭訕。看過了喬家大院的富麗堂皇,雄偉氣派,游完了平遙古城的古樸精美,原汁原味,來到西灣村感受最深的是那種民俗民風的親切自然。

山西一座古村落,是石頭造就的鄉土社會,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

西灣村在距山西臨縣磧口北湫水河西岸,坐西北而向東南,民居群依斜坡而建。西灣村建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為典型的呂梁風格四合院,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的明清民居之一。整個村莊的民居主體部分位於兩座石山之間,建築空間格局參差錯落,最高處可達6層。

我們都知道一般的村莊都是一家一戶的散落形式,但是我們肯定沒見過一個村莊將所有宅院整個連成一體的城堡式建築,但是西灣村就是一個特例,整個村落由5條街巷將幾十座宅院連為一體,周圍以高牆攔護,形成城堡式的一個封閉空間。

山西一座古村落,是石頭造就的鄉土社會,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

我們都知道北方天氣乾燥,光照充足,尤其是中午,日頭很大,曬得人睜不開眼,所以北方人夏天都會在屋頂曬糧食,而西灣村每一個院子屋頂都修建的長方形平頂,當地俗稱“堖畔”,就是在院子上面晾曬穀物、辣椒、紅棗之類食物的。

山西一座古村落,是石頭造就的鄉土社會,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

西灣村是陳氏家族聚居的地方。明末,陳氏先祖陳先模從方山縣岱坡山村遷至西灣,落地生根。其家族利用村落近處——磧口的黃河水運條件以搬運貨物白手起家,逐漸依靠磧口黃河船運發跡,後來開店經營各種物資。其家族中歷代商業英才輩出,從政者也絡繹不絕。磧口鎮及河運碼頭在秦晉高原黃河兩岸商運亨通,西灣陳氏家族功不可沒。陳家有錢之後,順勢在西灣村建起一個擁有幾十座宅院的民居豪宅,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兒。

山西一座古村落,是石頭造就的鄉土社會,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

西灣民居有著濃厚的文化和商業氣氛。村裡每一院建築都設有正房、廊記、廳臺、廁所、馬棚、柴房、碾磨房等。正房巧用青磚拱券頂,純白灰灌漿、勾縫,十分堅固。廊房、客廳、繡樓等則多為硬山頂。整個建築在謀篇佈局上匠心獨運,在建造方面有顯著特徵:規模宏大,構思奇巧,技藝精湛。特別是大門、垂花門、照壁、廳堂的木雕、磚雕、石雕精彩絕倫;街巷門楣上的匾額,各具神韻。而陳家大院是西灣最大的民宅院落,整體如一座階梯式城堡,院內5條巷道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列,寓意家庭世代旺盛。

山西一座古村落,是石頭造就的鄉土社會,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

西灣村院院相通、戶戶相連,用院落式的結構把整個村落的文化聯繫在了一起,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小區別墅的居住,一個樓層的鄰居可能住一年都不知道對方叫什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越來越冷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疏離開來,而西灣村以院落維繫村民情感文化,以村落連接各家的榮譽歸屬感,這裡村是一院落,院是一山村,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溫存,在這裡你可以享受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親切。

山西一座古村落,是石頭造就的鄉土社會,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