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2019年3月27日,印度總理莫迪發表電視講話宣佈印度已經成功進行了反衛星試驗,使用反衛星導彈成功擊落了一顆低軌道衛星。這次試驗標誌著印度正式躋身“反衛星俱樂部”。由於印度的反衛星導彈是由反導攔截彈改進而來,這次試驗也間接展示了印度的高層反導實力。本文就將詳細分析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的前世今生。

一.源起

印度的反導計劃始於20世紀90年代。1995年,巴基斯坦的哈塔夫-4 中程彈道導彈開始服役。該型導彈的服役使得巴基斯坦的彈道導彈武器庫變得更加強大。為了應對巴基斯坦彈道導彈的威脅,印度開始尋求裝備反導系統。印度首先考慮的是向俄羅斯採購兼具防空反導能力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然而,印度和俄羅斯就採購S-300的談判卻曠日持久進展緩慢。

這是因為,在和俄羅斯人談判的同時,印度人已經在和以色列談判了。印度更希望向以色列採購“箭”式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然而,反導系統的戰略地位極高,不是想買就能買的,更何況,“箭”式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是美以聯合研製的。沒有美國人的同意,以色列人無法出售整套裝備給印度。然而,這筆跟以色列的交易雖然最終沒有做成,但印度還是設法購進了部分“箭”式導彈防禦系統的雷達,這對後來印度自己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AAD攔截彈發射瞬間

1998年5月11日,印度在拉賈斯坦邦博克蘭基地進行了3次核試驗。2天之後,在同一地區,印度又進行了2次核試驗。同年5月28日,巴基斯坦在俾路支省查蓋縣的拉斯島山進行了賈蓋-I核試驗,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七個成功開發並且試驗核武器的國家。一時間,南亞核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核彈頭的威脅,印度開發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渴望變得越來越強烈。

1999年的印巴卡吉爾衝突最終促使印度痛下決心發展自己的反導系統。卡吉爾衝突是印巴均成為核大國之後的首次軍事衝突。在衝突最激烈的時候,巴基斯坦曾威脅使用核武器。時任巴基斯坦外交部長沙姆沙德·艾哈邁德聲稱“如果局勢升級,巴基斯坦將會使用武器庫中的任何武器以保證領土完整。”巴基斯坦的核威懾使得印軍的常規力量優勢在相當大程度上失去了意義。

在常規武器方面擁有巨大優勢的印軍在卡吉爾衝突中反倒沒佔到什麼便宜。這和1971年的印巴戰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事實刺激了印度人,使得印度最終決定發展反導體系,希望以此來削弱巴基斯坦核威懾的可靠性,奪取戰略主動權。

“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印度核試驗

1999年,印度正式啟動了自己的彈道導彈防禦計劃。該計劃的由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DRDO)牽頭,有超過40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

印度的彈道導彈防禦計劃遵循“兩步走”戰略。第一步的目標是具備攔截射程在2500千米以內,射高在80千米以內的中近程彈道導彈的能力。該階段的反導體系由高低雙層層反導系統構成。第二步的目標是具備攔截射程在5000千米以內,射高在150千米因的中遠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在彈道導彈防禦計劃的第一階段,印度人研製出了PAD和AAD兩種反導攔截彈。PAD攔截彈(Prithvi Air Defence)是以“大地-2”近程彈道導彈為基礎研製的。PAD攔截彈由兩級助推火箭(第一級為液體燃料,第二級為固體燃料)、殺傷攔截器、整流罩等組成。PAD攔截彈全長9.4米,彈體直徑1.1米,發射質量5000千克,攔截高度在50-80千米,主要針對的是射程在2000千米以內的中程彈道導彈進行中段攔截。

“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PAD攔截彈、AAD攔截彈和靶彈的對比

PAD攔截彈採用組合制導的方式,在大氣層內,攔截彈由慣性導航系統制導,並根據地面雷達站傳輸的數據進行彈道調整。在大氣層外,則採用主動雷達尋的制導的方式,引導殺傷攔截器摧毀目標導彈。PAD攔截彈的最大速度可達1.7千米/秒。其殺傷攔截器採用裝備無線電近炸引信的破片殺傷戰鬥部。

由於使用了“大地-2”導彈的成熟技術,PAD攔截彈研製進度相對較快。2006年11月,PAD攔截彈就進行了首次試驗。PAD攔截彈從奧里薩邦沿岸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島發射升空,在50千米高度成功攔截了1枚由“大地-II”改進而來的靶彈。該靶彈能夠模擬哈塔夫-4 中程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

2009年3月6日,PAD攔截彈進行了第二次試驗。位於孟加拉灣的海軍艦艇首先發射了靶彈,該靶彈用於模擬射程為1500千米的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靶彈發射後,位於地面的“劍魚”遠程跟蹤雷達對靶彈進行了跟蹤,並引導PAD攔截導彈飛向目標。最終PAD攔截彈成功在75千米高度上摧毀了靶彈。

“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大地-2導彈

相比於PAD攔截彈,AAD攔截彈(Advanced Air Defence)由於沒有現成的導彈可供改進,其研製反而進展緩慢。直到2007年才進行了首次試驗。AAD攔截彈主要由單級固體助推火箭、殺傷攔截器、整流罩三部分組成,全長7.4米,彈體直徑0.66米,發射質量1.2噸,最大速度4.5馬赫 ,攔截高度在15-30千米左右,主要針對的是射程在1000千米以內的近程彈道導彈。AAD攔截彈採用的也是組合制導方式,在初段和中段由慣性導航系統制導,同時根據地面雷達調整彈道。

在末段,殺傷攔截器在主動雷達導引頭的制導下攻擊目標彈頭。2007年12月6日,AAD攔截彈進行了首次攔截試驗,成功在15千米高度上攔截了1枚“大地-II”彈道導彈改裝的靶彈,攔截高度為15千米。由於攔截過程發生在大氣層內,這次試驗被印度地面的光學系統觀測到了,並拍攝了攔截視頻。2010年3月15日,AAD攔截彈進行了第二次試驗。這次試驗由於靶彈偏離預設彈道墜海而宣告失敗。2011年3月6日,AAD攔截彈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導彈攔截試驗。在此後的2012年,AAD攔截彈又成功地進行了兩次攔截試驗,宣告基本成熟。

“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AAD攔截彈尾噴管效果圖

2015年4月6日,改進版的AAD攔截彈進行了首次測試。這次AAD攔截彈是從發射筒而不是發射臺上發射的。但由於制導系統出現了故障,攔截彈最終偏離目標,宣告任務失敗。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分析了任務失敗的原因並進行了相應改進。

2015年11月22日,改進版的AAD攔截彈成功進行了反導測試。這次測試使用的是虛擬靶彈,攔截彈升空在後,收到了地面傳輸的虛擬靶彈的彈道路徑,並最終切入虛擬靶彈的彈道,和虛擬靶彈重合,即宣告摧毀了虛擬目標。此後AAD攔截彈又進行了多次試驗。在2018年8月3日的試驗中,靶彈模擬的是1500千米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還攜帶了多枚分導彈頭(其中包括假彈頭)。AAD攔截彈的殺傷攔截器成功識別出了真彈頭並加以摧毀。

和PAD、AAD攔截彈配套的是“劍魚”遠程跟蹤雷達。“劍魚”遠程跟蹤雷達是在以色列EL / M-2080“綠松”早期預警與火控雷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綠松”雷達是“箭”式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印度核試驗後遭到美國的制裁,由於“箭”式是美以聯合研製的,因此印度向以色列採購整套“箭”式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遭到了美國的阻止。

“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綠松”雷達是““劍魚”雷達的原型

然而,雖然沒有整套系統,印度卻設法買了雷達。印度分別於2002年7月和2005年8月向以色列採購了兩套“綠松”早期預警與火控雷達。“綠松”雷達是一種在500MHz到1000MHz的L波段運行的電子掃描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可以同時以搜索、探測、跟蹤和導彈制導模式運行,能夠探測500千米距離內的目標,並且能夠對速度超過3千米/秒(約合11馬赫)的目標進行持續跟蹤。

“綠松”雷達對目標的定位精度不超過4米,這對於攔截彈初段和中段的制導來說已經足夠。“綠松”雷達的天線陣列面積為9x3米,整套系統還包括安裝雷達和天線陣列的拖車、發電機、冷卻系統和雷達控制中心。

根據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匿名官員的說法,“劍魚”雷達雖然源於“綠松”雷達,但它性能比“綠松”雷達更強大,而且使用了印度國產的天線陣列、供電設施和計算機,本國化程度很高。2009年3月,“劍魚”雷達進行了首次反導測試。此前印度的歷次反導測試都是使用“綠松”雷達引導的。

“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PAD PDV對比圖,左圖為PAD攔截彈,右圖為PDV攔截彈

根據《印度時報》的報道,“劍魚”雷達能探測到600千米至800千米距離內板球大小的物體(直徑約76.2毫米),能夠持續追蹤速度超過12馬赫的目標。“劍魚”雷達既可以引導AAD攔截彈在15-30千米高度上實施攔截,也可以引導PAD攔截彈在50-80千米的高度上實施攔截,至今已經成功進行了十餘次反導試驗,其中包括兩次高層反導試驗。

攔截彈、“劍魚”雷達、反導指揮中心、發射控制中心是印度導彈防禦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PAD攔截彈、AAD攔截彈構成了印度雙層導彈防禦體系,其能攔截射程在2000千米以內的中近程彈道導彈,基本達成了印度彈道導彈防禦計劃第一階段的目標。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的導彈防禦體系是高度自動化的,一個導彈防禦營可以同時攔截6個目標。理論殺傷概率高達98%(針對每個目標,同時發射2枚高層攔截彈,此外還有2枚低層攔截彈,萬一高層攔截彈中段攔截失敗,還有低層攔截彈可以實施末段攔截,以最大限度提升殺傷概率)。印度的雙層反導體系能攔截當時巴基斯坦幾乎所有型號的彈道導彈。

“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飛行中的“阿巴貝爾”彈道導彈,可以看出其整流罩明顯加大了,裡面容納了多枚分導彈頭

事實上,印度的導彈防禦系統遠非印媒吹噓的那麼完美,仍然有很多缺陷。首先,印度的PAD反導攔截彈是從“大地”導彈改進而來,一級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飛行速度和加速度較低,反應速度比較慢。其次,印度的“劍魚”雷達是基於以色列“綠松”雷達改進而來。“綠松”雷達是L波段雷達,其頻率較低,因而分辨率也比較低。

美國的“愛國者-3”採用的是C波段雷達,而“薩德”則使用的是X波段雷達,分辨率更高。印度的“劍魚”雷達分辨率距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分辨率較低就意味著雷達難以對目標進行二維成像,精確識別目標的動態特性,容易被箔條,誘餌所欺騙。而且,以色列的“綠松”雷達只能在得知彈道導彈發射之後,再對其進行探測,卻無法確定敵方彈道導彈是否發射。在“箭”式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中,探測敵方彈道導彈的發射這一任務是由美國的導彈預警衛星承擔的。

“白象之盾”——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一)

印度導彈防禦系統作戰示意圖

印度的導彈防禦系統只有雷達,沒有導彈預警衛星,其反應速度和效率會大大降低。最後,印度反導攔截彈上殺傷攔截器並非採用動能碰撞殺傷,而是採用破片殺傷。這會造成大量的碎片,如果碎片落在己方人口密集地區,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此外,印度進行的反導試驗大都是針對固定發射位置發射的、飛行速度和方向已知且不具備機動變軌能力的靶彈進行攔截,成功率當然很高,卻不符合實戰情況。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