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一旦长大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我在搜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最频繁看到的就是这段回答:

日本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使人们产生“时间错觉”的正是与人类记忆密切相关的“记忆次数”。我们脑内有一个“海马”区,“海马”会对进入人脑的信息进行筛选,决定是否要记忆。它会选择必要的信息让其进入大脑皮层“海马”对一件事发出“要记忆”指令的次数越多,在事后回忆时我们就会感觉时间过得越慢,反之则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童年时代,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新奇,“海马”也频频发出“记忆”指令,所以我们小时候就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而等我们长大以后,什么事情都经历过了,生活中缺少新鲜事物,所以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然而我根据检索后发现,最早的答案竟是出自武汉大学的教育期刊《独生子女》2003年第10期中的某篇孩童教育文章,标题为《为何孩提时代时间过得慢》。当然我也有在日本学术论文库中寻找有关大脑;海马体;记忆;童年等关键词来检索03年以前的相关内容时,最终找到了部分原文是出自山口大学时间学研究所的井上慎一书写的论文,同时也拓宽了我的思路。

我们平常可以通过看手表,或者看电子设备,很容易就能知道现在是几分几秒;或者更简单地“抬头望望天”来判断现在的大约时间。但一般来讲我们肯定是有目的性的去计算,比如离吃中饭时间还有多久,离下班时间还有多长这样。

其实我们的人生除去睡觉至多就只有一两万天,实际上真的是很短暂。时间贯穿了我们每分每秒的人生,所做的很多事也会根据时间为基础,但在这段过程中我们的人体到底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呢?我通过检索归纳,汇总了以下几个理论方便大家更直观的理解。

理论一:生物钟导致认知错误

总体来讲,有数套理论解释年龄与时间错觉的关联。其中一个理论主要就涉及到了人体生物钟,实际上把生物钟作为时间感受的参考标准再正常不过了。因为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身体机能逐渐成熟,心脏也逐渐成熟,心跳速度也会慢下来。儿童的心跳和呼吸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在同一段时间内的次数肯定是更多的,“体感”上主观感受到的时间流逝速度也就越慢。

还有一个次要的原因就是多巴胺,它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物钟。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期刊中,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其研究发现在大脑中可以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可以直接控制生物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多巴胺分泌的水平也会越来越低,所以对于成年人或者老年人来讲,多巴胺分泌的减少也就意味着时间流逝的加速。

为何人一旦长大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理论二:“新信息”影响大脑感官

这套理论表示,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和我们所接受的新感官信息有直接联系。对于包含更多新信息的刺激,我们的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从而使感受到经历的时间更长。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有些人在意外事故发生时,会有种“电影慢动作回放”的感觉。这是因为意外发生时我们的大脑可能会特别专注处理这些“新信息”来自救。而我们对于时间的体验是通常是对于过去经历的回顾,这样,对于包含更复杂信息经历时间的估计高于实际,那么当回头看时,自然就感受时间过得更慢。

为何人一旦长大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理论三:从时间错觉看待人生

时间错觉是对时间的不正确认知。形成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由于神经生理上的某种局限,几何图形错觉大多如此;有的是因为经验主义的错误运用,如在形重错觉中,手提一斤棉花会觉得比一斤铁更重,因为按我们的第一直观感受体积大的物体往往重量就大。

所以在感知时间的错觉上,我们可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20岁的人来讲,1岁只占他人生的5%,而对于一个2岁的孩童来讲,1岁就直接相当于“大半辈子”。所以换个角度来看待人生,时间变得越来越慢好像也并不是太奇怪了。

为何人一旦长大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除了以上的理论外,我觉得如果直接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孩子对时间的观念肯定是弱于成年人的,但他们却没有那么多琐事来分散注意力,也不会刻意感慨回忆过去,所以很多事物的关注度明显是高于成年人的。而成年人的年龄越大,各种枯燥重复的工作生活琐事也就越多,每当事情做完或者一段事件结束后,记忆中的“过去”在我们大脑中仅需片刻就能回忆完毕,导致我们总会有种时间流逝得特别快的感慨。然而不管到底原因是什么,长大后时间越过越快,这是很多人总结出的知觉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