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烏魯木齊歷史滄桑的清代建築---紅山塔


見證烏魯木齊歷史滄桑的清代建築---紅山塔

紅山公園,因地處紅山而得名。紅山山體由紫色砂礫岩構成,呈赭紅色,故名“紅山”。山上的紅山塔曾是為人們生活平安,鎮妖而建。如今,它成了這座邊疆城市的名片。建築是城市的記憶。在烏魯木齊如果要找一座有城市記憶的建築,人們往往會首先想到紅山塔。據地質研究,紅山是在距今約八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期,同天山一同崛起的。其海拔910米,相對高度60米。過去烏魯木齊城市規模的限制還比較小,登上紅山可以瀏覽邊城的全貌。天氣晴好之際,登上紅山嘴,可以遠遠看見雅瑪裡克山上與紅山相對也有一座塔,夕陽西下之時,兩塔相對,別有韻味,這就是烏魯木齊老八景之一“塔映斜陽”。除此之外,記者曾聽一位老人說過,有一景名為“二龍戲珠”,老人告訴我由於被稱為“珠”的山已經被砍走了一些樹而建了別墅群,也就是今天的紅山月小區,所以現在無法分辨了,二龍就是現在雅馬里克山與紅山。

見證烏魯木齊歷史滄桑的清代建築---紅山塔

林則徐紀念像的西面和南面,是紅山斷崖,或稱紅山嘴,在蒙古語中叫巴拉哈達。巴拉,老虎的意思,哈達,則是山石的意思,因此,紅山嘴又叫虎頭峰。大概是因為紅山塔是清代的建築,老烏魯木齊城建立之後,來邊城的人就很少在詩中提到它了。但是,今天來邊城旅遊的人們,總要登上紅山,站在紅山塔下,遠望一番。

見證烏魯木齊歷史滄桑的清代建築---紅山塔

沿石階而上,大約40分鐘左右就能到達紅山塔下。雖然上面大風獵獵,但遊人還是很多。來自五湖四海的聲音在這座塔前回蕩。沿著紅山塔轉一圈,平復一下跳動激烈的心,站在這座已有200多年曆史的塔下,我不知道能說些什麼。身為遠在他鄉的遊子,此刻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我莫名其妙地想哭。我個人認為,在清代的詩句中,描寫紅山塔的詩以宋伯魯的最為傳神:“流水馬聲雙檻外,夕陽塔影兩山尖。”紅山塔是一座青灰色的樓閣式實心磚塔,共九層,平面為六角,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整個塔高10.5米,塔基高1米,塔基六角每邊邊長2.2米,塔身每級間高約0.9米。磚塔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建造得相當堅固。200多年來,經歷了塞外風雪侵襲和多次強烈地震的搖撼,紅山塔依然完好無損,巍然屹立於紅山之上。1988年9月19日,市園林部門將該塔塗成了紅色。迄今,紅山塔是紅山上僅有的清代建築了。

見證烏魯木齊歷史滄桑的清代建築---紅山塔

這座城市,也許正是因為有了紅山塔而使其多少有了些詩意,曾經的河成了路,曾經的山成了房,而剩下的就是這座塔了。這座塔似乎與城市、與城市裡的人的呼吸連接著,它為這座城裡的人思考了200多年。認識的一些喜歡研究烏魯木齊市歷史的人中有一位周大爺,他在夏天經常爬紅山,他總是說,爬紅山既鍛鍊身體還能懷古。今年70多歲的周大爺告訴記者,烏魯木齊最古老的、最完整的建築就是這座“紅山塔”了。雖然來看它的人很多,但人們往往只是看看瞧瞧,卻不知曉這座紅山塔的來歷,更不知道紅山塔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周大爺說紅山塔是由清代烏魯木齊都統尚安而建。關於烏魯木齊的許多歷史記者瞭解的不多,在翻閱許多關於紅山塔的記載和文學創作的文章之後,才找到了這名都統以及一個關於建造紅山塔的傳說。

見證烏魯木齊歷史滄桑的清代建築---紅山塔

據文獻記載,紅山腳下的烏魯木齊河曾在1785年和次年連續兩年洪水氾濫,紅山附近的居民損失慘重,人們傳說是有惡龍作怪,並說紅山即將與對面的雅瑪裡克山合攏,一旦兩山銜接,滾滾北去的烏魯木齊河就會被堵塞,到時烏魯木齊將會變成一片汪洋。尚安乃是滿洲正白旗人,清乾隆五十二年底(1788年初)授任烏魯木齊都統。因此,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烏魯木齊都統尚安在紅山和雅馬里克山各建一座寶塔,意在鎮住惡龍。200多年來,紅山塔依舊,而與它同時建造的雅馬里克山上的塔卻因倒塌曾經重建。據記載,尚安因為在施政和查案中有功,曾經得到乾隆帝的嘉獎,並任陝西總督。

見證烏魯木齊歷史滄桑的清代建築---紅山塔

紅山塔已經成了我這個年過花甲的人心中的記憶了,這座塔看著我長大,又要看著我離開人世。每天只要看一看它,我覺得心裡就很踏實。”在紅山腳下碰到的老人郭斌這樣感嘆。對於我這樣的異鄉人,紅山塔更多的意義似乎在觀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我對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的瞭解,慢慢地我開始明白紅山塔更多的意義所在。從那些閃爍著金子般光輝的詩句中,從這些拔地而起,又逐漸被別的比下去的高樓大廈裡,我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紅山塔和這座城市了。紅山塔屹立於此,它是這座城市發展的見證,是一個歷史發展和進步的縮影。

我再次轉身,看見紅山塔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見證烏魯木齊歷史滄桑的清代建築---紅山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