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平安,北宋政府是財大氣粗還是另有苦衷?

花錢買平安,北宋政府是財大氣粗還是另有苦衷?

自太祖趙匡胤公元960年建國,北宋走上了成長之路,和之前的其他朝代一樣,創業起始的太祖、太宗靠武力來開拓疆域壯大力量,但這種對外進攻的節奏僅歷經兩朝便告一段落,對外攻勢戛然而止。不進攻便意味著喪失了對外的主動權,面對遼和西夏這“西北二敵”日益頻繁的襲擾,是戰是和在朝堂之上爭論不下。

真宗、仁宗兩朝秉持著“慎守祖宗基業,不貪無用之地”的理念處理邊疆危機,以“檀淵之盟”為標誌,北宋對外政策日益軟弱,能用和平手段解決的絕不訴諸武力,進入了“花錢買平安”的模式,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花錢買平安,北宋政府是財大氣粗還是另有苦衷?

北宋當時為何採取這種不武的政策?和當時的背景也有很大的關係。北宋政權的建立和其它朝代不一樣,沒有大的刀光劍影,更沒有血流成河,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對社會也沒有產生太大的衝擊,這就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個不錯的開局。又因為經過晚唐五代的發展,江南、巴蜀的經濟發展迅速,北宋有了一個富饒的後花園,經濟發展動力強勁。後世有學者估算北宋在真宗朝鹹平三年時的GDP就達到了265.5億美元,佔當時全球GDP的22.7%,人均GDP達到了2280美元,而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的1800年人均GDP只有1250美元,約是八百年前北宋經濟水平的一半。

真宗朝開始停止攻勢,進行戰略防守,也就意味著要被動的遭遇更多的危機。公元999年,在侵宋之舉中斷十年之後,遼國以重兵南下侵宋,雙方互有損傷;五年後,遼國再次以重兵繞道澶州,直逼北宋心臟地帶,雙方簽下“澶淵之盟”,北宋以每年銀絹三十萬的代價換來了遼兵的退去。公元1040年,西夏開始大舉進犯北宋邊境,三年的時間,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戰三敗,北宋在這三次戰役中兵力損失巨大,再也無力在西北進行大規模戰爭,北宋以數十萬財貨換回了西北暫時的和平。

花錢買平安到底值不值?北宋政府真是因為財大氣粗還是另有苦衷?我們不得而知,但據文獻記載內容分析,雖然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國家的生存,但放在當時的情況下卻並不是一種落後的理念。

花錢買平安,北宋政府是財大氣粗還是另有苦衷?

花小錢辦大事。戰爭拼的就是雙方的經濟實力,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北宋建國後,經濟迅速發展,收入大幅增加,但是國並不富兵亦不強,財政日益捉襟見肘,究其原因,軍費開支佔了大頭。北宋正規軍的數量從太祖末年的不足三十八萬,到仁宗朝的一百二十六萬,三十年的時間增長了三倍多,國家的財富都被消耗在養兵上。

據陳襄《論冗兵札子》記載: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財用大數,都約緡錢六千餘萬,養兵之費用約五千萬,乃是六分之財,兵佔其五。這些還都是養兵最基本費用,如發生戰爭,則將是另外一番情形,比如宋夏戰爭開始前,北宋每年養兵的費用在兩千四百一十萬,戰爭期間,迅速增至四千六百七十萬,差不多翻了一番。而“澶淵之盟”中送給遼國的錢財是多少呢?僅僅是每年銀絹三十萬,不到北宋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一,秉持著這種花小錢辦大事的理念,北宋政府用錢一次次的渡過了難關。我們也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何不到萬不得已,北宋政權更傾向於花錢買平安,因為戰爭打不起。

損兵折將之痛。北宋建立之初,為了防範再出現“黃袍加身”再次出現,太祖、太宗建立了諸多制度弱化武將的權力,使得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官地位最高、文武分途最徹底的時代,直接造成了武將群體缺乏活力,繼而影響了北宋的軍事實力。將領不習戈馬,兵士不耐勞苦,這是北宋正規軍大多數時候的真實寫照。在與西夏的戰爭中,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場戰役, 宋軍三戰三敗,北宋的精銳部隊禁軍戰死近三萬人,一大批高級將領陣亡,好水川之戰,指揮作戰的高級將領任福、桑懌全部戰死;定川寨之戰,宋軍葛懷敏等15員將領戰死。

本來作戰素質就不行的宋軍,在一次次的戰爭中損兵折將,朝廷也清楚,再這樣打下去,可能真的會沒有能統兵出征的將領,軍隊中的精銳力量也要消耗殆盡了。

花錢買平安,北宋政府是財大氣粗還是另有苦衷?

贏不了的魔咒。從太宗北伐開始,宋軍就陷入了對外作戰敗局遠多於勝利的魔咒,無論是對西夏的三次戰爭,還是與遼國的軍事衝突,即便在澶州城下佔優的情況下,最終還是簽訂了“澶淵之盟”,北宋並未取得真正的勝利。

凡此種種,長此以往,使得北宋政府的意志早已崩塌,當戰爭爆發時,行為已成為習慣,花錢也就成了北宋政府腦海中最先閃出的念頭。

參考文獻:鄧廣銘《遼宋夏金史講義》、何忠禮《宋代政治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