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料理圖鑑》在手,日常美味我有

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就是很喜歡看我媽做飯,殺個雞、宰個魚,看著她忙前忙後,切肉、洗菜、和麵、生火、熱油,我就站在廚房門口,陪她嘮嗑。

至於為什麼不幫忙,我媽總嫌我笨手笨腳,幫的都是倒忙,還不如她自己乾的快。

現在上班了,每天都很忙,爸媽也不在身邊,就很少吃到我媽做的飯了,每天大都是樓下快餐加外賣,吃飯也沒個準點。

後來就發現特別容易生病,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我身體抵抗力很差,建議我多吃有營養的新鮮蔬果,多運動,少吃外賣。

醫生的話,給我敲了個警鐘,我可不能年紀輕輕的就落下一身病啊,於是開始嘗試著下班後自己做飯。雖然看我媽做過很多,但是真讓自己下手做,就有點頭皮發麻,不知從何下手。

尋思著買本菜譜看看吧,就找到了這本《料理圖鑑》豆瓣評分有8.7,滿書都是生動有趣的小插畫和簡短的文字,很適合我這種文藝小青年,感覺還不錯。


菜譜錦囊 | 一本《料理圖鑑》在手,日常美味我有

圖書封面


書中涵蓋的內容多且全,比如:烹飪術語中的一匙到底指的是多少、如何購買烹飪的鍋、不同的食物烹飪的時間是多久、一共有多少種調味料,怎麼搭配食物、如何挑選超市或菜場中優質的食材,如何保存這些食物而不損失美味和營養等等,透過這本書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做菜的樂趣,一點也不會無聊。

《料理圖鑑》的作者共有兩位,一位是越智登代子,負責圖書的文字部分,另一位是平野惠理子,負責插畫部分,透過書中的文字和圖畫,我發現這兩位已年過半百的女士,在經歷了生活的洗禮之後,對烹飪有種特別的理解和執著。

回想一下,有時候從我媽身上也能看到這些執著。比如:包餃子,包餃子的皮一定要自己和麵擀,餃子皮軟硬適中,不能加澱粉,影響口感,麵粉要細灑均勻,否則不容易封口,肉要新鮮的裡脊,餡要自己用刀剁,因為絞肉機會把肉的嚼勁打沒,也正是因為這種執著,做出來的飯菜很美味,跟飯店的完全不一樣。

我媽的理解和作者越智登代子的理解本質上是差不多的,只不過越智登代子更加的系統化、邏輯化,先了解烹飪用語和用具,再掌握食材和調位料種類,最後融會貫通,烹飪出美味佳餚,層層遞進道出烹飪真諦,哪怕是新手也能拈手就來。


1、烹飪第一招:瞭解烹飪用語和用具,為烹飪打下堅實的基礎。


  • 分量的估算

菜譜中經常會出現,蠔油一匙、雞精少許、鹽半匙,這樣的字眼,但是並沒有說這個一匙到底指的是多少,《料理圖鑑》書中就畫的很詳細,解說也很明確,一目瞭然。


菜譜錦囊 | 一本《料理圖鑑》在手,日常美味我有

來自《料理圖鑑》


每一個方法後面,都有一個互動的小區域,名字是“動手試試看”,讓你嘗試著去烹飪。


  • 燉煮

燉煮是用調味過的湯汁把食物煮到軟。水煮是用清水把食物變軟,同時去除澀味與苦味的預備動作。燉就是用足夠的湯汁長時間熬煮食物,最常見的就是關東煮。


  • 確認油溫

我媽是根據油冒煙的多少來判斷,冒的煙越多就說明油鍋越熱,越智登代子則是運用了長筷子,放進油鍋裡,如果從筷子前端冒出小泡泡,那就是低溫,如果整隻筷子冒出些許小泡泡,那就是是中溫,如果整隻筷子冒出許多小泡泡,此時就是高溫。


菜譜錦囊 | 一本《料理圖鑑》在手,日常美味我有

來自《料理圖鑑》


  • 勾芡

把飯做成黏糊狀的烹飪方式就是勾芡。用來凝固的材料也有很多,比如:澱粉、玉米粉、葛粉、寒天、吉利丁等。


菜譜錦囊 | 一本《料理圖鑑》在手,日常美味我有

來自《料理圖鑑》


懂這些簡單的烹飪術語之後,接下來就要知道烹飪用具的使用方法。

書中講解了微波爐、電烤箱、電烤盤、甚至是冰箱和菜刀的使用方法以及清洗的步驟,講解的很通俗易懂,看一遍就能掌握80%。幾乎都沒有什麼難度技巧,想做好就是唯手熟爾。


2、烹飪第二招:掌握食材,為烹飪邁出自信的步伐。


隨著大棚蔬果的種殖,無論什麼季節都能吃到各種蔬果,但是,當季特有的才能算上是好的食材,夏天的番茄、黃瓜、茄子、西瓜、葡萄就是比冬天的好吃,因此,做飯首推當季自然長熟的食物。

越智登代子在書中還對食材做了分類,分為穀類、肉類、魚貝類、蛋及乳製品、蔬菜類、乾貨類、豆類、水果、加工食品等,涵蓋了烹飪中的方方面面,使用的時候,直接翻到相應的頁碼就能查看,非常方便。


  • 魚肉的選購與烹飪

我愛吃魚,但吃的卻不錯,主要原因就是魚刺很多,容易卡住,以至於有段時間我是拒絕吃的。後來長大了,在外地求學和工作時,嚐到了各種美味的魚,才知道原來我被我媽坑了,因為我媽做魚不是紅燒就是清蒸,都是整條魚,不去刺,還總是買鯉魚,這個刺很多的魚,從不買海魚,後來我問過一次原因,我媽說海魚貴,這個答案,我無理反駁。


《料理圖鑑》書中說:“魚類含有豐富的良質蛋白質,也含有大量能降低膽固醇及血壓的牛磺酸,有助於恢復肝功能,因此魚肉是有講究的,要經過一鮮、二處理。”


如何辨別魚的新鮮度


菜譜錦囊 | 一本《料理圖鑑》在手,日常美味我有

來自《料理圖鑑》


處理方法


菜譜錦囊 | 一本《料理圖鑑》在手,日常美味我有

來自《料理圖鑑》


烹飪的重點就是買回來立馬加工處理。


  • 貝類

無論是蛤蜊還是螺,只要有貝殼的都成為貝類,別看貝殼的體積小,但礦物質、維生素、膠原蛋白都很豐富,是珍貴的食材。

越智登代子主要介紹了海瓜子、牡蠣、螺、牛角蛤、扇貝、文蛤、蜆7個種類,包括吐砂和烹飪的方法,簡單易上手。


菜譜錦囊 | 一本《料理圖鑑》在手,日常美味我有

來自《料理圖鑑》


3、烹飪第三招:融會貫通做出營養美食。


《料理圖鑑》書中說:“烹飪這件事是兩個人比一個人開心,三個人比兩個人快樂,一樣的東西,大家聚在一起吃就覺得更好吃。”


想起小時候吃餃子,我弟只吃皮不吃餡,我媽著急,怕他營養不良,就讓我跟我弟吃一碗,爭搶拌嘴中,餃子的皮和餡都被他吃了,往往還能多吃一碗。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好像搶著吃,飯就突然變好吃了。

現在想一想,大概是幸福感增加了飯的美味。

越智登代子就深諳這種法則,在書中處處展現出烹飪的樂趣,無聲的引導你:“看,快看,做這個一點也不難,烹飪美食很快樂。”


  • 搭配食材

合理搭配食物,能讓烹飪出的美食增色不少。


《料理圖鑑》中說:“蘿蔔、馬鈴薯、豆腐、雞蛋都屬於吸味食物,而豬肉、牛肉、雞肉、香腸都是引味食物,吸味和引味的搭配到一起,效果才更出色。”


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葷素搭配,比如:豬肉和蔬菜基本都是百搭,醬油提味豬肉很香,清炒絲瓜很可口、雞蛋裹在豆腐外面煎一下很下飯。

嘗試做過幾次之後,烹飪可能就會上癮,因為這是一個自定義、自創作的過程,也很有成就感,做出的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份幸福,而用美食慰藉疲憊工作一天的身體,更是一種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