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導語:

關於人工智能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去年郭敬明導演的短片《AI》被稱“雖然俗套,但真得很好哭”,片內講了人類與AI的愛情故事,但有了思想的AI絕不僅會談情說愛。

《真實的人類》講的便是,被製造出服務人類的合成人(與人類長相相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有了思想後,合成人與人類在彼此的陰影下做出的不同抉擇。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真實的人類》


1.與“他者信賴”相反的敵對關係

合成人有了自己的意識,不再受人類差遣。“原本機器只是安全的附庸”,人類如何忍受曾經的附庸變成潛在的危險?

在這一直由人類主導的世界,合成人作為新物種該如何適應被排斥的境遇,如何在艱難的環境生存獲得權益?

在劇中有兩個過去相似、性格都有些暴躁的合成人,與其他同伴比,她們顯得特立獨行。在救助同類時,他們的選擇完全不同。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個個體想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係,這就是人生課題。他者信賴是搞好人際關係和構建橫向關係的一種“手段”。


他者信賴即與他人形成夥伴關係。相反,海斯特自擁有思想後,便認定人類是敵人。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未有意識時她是一個伐木場的工人,在工廠內,人類將合成人當成工具。對於工具,人類不會產生感情,更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屬於不尊重或者虐待的。而這份記憶成為她施暴的理由。

她虐待工廠保安,以獲取更多信息,她利用共享化數據分析遇見的人類的弱點,以弱點攻破人的防線,得到想要的東西后,殺掉此人。

她認為自己是更高等的物種,從不介意人類死活。

海斯特也很難信任同伴。她以暴制暴的方法無法得到同伴們認同,她便說謊離間其他同伴。在她看來,不同政見者則為敵人,敵人需要消滅。

若認為人人都是隨時會愚弄、嘲諷、攻擊甚至陷害自己、絕不可掉以輕心的敵人。則世界是一個恐怖的地方。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而這種扭曲的敵對關係,並不少見。

東野圭吾在《惡意》裡藉著警員的口描述了潛意識的敵對產生的深深惡意

在你心裡深藏著對日高的惡意,這股惡意到底從何而起呢?

他是個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經聯手欺負她,他卻反過來救了你。 但我知道這樣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為在它面前,你不可能沒有自卑感。

然後你長大了,又不得不陷入忌妒日高的泥潭。這世上你最不想輸給的人竟然率先一步成為作家。



野野口修校園時代不喜同學日高邦彥,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看著不爽”,無論日後日高如何幫助他,哪怕將他從欺凌者處解救,哪怕幫他圓寫作夢,都沒有消除掉野野口修的惡意,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毀掉對方的名譽。

在阿德勒心理學描述人為什麼討厭自己時寫道:“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你下定了不喜歡自己的決心”。對於他人亦然,很多敵意都不是對方做錯了事,而是自己早就做了認定對方為敵人的決定。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種人眼中世界是敵人遍佈的危險所在。根據目的論,先有目的,之後所有的表象都是達成目的的手段。在他們可憎的報復中,他們不過反覆地論證著自己最初的結論。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2.實現人生三大課題的心理學目標之一是“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有思想的合成人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相比,還是個嬰兒,他們需要正確的引導。尼思卡促使一小部分合成人有了意識,她要為他們負責。

尼思卡想為他們爭取權益,讓他們出生在一個與人類平等的環境,權益的背後是責任,平等的一側是法律。為了獲得平等權益,尼思卡找到一名人類律師,希望得到同人類一樣的對待並且她願意為殺人的罪行受到懲罰。

尼思卡從被教授製造出來,就被當做慾望的工具,她走出過去比海斯特需要更強的思想建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噩夢,作為旁觀者,很難比較哪種經歷更痛苦,只是,若想快樂地生活,還是需要鼓起勇氣擺脫過去的自己。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作為合成人願意相信部分人類,甚至與人類戀愛,尼思卡的選擇與海斯特完全不同。絕大多數人類與合成人都不希望活在懷疑與利用中,“信賴”能予人快樂。

看似簡單的道理,行動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過去的經歷與對背叛的擔憂,讓人膽怯,甚至產生報復的心理。


“他者信賴”是阿德勒心理學中重要的一環,若對他人產生信賴,則不會下意識產生懷疑與仇視的心態。他者信賴被列為實現“人生三大課題”的心理學目標,即以下:

“人生的三大課題為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阿德勒心理學為這三個課題從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設定了明確的目標。

其中心理學的目標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即他者信賴。關於人人都是夥伴這個觀點初看時頗令人難以接受。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與谷賀史健所著的《被討厭的勇氣》中給了有趣的案例:


青年:

先生也許支持性善說,但我卻主張性惡說,無條件地相信陌生人會遭人利用!

假設我為了和朋友搞好關係,給予了對方無條件的信賴。為朋友四處奔走,不計回報地慷慨解囊,總之就是費時又費力。即使如此依然會遭到背叛。怎麼樣呢?

哲人:

你好像還沒能理解信賴的目的。例如,假設你在戀愛關係中懷疑“她可能不專 一”。並且還積極尋找對方不專一的證據。你認為結果會怎樣呢?

對方無意的言行、與別人通電話時的語氣、聯繫不上的時間……如果用懷疑 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會成為“不專一的證據”,哪怕事實並非如此。

你現在一味地擔心“被背叛”,也只關注因此受到的傷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係。


從以上對話中我們可以提取出作者的幾個觀點,助我們信賴他人。

  • 1. 人際關係若建立在懷疑上,則處處懷疑。

與信賴相反的詞,便是懷疑。成年後,我們不僅學會給自己留退路,還打開了懷疑的“保護機制”,以為這樣便可高枕無憂,不受任何傷害。

但多疑從來不是褒義詞。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曹操生性多疑,刺殺董卓失敗的逃亡路上,被陳宮仗義相救。陳宮帶他逃到呂伯奢家裡。一日曹操聽聞外面有磨刀聲響,又聽到有人說綁好了殺,以為他們要抓捕自己,便提劍將恩人家內八口人殺死,然而他們只想殺豬款待他。

諸葛亮的空城計,也對虧曹操的多疑才成功。

縱使他愛惜人才,詩詞歌賦有多流傳千古,其多疑的黑點永遠洗不掉。

人之初性本善,最初則將人往壞處想,那無論他做什麼,都會在你這裡有了別的深意。

最諷刺的是,人總是以為自己足夠聰明,撒的謊、戴的面具,都不會被發現。可哪怕再愚蠢的人也有直覺,你的潛意識早已出賣了所有的小心翼翼。

當對方發現你不信任他,他會怎樣對你?


  • 2. 擔心背叛,終會背叛。

擔心被背叛,則將關注點落在被背叛後的心痛及損失上。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在愛情中尤為典型。“看過了太多背叛,才有所忌憚,害怕幸福會突然間離散。”(歌曲《杞人憂天》)於是,杞人憂天,愛在心口難開,自己畫地為牢,甜甜的愛情擦肩而過。

哪怕幸運地抓住愛情,也會因相處中的戰戰兢兢而被放開。

我們把得到的結果歸咎於過薄的心防。久而久之,我們的心防越來越厚,即使怎樣渴望愛情,也沒有人能穿過我們所設的層層關卡。


3.課題分離是解決問題、調整情緒的重要方法

擔心背叛是共性的問題,很多人出了很多書教我們如何判斷他人是否靠譜?也有無數的文章告訴我們如何變堅強?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一個概念:課題分離。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 a 如何理解課題分離?

什麼是課題分離呢?關於課題分離有個經典的例子。


大家排隊買蛋糕,一個孩子衝到櫃檯前大聲說:“我要草莓蛋糕”。櫃員溫柔地說:“草莓蛋糕只有一塊了”。於是排隊的人沒有一個買草莓蛋糕。

直到輪到她點餐,她面不改色地說:“我要草莓蛋糕”。

她後面的人吃驚地看著她,熊孩子放聲尖叫,而她毫無波瀾地將蛋糕取走。

課題分離,即分清是誰的課題?要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開。買草莓蛋糕是她的課題,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熊孩子能否買到草莓蛋糕是熊孩子的課題,不是這個女生的。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我們只需要考慮自己的課題即可,不要讓別人的情緒(課題)影響自己的行為。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而判斷是誰的課題很簡單,判斷某種選擇由誰承擔後果即可。

  • b 課題分離解析背叛關係


不必擔心背叛,可用課題分離解釋原因。

選擇信賴是自己的課題,對方是否回以真誠是對方的課題。做一件事,考慮自己的本心是自己的課題,別人的課題我們無法插手。即使越俎代庖考慮其他人的課題,也沒有價值,因為你不是他。

考慮他,便要做好他與你思維不同導致的結果差異。既然如此,何必傷腦筋做無用功呢?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 c 被背叛的傷很痛,再將真心付與他人值不值得?

悲傷的時候儘管悲傷就可以。因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不敢付諸行動,以至於與任何人都無法建立起深厚的關係。

只有拿出通過“他者信賴”進一步加深關係的勇氣後,人際關係的喜悅才會增加,人生的喜悅也會隨之增加。

除了背叛,人一生要經歷的艱難時光有很多。

《活著》裡福貴的一生令人嘆惋,從富家少爺到鰥寡孤獨,他先後失去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回憶裡難得的溫情都被現實撕得粉碎。

夕陽下,唯有一頭老黃牛與他度餘生。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活著》


在這本書的序言裡,餘華寫道,意大利的中學生曾向他提出一個問題:

為什麼您的小說《活著》在那樣一個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生活和倖存之間輕微的分界在哪裡?

餘華回答中的一段話我很喜歡,他說:“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疫情當道,這段時光是苦澀的,可活在其中的我們還是要堅強地活下去,海內外的中華兒女不斷籌集物資,各省市地區的醫療團隊正往武漢飛奔,每個生命都在此時此刻展現驚人的力量。

如果有第三者視角,也可能像意大利的中學生一樣問一句,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有生活嗎?

作為當事人的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這就是生活。活著,就別怕難過。

豆瓣8.6《真實的人類》: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解析夥伴與敵對關係


若仍是想不開,《基督山伯爵》裡的這段話或許會予你力量:

請你們永遠別忘記,直至天主垂允為人類揭示未來之日到來前,這兩個詞救涵蓋了人類的全部智慧:等待和希望!


結語:

心理學有很多流派,其中的阿德勒心理學顯得尤為有趣。本文提到的“他者信賴”(人人都是夥伴)屬於“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閉環的一環。

學習心理學,是發現自己的過程,也是能讓自己變得更快樂的過程。可為什麼,人們還會說“讀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多數人沒有改變的勇氣、堅持的毅力,或者說改變的需求還不夠迫切。

說不定一生涓涓細流,僥倖匯成河。若我的文章能帶給您些許生活的靈感,足矣。


讀書看劇雲吸貓,一個努力做酷女孩的樂觀廢柴。

歡迎你來和她玩耍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