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1984年6月,俄羅斯人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發明的一款休閒遊戲。遊戲的規則是,將自動輸出的形狀各異的小方塊,通過移動、旋轉排列成完整的一行或多行,消除得分。

這就是很多人小時候玩過的《俄羅斯方塊》。

《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俄羅斯方塊》這個遊戲所體現的就是一句話,合群你就會消失,不合群就game over。

在心理學上“合群”的概念是指,願意和他人或群體保持一致的傾向及行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單獨的個體無法脫離群體去獨自生活。

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初到一個新公司,為了能更好融入新集體,通常我們會刻意隱藏自己的個性,去迎合同事們的喜好。比如你不喜歡追劇,但是新同事都在討論這部劇,你會下意識的去關注這部熱播劇的信息,以備下次聊天時自己有話可聊。

合群是人的本能。我們懼怕被孤立,懼怕特立獨行,因為“槍打出頭鳥”。合群和孤獨你會怎麼選?

《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就是一個拒絕合群,選擇孤獨的人,他是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局外人》是阿貝爾·加繆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加繆荒誕哲學的代表作。小說成書與1942年,當時的歐洲大陸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侵蝕。亂世催生出來的各類“信仰”開始對民眾進行洗腦。百姓們經受著戰爭和精神上的雙重摧殘。

1957年《局外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加繆也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獲獎者。當時的獲獎辭是這樣說的“作為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問題”。

小說緊扣“荒誕”的主題,加繆通過默爾索的心理描寫和現實經歷,為我們描寫出人與世界的脫離。

《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一、葬禮上的荒誕,“冷漠”的旁觀者

生活中,我們傷心了會哭,難過了會哭,不捨的時候會哭。面對親人的離世我們會感到悲痛,往往葬禮上最傷心難過的就是逝者的子女。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這是《局外人》的開頭,母親去世,作為兒子的默爾索連母親去世的日子都不清楚。這是多麼荒誕的一件事!

默爾索平靜的向老闆請了假,面對老闆的不高興,他說“這不是我的錯”。他沒有準備黑領帶和黑袖紗,只能去向鄰居借。

小說開頭的種種描寫都讓我們誤以為默爾索就是一個離經叛道,冷漠無情的人。從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他沒有漏出一絲悲傷,彷彿這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

《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默爾索渾渾噩噩好不容易坐車到了養老院,原本想立刻去看母親,卻被門房攔住。等再次見到媽媽,已經是蓋棺以後。工作人員要把蓋棺打開,默爾索拒絕了。守靈當夜,他還不以為然的抽起了煙。葬禮上,他面無表情的看著母親按宗教儀式下葬,整個過程他沒有流一滴淚,與周圍痛哭悲傷的人群形成鮮明對比。

身為人子,默爾索就真的這麼冷血麼?就真的絲毫不在意母親去世麼?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症狀被稱為“情感障礙”,

是指情感始動功能失調,受到刺激時情感,易於誘發或誘發困難。默爾索就屬於情感誘發困難,對於外界的刺激,他的感情無法表達出來。

這也是加繆高超的寫作手法,他沒有直接去寫默爾索的悲傷。為了及時趕到母親葬禮,他拼命趕公交車,最後弄得身體不適。沒有同意開棺見母親,不過是因為心裡膽怯。當他回到家中,才發現現在這個房子真的只有他一個人了。

與其說默爾索麻木不仁,冷漠無情,不如說他只是表達悲傷與愛的方式與眾不同。但恰恰就是這與眾不同在最後將他送上斷頭臺。

《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二、“佛系”的生活態度,生活中的孤獨患者

默爾索無疑是個“佛系青年”,他有自己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因為沒有錢,他把母親送到了養老院。養老院太遠了,到那裡一趟基本上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當母親漸漸習慣了養老院的生活,他就很少去探望母親。

鄰居們因為默爾索將母親送進養老院,對他抱有偏見。默爾索絲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別人的思維是無法控制的,人們通常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卻忘記有時看到的可能是假的。

在愛情中,默爾索是個“渣男”。和瑪麗在一起完全只是為了肉慾。他完全不懂什麼是“女為悅己者容”,當瑪麗化著精緻的妝,穿著紅白條紋漂亮連衣裙來找他時,他絲毫不在意瑪麗穿的是什麼。

大多數人都期待著遇到那個白首不相離的人,女孩子們夢想著嫁給心中的白馬王子,男孩子們期待著迎娶心中的女神。因愛結合的婚姻是我們內心最期盼的。

《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默爾索是與眾不同的,當瑪麗向他提出結婚時,他同意了。但是當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時,他卻又說:“這樣的問題毫無意義,但是我覺得不愛”。對於默爾索而言,結不結婚無所謂,如果瑪麗覺得有結婚的必要,立刻結也可以。

默爾索完全將婚姻當作兒戲,他覺得即使不是瑪麗,只是一個像瑪麗的女人,他也會同意結婚。

默爾索種種表現都說明他就是一個“情感缺失症”患者。對外界的一切刺激都缺乏相應的情感回應,他沒有責任感,對生活缺乏興趣,也不會關心別人。

而造成默爾索這樣的原因,和原生家庭脫不了關係。母親還在世的時候,與默爾索在家,只是默默相無言。他生活中缺少陪伴,也缺少愛。

默爾索是孤寂的,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總是對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滿意態度,對感人的事件懷疑,甚至拒絕感動。

看似佛系的默爾索,就是繁華生活中的孤獨患者。

《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三、“荒誕”的審判,命運的局外人

作家莫言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大部分同學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

莫言為了讓老師看見自己的難過,都不捨的擦臉上的淚水。還有幾位同學悄悄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

所有的同學或真或假都在哭泣,但是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哭泣的同學們,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後,莫言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因此,這位同學得到一個警告處分。很多年以後莫言向老師懺悔這件事,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那位同學已去世多年,每當莫言想起他就深感歉疚。

《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生活中很多時候,“與眾不同”就是一種原罪。就像默爾索,明明是因為殺人而入獄,最後卻因為母親葬禮沒有哭泣太過冷靜被判處死刑。

默爾索的“與眾不同”打破了大部分人的認知尺度,至親去世,作為子女應該悲傷痛哭。你不哭泣就說明你罪大惡極,冷血無情,所以才會去殺人,這是法官的判決,多麼荒誕的理由。

默爾索告訴律師,他很愛自己的媽媽。默爾索對死亡有一個很理性的認識,他覺得人總是會死的,或早或晚都會發生,正常人或多或少都設想過自己所愛的親人死亡。

默爾索的價值觀遊離與主流價值之外,人們都信仰上帝,他不信。在別人眼中,默爾索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人”。他不知道母親的年齡,他在母親葬禮的第二天就開始尋歡作樂,他不信上帝等等都表明他就是個“壞人”。

身為被告,默爾索卻連為自己爭辯都做不到,只能當一個徹頭徹尾的局外人,旁觀著自己的命運,等待著自己被別人爭論夠了之後,才會做出的判決。

如此不孝的人,必然是一個窮兇極惡的人,絕對是故意殺人不會是過失殺人。法庭上,那些正義的代表,利用默爾索的默然反襯自己的“高尚”。

《局外人》:默爾索繁華世界中的孤獨患者


默爾索冷眼旁觀著自己的命運,他不在乎是否會被判死刑,也不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他表示:沒覺得自己有什麼罪孽,只是法庭既然說我是個罪犯,那我以罪犯的身份付出代價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別人也無權再向我提更多的要求。

因為時代的悲劇性,無論是默爾索,又或是加繆,都是身處於荒誕虛假的世界之中。默爾索一直在說真話,為了堅守真實,他選擇冷眼旁觀自己的命運。以此,才能與那些急於清除異己的人抗爭。他以一己之力與整個世界抗衡,雖然最後他會走向死亡,但與他而言這就是他追求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