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什麼?”

“善良是什么?”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各種醫美手段,來延長外表的青春美麗。

然而,一個人的美麗,並不僅僅由外表決定,更多源自內在的修為,而善良,就是修為中最大的加分項。

“善良是什么?”

1

在省企業家年會上,我認識了董事長,L姐。她的美豔讓人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而我偏偏又是一個“美麗社交恐慌症”患者,遇到美女唯恐躲之不及。

但後來在安排的旅遊中,通過多次和她近距離接觸、交談,我慢慢改變了想法。

她青春洋溢、待人溫暖、做事執著,是一位情商極高的人,不僅如此,還非常能幹,年紀輕輕,通過努力打拼,已擁有了3家企業。

美麗、能幹、高情商,這無疑是讓人敬佩的成功女人。

只是,深聊後,才知道,她也曾被騙過。

當年,公司的會計不辭而別,捲走了公司20萬元。她追查到她家中,一看傻了眼:

一間出租屋,家徒四壁,一個孩子,面黃肌瘦,滿臉灰塵,蜷曲在角落。

原來,會計是外地人,本以為能嫁給好人家,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誰知婚前能說會道的男朋友,在婚後變得好逸惡勞,而自己的媽媽深陷傳銷……走投無路之下,她選擇挪用公款。

看到此情此景,高麗彷彿看到了,許多年前在孤兒院的自己:孤立無助,心酸絕望。

她立馬奔到車上,釋放了情緒,決定不追究這筆公款。

很多人勸她訴諸法律,她回覆,我的錢沒了,可以再掙。如果她的錢沒了,命,可能就沒了。

在理智和道義中,L姐選擇了善良,在捨得間平衡人生,也在取捨中,綻放了美麗。

2

17歲的小雪,孑身來到陌生城市打拼。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幸福的家庭,和公公婆婆、大哥大嫂同住。

然而,在大家庭中,她總是被大嫂欺負。就連公公去世所得的二十多萬元撫卹金,也被大嫂全部拿走,十間門面房,小雪也沒分得半間。

有人為她忿忿不平,但她不爭不吵不鬧。

她說:

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多就多用、少就少用。如果鬧到法庭撕破臉,耗盡財物和精力不說,還會結下幾代人的仇恨,我何不“錢去樂來”?

小雪不僅對待家人寬容大方,對待街坊鄰居也是善舉多多。

看到社區的空巢老人,經常為去醫院排隊治病而煩惱,她便用心琢磨、藉此創業:

獨資購買體檢車,聘請有資質醫護人員,成立了健康管理協會,免費為社區老年人體檢;

體檢車下鄉進村為大家服務,對重大疾病患者,主動幫助與大醫院對接,解決難題;

眾多善行義舉,為小雪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人脈,公司由此站穩了腳跟,利潤大幅上升。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小雪雖然失去了應得的財產,但卻獲得了事業的大豐收。

憑善良做人,用良心做事,那麼,人生之路定會越走越寬。

“善良是什么?”

3

幾天前,央視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不僅帶我們再次走進《渴望》的那段悠悠歲月,還為我們邀請到了兩位特別的嘉賓:孫玉晴和她的養母吳世菊。

孫玉晴是自小就遭父母遺棄,幸運的是,吳世菊倆口子收養了她。二十多年來,養父母竭盡所能,給她提供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環境。

二十多年來,養父養母傾盡全力把她撫養成人:

經濟拮据,卻省吃儉用堅持給不足一歲的她治病,為此,甚至跪在了醫生面前;

養母每天撿垃圾,養父則把垃圾分類後,背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地方,換取微薄的生活費;

如此貧苦,但養父母不僅將她撫養成人,還育她成才,更教會她如何去愛。

上大學時,養母的身體每況愈下,每年都要住院三四次。孫玉晴每半個月都要從學校回家一趟,火車票集了滿滿一抽屜。

為了更好地照顧養母,孫玉晴把養母安置在學校附近,帶著養母讀研。

憑藉自身的努力和父母的養育,孫玉晴蛻變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在讀博士。

在節目現場,孫玉晴也訴說了自己的渴望:

我渴望我媽能多留給我一些時間,我渴望能延續我爸媽的這種善良。

雖然被拋棄,但有幸遇到了愛,然後在愛中學會了善良,在善良中懂得了感恩,在感恩中傳承和延續,這便是孫玉晴的人生,但這更是值得我們每個人一生努力的方向。

我們來人間一趟,期望著和所有的美好相遇:溫暖、愛、付出、快樂、包容、鼓勵等等,而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用善良來打底。

有善良為底,才能向上滋養出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未來。

所以,人生路上,哪怕某一天別無選擇,也請記住,一定不要拋棄善良,因為,有善良就有美好,就會有希望。

統稿|薛笨笨

審稿|阿圖如是說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方擁有,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本文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atu580216@qq.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