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抗震救災“尖刀” 今朝抗疫阻擊“急先鋒”

昔日抗震救災“尖刀” 今朝抗疫阻擊“急先鋒”

——記嶽池縣發展建設集團董事長張峻龍

2月上旬,全國抗擊新冠肺炎進入緊張期,一篇標題為《72小時,廣安“搶”出一個口罩廠》在網上熱轉,該事件背後所反映的速度之快、行政效率之高,被網友們紛紛點贊。而該廠從調試的第二天起,便日產平面口罩4萬隻。

奇蹟還在不斷上演:2月17日,該廠新引進的N95口罩生產設備也調試生產,預計本月下旬,該廠便可日產平面口罩50萬隻,日產N95口罩2萬隻以上;3月中旬,該廠還將生產防護服、護目鏡……

在這一個個奇蹟的背後,嶽池縣發展建設集團董事長張峻龍便是直接“推手”!


昔日抗震救災“尖刀” 今朝抗疫阻擊“急先鋒”

張峻龍在查看成批生產的口罩.


急難關頭,軍人的血性讓他挺身而出

2月1日上午,中共廣安市委書記李建勤在嶽池調研疫情防控工作時明確指出,要備足醫療應急物資,做好打大仗的準備。當天下午2點半,嶽池賡即組織召開傳達建勤書記視察嶽池工作指示專題會,會上,與會人員談得最多的便是如何儘快解決百姓急需的口罩問題。

嶽池作為百萬人口大縣,時下口罩匱乏,有小部分群眾買不到口罩,但為了工作和生活,又不得不冒險出門,面對不戴口罩不準出門的嚴格要求,工作矛盾時有發生。

專題會上,縣上決定,作為全省著名的醫藥產業之城,嶽池將面向全國緊急招引醫用口罩生產企業,爭取5天之內落戶生產。5天?幾乎不可能!與會人員紛紛露出徬徨的目光,連一些在招商戰線上工作多年的同志也不禁直搖頭。

此時,帶著本單位4名骨幹參會的嶽池縣發展建設集團董事長張峻龍有些坐不住了,他12年前參加“5·12”大地震抗震救災的一幅幅畫面在腦海裡閃現。

張峻龍是一名退伍軍人,1996年服現役期間參加集團軍比武,創破兩項偵察兵記錄,勇奪兩個第一,榮立三等功,後轉業回鄉,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08年“5·12”大地震發生時,時任嶽池縣恐龍鄉武裝部長的張峻龍,正在參加廣安市為準備迎接省軍區組織的精武大賽而舉行的特訓。為抗震救災,張峻龍和另外幾名受訓的戰友主動放棄特訓和到省上比武的機會,組成廣安市抗震救災民兵應急營嶽池縣民兵應急連尖刀班,由他任班長,緊急奔赴地震重災區。

在地震災區,張峻龍充分發揮鐵人精神,在鐵釘刺穿腳背的情況下仍堅持不下火線,前後在災區奮戰31天,其英勇感人事蹟被新華社以通稿方式宣揚,他本人則獲廣安市委“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和廣安市委市政府5.12抗震救災突出貢獻嘉獎令,四川省政府、省軍區將其評為“四川省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昔日抗震救災“尖刀” 今朝抗疫阻擊“急先鋒”

2008年,張峻龍在地震重災區.

轉眼12年過去了,如今42歲的他,已是嶽池縣發展建設集團董事長,但在他的血液裡,依然流淌著軍人的血性。此時此刻,他清醒地認識到,又該他衝鋒陷陣的時候了!他沒有絲毫猶豫,當即主動請纓:“就讓我們發展建設集團來承擔招引口罩企業的任務吧!5天,我相信辦得到。”

此語一出,眾人紛紛投來會意的微笑。

速戰速決,從決定到投產只用了3天

4點半,會議結束,張峻龍立即安排4名骨幹分為3組,從會場上直接只帶身份證和1瓶礦泉水馬上坐動車到成都,分別飛往廣東、浙江、河南。

4位同志緊急出發後,便一路電話聯繫三地的口罩企業,稍有線索便立即向張峻龍報告。而張也及時發動整個集團公司的力量,全國尋找聯繫口罩機賣家。僅5個小時,派往河南的粟亮和楊松林在成都機場還未起飛就傳來喜訊:已成功聯繫上河南的一意向賣家!

然而,事情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順利,當粟亮和和楊松林到達河南的意向賣家後,對方卻說機器壞了不賣。張峻龍接到報告後冷靜分析,對方可能想在思想上存在很多顧慮,他當即電話與廠家溝通,說明了小平故里整個廣安面對疫情的巨大困難,請求理解與支持。經過約半小時的溝通,對方最終同意將全廠設備整體轉讓。

3日凌晨,設備正式裝運啟程,但如何將設備運回嶽池,仍是一個難題。因為距離一千多公里,要過境幾十個縣,而當下是處處設卡,又特別是河南也屬重點疫區,對防疫物資的管控也十分嚴格。為此,張峻龍又賡即協調嶽池縣應急指揮部先後出具通行證明和介紹信8份,製成電子掃描件傳送給楊松林,叫他跟車押送,這才一路順利闖關,於4日中午抵達嶽池。

也就在當天,嶽池縣發展建設集團全資成立了廣安康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疫情防控爭分奪秒,為儘快生產出口罩,設備一抵達嶽池,張峻龍便賡安排人員安裝生產線,但新問題接踵而來:由於疫情原因,河南廠家的技術人員並未前來,只承諾電話指導。

“設備都拉回來了,還沒有辦法生產嗎,我不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張峻龍決定,整合集團下屬九大子公司的專業人才,聯同邀請的科倫藥業持術人員一道集體攻關。經過一下午的努力,當晚7時,重新安裝起來的生產線在眾多領導關心和媒體的關注下,開始試生產。當第一組口罩生產出來時,車間裡一片沸騰,一些同志甚至熱淚盈眶。

此時,距離縣上專題會議決定,僅3天時間。

外出搶購,8天時間連吃7天方便麵

從5日起,新成立的廣安康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開始穩定生產,日產平面口罩4萬個。但這樣的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全市防疫一線醫務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的需求,每生產出來一箱就拉走一箱。而且口罩生產的原材料全國吃緊,車間裡經常斷貨,張峻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向組織彙報後,決定冒著被感染的風險,親身前往廣東、浙江去搶購新設備和原材料。

6日,張峻龍帶著集團骨幹粟亮正式啟程,這一去,整整8天。每一天,他倆就在緊張中度過。張峻龍說,天天像打仗一樣,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因為每一個小時的材料價格都在上漲,電話接打四五百個,耳朵都聽腫了,戴耳機就疼。

8天中,材料價格上漲了3倍,機器價格上漲了4倍。在搶購過程中,因為原材料的多樣性,為了最快發貨和最省的價格,張峻龍他們都是直接到廠家實地察看,現場定貨。因為身處原產地,信息資源靈通,而且決策迅速,整個採購為集團節約資金300萬元。

這8天裡,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吃飯和住宿。因為疫情嚴峻,餐飲和賓館都關門了。在這8天裡,他們連續吃了7天的方便麵,而且絕大多數時候找不到熱水泡麵,只能一邊啃方便麵,一邊喝礦泉水,只有在機場和火車站時,才能泡上一桶熱乎乎的方便麵,這已經是他們的最大奢望了。在這8天裡,他們住了3晚條件十分簡陋的黑店,有2晚在租借的小車上度過,其餘幾晚上則在飛機上和火車站度過。但他們對此都沒有怨言,張峻龍說:“這是非常時期,必須想辦法克服。”

每到一座城市,市內交通也成問題,公交車停運了,出租車也沒有,他們只能選擇離火車站或地鐵站較近的口罩廠去考察,即便是這些廠,也要步行1個半小時以上才能到達,他們每天都有著這樣的步行。

幾天下來,兩人變得又髒又亂,頭髮也沒有地方洗,兩人便乾脆各買一頂帽子扣上遮醜,沾滿泥灰的衣服則根本顧不上了。

“8天時間,雖然很艱辛,但我們也很高興,圓滿完成了任務。”張峻龍說,8天下來,他們走了廣東、上海、江蘇3個省(直轄市),涉及深圳、東莞、惠州、常州等7座城市,新洽談成功了7條平面口罩生產線,2條N95口罩生產線的合資採購,合作生產防護衣、護目鏡項目1個,定購兒童口罩生產線1個,定購了1800萬個口罩的原材料。

張峻龍表示,這8天的成果,將在3月底前全部落實到位。下一步,他們將以日產100萬隻醫用口罩及N95、防護衣、護目鏡、消毒水全產業鏈的建立為基礎,積極爭創全省防疫類醫療器械生產龍頭企業,打造國家地域性防疫物資儲備倉庫。


昔日抗震救災“尖刀” 今朝抗疫阻擊“急先鋒”

工人在包裝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