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之謎”難倒考古專家,懸賞30萬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懸棺之謎”難倒考古專家,懸賞30萬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明朝的馮惟敏《耍孩兒·骷髏訴冤》曲:“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

意思是說,人在死後應該入土為安,即為土葬。而在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中,則截然不同,其採用的喪葬形勢為“懸棺”,屬崖葬中的一種。

懸棺之謎”難倒考古專家,懸賞30萬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這種喪葬形式是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因此而得名。但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從古至今,很多習俗都是口口相傳的。生活在福建周寧、福鼎、柘榮、屏南等地區的畲族同胞,就有一個關於懸棺葬由來的傳說。

懸棺之謎”難倒考古專家,懸賞30萬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在上古時,畲族的始祖盤瓠王與高辛帝的三公主成親,育有三男一女,全家遷居鳳凰山狩獵務農。因盤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車輪和繩索把棺木置於鳳凰山懸崖峭壁的巖洞中。其後代代沿襲,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懸棺葬習俗。

這種傳說無法去追根溯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少數民族中,懸棺的喪葬方式,是由來已久的,而且也是被廣泛接受的。

在《太平御覽》中也有記載:“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很早之前,古人就已經有這種習俗存在,而且存在的地域還很廣。專家們在做了統計之後得知,懸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鄂等省,北方山西也有分佈,主要存在於福建武夷山地區和四川與雲南交界的珙縣、興文、筠連、鎮雄、威信等縣。

懸棺之謎”難倒考古專家,懸賞30萬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懸棺之謎”難倒考古專家

懸棺這種喪葬形式由來已久,但謎團也很多,比如在福建武夷山地區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屬春秋、戰國之物。而在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長方形棺,其上為人字坡蓋,屬元、明時期之物。隨葬品以衣服為主,其上裝飾繁縟,隨葬的竹筷上寫有漢字。

時間跨度大,習俗文化交融程度如何?還有棺木重達幾百斤,古人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之下,是如何把這樣的重物放置在高高的懸崖上的?

懸棺之謎”難倒考古專家,懸賞30萬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對於這個問題,考古專家們做了很多嘗試,也查閱了大量的史書記載。但都沒有能夠找出一個站得住腳的答案,這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問題,實在不好解答。

在古人的描述中,可以窺探一些端倪出來。比如南朝人顧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處。神仙有騰雲駕霧的本領,懸空置棺當然就不會有什麼困難。

在《稽神記》中甚至有這樣的描寫:“建州武夷山,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這些說法是縹緲的,難以讓人信服,但可以看出古人對於這樣的喪葬形式,是抱有一種敬畏之心的。

專家嘗試了多種方式,但依然存在疑問

根據古籍上的記載,加上一些民間的傳說,考古專家試圖還原當時的情景。

懸棺之謎”難倒考古專家,懸賞30萬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第一種,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曾使用這種方法,用轆轤自山頂上放下鋼繩,從武夷山白巖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

第二種,趁江水上漲時,運棺入洞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而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竇裡,等水位降低後,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

第三種,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包裹屍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單個人力運送到事先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制棺成殮並予安葬。

但這三種說法都存在疑點,第一種方式固然是省力,但古人哪裡來的鋼繩?崖壁上鑿孔並打入木樁擱置棺木這一步要如何實現?

第二種方法看似更加省力,但問題是什麼時候水才會漲高?難到要把遺體一直存放起來,等到時機成熟了再下葬?

第三種方法,耗時耗力。而且還需要古人有著高超的架設棧道升置懸棺的能力,但在實際考察中發現,這樣的技術很難實現。

專家懸賞30萬,希望能夠破解懸棺之謎,老農一語驚人

1997年開始,龍虎山旅遊集團面向社會懸賞30萬人民幣,招募破解龍虎山懸棺懸謎的智慧之士。

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張(張天師)”的說法,曾是張天師修煉寶地的龍虎山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

懸棺之謎”難倒考古專家,懸賞30萬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最後經過篩選,當地一老農說出的一個答案,最接近事實。那就是採用絞車、滑輪等機械裝置進行吊運,稱之為“輪滑”。

利用這種方式確實能夠達到目的,即便是重達300斤的棺木,也能順利吊入懸崖洞中,甚至有人說已經重現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壯觀場面。

但仔細分析一下,這種方式其實與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相差無異,只是操作方案有所不同。而且說古人採用與絞車、滑輪類似的提舉技術的說法,其實是缺乏有力證據的。當然,老農能提出這樣的觀點,也實屬難得。

古人智慧,千古謎團

古代人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是如何把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懸崖峭壁之上的?這些墓的主人是誰?

不論是堆土法、漲水法、地質變遷或者是使用絞車等工具,都很難自圓其說。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越民族,他們遇水而安,擇水而居,死後也選擇臨水而葬。他們到底掌握了何種高科技,能夠實現這樣的高難度吊裝工程?

一直以來,懸棺都被包裹在重重迷霧之後,而如何把幾百斤重的棺木放到懸崖峭壁之上,始終是這個千古之謎的謎中之謎。其實在眾多猜測中,地質變遷說還有一定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