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技小窺:解析張瑞圖“金剛杵”,如何用逆向思維玩轉筆法變化


張瑞圖善畫山水,工書法,用筆於古法一變,把歷代推崇的方圓結合用筆規律一舉打破,將方筆的使用推向一個極端,筆筆硬折,似有千鈞之力,時稱“金剛杵”,與董其昌並稱於世,人稱“南張北董”。

張瑞圖作品,有折無轉,以方筆為主,非常單一,在這種先決條件下想營造出符合文人審美的書法作品非常困難。以單一的筆法求變遠比以兩種筆法調和更難處理,所以他作品中的營造點,並不在單純的方筆變化上,而是巧妙的利用筆法和結字的規律,重新組合,使作品中每個字的外輪廓都呈現圭角。

這種重新組合規律營造出的變化,完全是逆向型的,張瑞圖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反哺,將草法楷化。

草書有兩點特性,一為“快”,是其實用性,二為變化,是其藝術性。

專欄中曾說過,草書之所以快,就是因為轉筆多,因為轉筆是一個動作,而折筆兩個動作。簡單理解就是半圓和半方的區別。寫草書,在實用性階段是強調簡潔的,但是張瑞圖放棄了簡潔,開始把一筆就能完成的動作寫成了兩筆。


書技小窺:解析張瑞圖“金剛杵”,如何用逆向思維玩轉筆法變化


比如“知”“歸”“可”三字,如按常性的草書處理方式寫,幾乎都是靠轉筆連帶的,但張瑞圖卻將轉筆重新楷化,歸為橫折,不得不說這是其結字處理上非常有匠心,歷代的草書名家均不敢做此嘗試。像後生王鐸,王鐸也是取法過張瑞圖的,用筆也見方,只不過這種見方與張瑞圖有所區別。王鐸折筆雖多,但他折筆的地方是有來源的,是清晰的古帖感覺,而張瑞圖的折,完全是一種創新式的探索,將楷書筆法重新裝到草書中。

書技小窺:解析張瑞圖“金剛杵”,如何用逆向思維玩轉筆法變化

當然,這種楷化,是相對來說的。因為楷書根據時代的不通過,也有不同的風格,在明清時期楷書作品相對寬容,重韻不重法,他的楷化並不如唐楷或者沈度楷書一般,而是像張即之或魏碑一類法度上相對寬鬆的楷書。


書技小窺:解析張瑞圖“金剛杵”,如何用逆向思維玩轉筆法變化

其實類似的楷化用筆有很多處,比如橫豎撇捺等,更有甚者是直接將單字或半字直接楷法化,只不過模樣還是行草的模樣。當然,這其中有些問題就涉及到了“楷、行、草”三體的分別,很多人只把唐楷當楷書,這種理解有問題。摻雜了行草筆意的楷書也算楷書,因為楷行草三體的區分並不在外形,而是在用筆上。三者的用筆感覺是不同的,無論古今,均有名家寫楷不像楷,寫草不像草。如純以外形分的話,那肯定是不練字的人了。

書技小窺:解析張瑞圖“金剛杵”,如何用逆向思維玩轉筆法變化


製造圭角,無分行草

“圭角”是張瑞圖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張瑞圖的一切處理都在圍繞製造圭角而產生,而且他作字的準則一向是取折多的字,無論橫折還是豎著,以不傷行氣為準,也就是一些疏密佈白等變化。當筆法單一時,必然要通過其他變化彌補不足。

書技小窺:解析張瑞圖“金剛杵”,如何用逆向思維玩轉筆法變化

在草書作品來說,章法是需要營造的,張瑞圖筆法上的單一,使其草書作品輕重對比上並不容易控制。作品中段,無論輕重都可以隨意營造,哪裡輕哪裡重都可以,但是開頭不容易,因為開頭字是固定的,有些草寫或者折筆過多不容易營造疏密感覺的字,則需要行書替代,行書筆畫多則給人的感覺就是“密實”,這也使單一的筆法能多出一些變化,因為筆法原理中,轉折結合更適合疏密開闔的變化,而全折的話,每個折點都必須兩筆留空,比一筆留空的布白自然要大一些,難以呈現一種密實的感覺。

自晉人以後,草書作品並不嚴格,常常行草混雜,無論尺幅大小均以習慣為之,而並非拘泥於“行書”或“草書”這些概念。草書並不一定都是草字,就像古人在楷書作品中也會夾帶行草,這都是很正常的。當然,很多字的草法會特意強調折筆,一個轉折之變往往會稱為兩個字,所以有些字的草法是不能楷化的。張瑞圖的處理方法是將一些字寫成行書,行楷書是可以用全方筆展示而不出錯誤的。


橫向運筆,向背取變

書法是講求變化的,圭角多,則流於平行。其實細看張瑞圖字,會發現他的字會以橫為主筆,強調橫的作用。如下圖兩行,其實兩行橫勢就有區別,第一行整體感覺向右上,第二行整體向左下,這就是一種變化。

但是在一行之中,依然充斥著變化,比如第二行,諸多橫在感覺上都平行,但事實上每個橫都有自己的小勢態,幾乎都有一種向背的呼應關係。用一句話形容感覺特好,平行且相交。按照常理來說,平行是不可能相交的,但感性一點的話,這是存在的。

書技小窺:解析張瑞圖“金剛杵”,如何用逆向思維玩轉筆法變化

同時期黃道周,小張瑞圖十幾歲,同朝為官,黃道周行草書中就借鑑了很多張瑞圖的東西,二者看似是無關聯的,但如看行草的套路,幾乎是相通的,只是張瑞圖表現的更為複雜一些。

書技小窺:解析張瑞圖“金剛杵”,如何用逆向思維玩轉筆法變化


書技小窺:解析張瑞圖“金剛杵”,如何用逆向思維玩轉筆法變化

平行且相交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橫向的向背關係夠多,則會發現一點有意思的地方,他們都是取勢平行,也就是向背中有一筆為主筆,一對線是不平行的,但兩對不平行的線,其中兩個主筆可能就是平行的,也就是整體取勢感覺平行的原因。如上圖,把左至右的轉筆變為提折,而且有意處理處相同的變化,這在視覺上就有一種和諧的感覺。


獨特的書風來自獨特的用筆處理,把用筆從單方面推向一個極端,形成自家風貌,其實並不容易。雖然用筆可粗分為方圓二字,但只取其中一字要比二字並行更難塑造。眾所周知,書法伊始,用筆的思想根源便取於“儒道”二家,秦漢以儒家中庸中和為主,強調規矩,篆書中用筆以圓為主,但結字有方意,隸書中結字以方為主,但用筆有圓意。也就是說,一字中雖有方圓之分,但並不在一個衡量體系內,字形佔一頭,用筆佔一頭。

而自魏晉老莊思想風行,書法也開始強調陰陽之變,無論用筆還是結字,均強調方圓結合,從毛筆的實用性角度說,方圓轉折並存,有利於提高書寫速度,豐富變化,所以才有那個時代楷行草的出現以及繁榮。

張瑞圖其實是我非常推崇的書家,跟傅山一樣。在以往的話,我個人會更傾向於推崇王鐸黃道周倪元璐,但後來我發現那些名家可能只是在某些點上有過人的特色,雖然水平不差,但缺少一種突發奇想的靈感。王鐸的變,黃道周的變,思維都是順向的,都是取前賢的一些東西融入到其中,倪元璐稍有不同,他的變和徐渭差不多,是性情使然,而傅山和張瑞圖的變,是在一種背逆前人習慣的基礎上進行的,傅山多是書寫時的控制,而張瑞圖則是對筆法的改造運用。成就是不分高低的,但這兩個人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智商和境界上的蹂躪,而且是一種理性狀態的下的蹂躪,和徐渭張瑞圖不同。

怎麼說呢,這大概是唯一能刺激我腎上腺素的東西,跟有人喜歡極限運動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