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原來這樣用,這麼多年白做了

筆記原來這樣用,這麼多年白做了

公號:鹹魚充電室

​文 / 皮皮蝦

每一個「有趣的靈魂」都關注了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我們很少有行萬里路的魄力,卻又缺少讀萬卷書的時間。

說到讀書沒時間,其實都是因為你沒有因閱讀而受益。

就像吃了飯你就不餓,睡一覺變得不困,可讀了書能得到什麼?看起來,好像是沒什麼,但可能你真的沒有用對方法。

在此之前,我也很少會專注去閱讀一本書。因為看了就忘,放佛閱讀這件事從沒有發生過一樣,甚至會覺得自己在做一件無用功,浪費時間。

直到我找對了屬於自己的方法,才真正覺得“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在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將一個完整的閱讀流程分解為——

選書/購書/讀書/紀錄/活用

今天,我想著重來聊一下“紀錄”,也就是做筆記

因為做對了這一步,會讓不能堅持讀下去的你在短期內就能感受到讀書真的有用。


01/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為什麼把做筆記這一環節單獨拎出來說呢?

因為,如果你不會做筆記,那麼你永遠體會不到:原來我讀過這麼多書;原來領導在會上提到的這個原理在這本書裡藏著;這個觀點可以引用到我的下一篇文章中去......

這些,都是我從做筆記開始,實實在在得到的閱讀帶來的好處。

而在此之前,我的閱讀=好像看過=慢慢遺忘。

記憶的過程是由三部分構成的: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而遺忘恰恰是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或再認。

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看,為了更好的完成信息提取,也就是再認和回憶,做好信息的儲存至關重要。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提到的讀書筆記。

02/

掌握做筆記的核心公式


奧野宣之提到了一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除了常規的做筆記時必要的“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之外,他重點提到了另外兩個環節,

摘抄和評論

也就是對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進行摘抄,以及寫下讀過這段或者這本書的感想。

我們現在閱讀一本書和小學背誦一首古詩不同,不是要求我們一字不漏的記住,而是看完這本書,我們真正可以得到有價值的信息,或體會到一些不一樣的感悟,這才是閱讀的價值。

就像作者說的那樣,讀書不應該是隨隨便便去讀,帶著目的,真正消化裡面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理解書中的思想,以便在今後的實踐中提取書中的內容做參考。

對於寫作的人來說,閱讀更像是翻閱一本本工具書。

就比如,我要寫一篇關於自控的文章,因為我需要給別人做講解,所以我要真正消化理解這個詞。我在寫之前,就會閱讀很多相關的或者同類型的書籍,為我的文章或其中的觀點做背書。

所以,每閱讀一本書,我就會把其中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摘抄,再根據我的理解,輸出我的個人思想。

當我帶著寫文章這種輸出性目的去閱讀的時候,輸入的質量自然也跟著提高了。

03/

摘抄應該這樣做


上面說了思想輸出,再反過來說一說摘抄,在我們不會跑之前,至少要學會走。

就我個人而言,除了在家辦公的這段日子我會拿出塵封已久的筆記本去寫一些東西,其他的時候我更習慣於線上記錄。

我會把腦海中靈光一閃的東西隨手記在手機上,會把在其他公號看到的書單抄在上面,也會很正經的打開印象筆記的pc 端去做閱讀後的經典摘抄。

(做筆記的軟件很多,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貪多,用一個最順手的就好。實在不行,微信的收藏功能也可以當一個小筆記本吶)

我把摘抄分為兩部分內容,一是金句摘抄,二是案例摘抄。

1>金句摘抄

比如說我的輸出觀點是,堅持寫讀書筆記。如果我苦口婆心說一通:堅持寫讀書筆記真的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相信我。

你們可能會覺得,咦...你可算了吧!

但是,我在文章中加入這段金句:

法國文學專家鹿島茂先生說:“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詳讀,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即使只記下這本書的作者/書名/閱讀時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用名人做背書,相信不用我說,你們都會覺得:“嗯,這是真理。”

2>案例摘抄

舉個我從筆記裡扒出來的最早的一個案例,是梁啟超寫給孩子們的一封家書。

梁啟超在家書中,用了八個字“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以此來告誡孩子們不要去想將來的成就,專注當下,努力耕耘,埋頭去做就好了。

像這樣的案例,我就可以用於今後寫“努力”“教育”等相關類型的文章時引用。

一般來講,一個案例適用於兩到三個類型的主題。

對了,在摘錄過程中,不管是金句還是案例,一定要注意“打好標籤”。這有助於我們在今後的“活用”環節,可以把筆記素材一鍵提取。

寫文章的時候,運用案例給讀者豐富的畫面感,再加入一兩個昇華主題的金句,是不是優秀很多!

別忘了,這些都是做閱讀筆記的收穫。

04/

堅持寫筆記的 3個竅門


最最後,假如你連寫閱讀筆記的動力都沒有,那奧野宣之給出的這三個堅持寫筆記的竅門一定要試試。

第一,養成習慣

把做筆記當作一種習慣去進行,安排到自己的日常固定事項中,不管你今天有沒有閱讀,你都要去寫筆記,哪怕是“今天天氣很好,心情也跟著好了起來”這樣的小日記,總之,要寫要寫要寫,變成你的習慣。

第二,放大讀書筆記的作用

你自己要賦予讀書筆記更大的價值,看到讀書筆記給你帶來的成長。

比如,原來你讀完一本書,很快就忘記了,而用過讀書筆記的你,找找筆記裡的重點,立馬就回憶起這本書講了什麼,精華在哪。

正是因為有了讀書筆記,才有了此刻閱讀後的收穫。簡單來說就是不斷給自己洗腦,讓大腦從潛意識層面認同筆記的價值。

第三,創造別具一格的記錄方式

這一點,其實就是讓我們用最適合自己,最順手的方式去做筆記。

就比如,你喜歡把筆記做成有藝術感的手帳形式,這種特別的方式,就是你的特色。沒必要按照別人的格式生搬硬套,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嘛!

看到這裡的小鹹魚們快行動吧,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統統寫下來,記錄是最直接的打卡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